APP下载

一义多形的转喻分析
——以汉语“喜悦”成语为例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源域范畴成语

张 璐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一义多形的转喻分析
——以汉语“喜悦”成语为例

张 璐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以框架理论为理论背景,以同义/近义为逻辑关系,拟构“喜悦”框架。探讨了“喜悦”框架中以转喻映现为基础的汉语成语转喻类别及多种形式表征的转喻动因。研究表明:受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限制,转喻映现中不同的源域选择是导致一义多形现象产生的根源。

“喜悦”成语; 框架理论; 概念转喻理论; 突显; 认知原则; 交际原则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frame theory simulates the HAPPY frame with the synonymous relation.It probes the metonymy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metonymy motivations of a concept with multi-forms within the HAPPY frame.The result shows tha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ognitive principles and communicative principles,the phenomenon of a concept with multi-forms lies in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source domains within metonymic mappings.

Key words:HAPPYidiom; frame theory;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profile; cognitive principles; communicative principles

一、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语言现象:同一事物或概念人们会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描写。比如对于同一植物红薯,山东人称其为地瓜,江西人称其为番薯,天津人称其为山芋等等。

“独立于语境的词义即词的这种形式单位所表征的概念,可称为词概念或词的概念意义”。[1]因此词汇意义不完全等于概念意义。正如郅友昌等[2]指出:“词汇意义仅能表示一部分概念。概念的核心主要由直接称名概念的关键词的语义表达,而对关键词的众多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分析则进一步补充了该概念的内容。(所以)要想对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发现概念的补充特征,必须分析基本词汇聚合关系,研究包含了这种关系的固定表达 (成语、俗语和谚语)。”据此,本文研究的“一义多形”中的“义”即词汇的概念意义,汉语用正体加引号,英语用大写代表 (如“喜悦”、HAPPY);“形”指概念意义用词汇这种形式单位表征,用斜体表示(如喜悦);“一义多形”指同一概念运用不同的形式表征。

“语言的词汇单位包括词和熟语。词是现成的音义统一体,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语言中的词,有自由搭配、自由组合的能力,当一个词在使用中逐渐找到经常搭配的对象,形成较固定的组合,就逐渐成为熟语”。[3](P82)成语属于熟语,同熟语一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积淀,在词的组合层面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领域,是重要而复杂的语言单位。人类情感丰富多彩,细腻婉约,包括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一系列范畴。语言是涉及情感概念的重要性息来源,情感及其概念表征不借助语言的指称则无法进行充分的阐释。因此研究情感成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汉语“喜悦”四字成语①为例,旨在通过这一个案语言现象的研究,试图探索“一义多形”的认知理据。

二、框架理论及“喜悦”框架的拟构

(一)框架理论

Fillmore(1982)的框架语义学源于格语法,发展于构式语法;Langacker(1987:147)发端于认知语法的语义学理论——域论补充了框架理论;Evans&Green(2006:206-207)以框架理论和域论为基础提出了百科知识语义学。这三家之说的内核基本一致,认为框架/域/知识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语义的理解和使用。为行文需要本文统一选用“框架”这一术语。下面择要进行扼要阐释。

Fillmore提出的框架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经验被图式化的结果 (或称有关一个概念的知识结构),由概念 (包括抽象的和具体的)组成,并长期储存在记忆中。一般说来,一个概念能与源于人类经验的某一个特定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场景则根植于一定的文化模式中。Fillmore认为:一个词或语法结构的意义,如果脱离其赖以依存的框架,那将无法被理解。[4]他在发表于1985年的一篇文章中,为了区分一个具体的词概念 (或称一个词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和理解该词义所依赖的背景框架,借用了完形心理学的图形 (figure)和背景 (ground)两个术语。图形即词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是框架里被突显的一部分;框架即背景,是理解图形所依靠的对象。因而框架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凭借它可以理解一组相关的词,同时在话语中也可正确地使用它们。

Langacker认为把一个知识结构认定为域的唯一前提条件是,该知识结构能提供语言中理解和使用词概念所能依赖的背景知识。在这一点,域论很像框架理论。然而,域论在四个重要的方面补充了框架理论。[5](P147)

框架理论和域论为百科知识语义学理论提供了基础,这两类知识结构,就组成了百科知识网络。[6](P206-207)百科知识网络是有结构层次的,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经验日趋丰富,里面内容不断刷新和改变。

(二)“喜悦”框架的拟构

廖光蓉[6](P38)指出:“当一个形式被用来施指一个客体而获得概念意义,再通过语言社区的确认并最终成为音义结合的单位的时候,词概念框架就已经产生,随后逐步扩展。”词概念可为进入百科知识网络提供一个入口。词概念及与其相关联的语言单位背后隐藏着概念的知识体系。[7](P206-207)廖光蓉[8]认为:“关于概念的百科知识网络的建构是从具体到评价到抽象,即先感觉感知而后主观化的过程。”受此启发,我们认为当用喜悦这一被汉名族最终确认的音义结合的词单位施指“喜悦”这一概念的时候,“喜悦”的概念框架已产生并以某种关系连接着丰富的百科知识。例如“喜悦”成语:“兴高采烈”、“春风满面”、“喜笑颜开”、“喜形于色”、“眉开眼笑”、“哑然失笑”、“欣喜若狂”、“眉飞色舞”等均是“喜悦”这一概念具体化的形式表征。以上成语的意义也是概念,但仅能表示概念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本身也能形成各自的概念框架。这些概念框架貌似的散落在百科知识网络中,然而却以同义或近义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进入并建构“喜悦”框架,形成由具体到抽象富有层级性、动态性的“喜悦”框架体系。

三、一义多形的转喻分析

(一)概念转喻的分类

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既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又以此为契机得以培养、产生和发展。转喻思维即是如此。[9]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它是基于邻近性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同一认知域中两个概念或元素的相关性。人的认知总是更多地关注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特征。这样就出现用具有突显特征的事物代替其他事物的现象。因此转喻的两个主要特征是邻近性和突显性。而依借框架理论,可为邻近性的界限提供一个较明确的参照。基于 Radden& Kövecses(1999:24-43)对转喻较为完备的分类,我们认为,在汉语成语中,转喻映现主要表现为整个框架与其成分之间的转喻和框架成分之间的转喻。

1.整个框架和其成分之间的转喻映现

根据我们对“喜悦”成语的研究,整个框架和其成分之间的转喻映现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件框架转喻、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指框架中的实体被转喻的突显并代表整个框架。“喜悦”属于情感范畴,其领属者为人,如“乐而忘返”指人得到快乐,竟忘记回家。“喜悦”可以被多个感觉器官获知。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们趋向选取获得“喜悦”信息或表达与此情感紧密联系的人的身体部位即情感承载体进行准确、具体的表达。因此表达由整体的领属者“人”细化到与人相关的身体部位,如成语“心旷神怡”、“嬉皮笑脸”、“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等分别突显了喜悦事件框架中情感承载体心、脸、眉、眼,并转指喜悦事件。

事件框架转喻:Talmy[10](P480-519)提出了事件框架理论:一个事件内含着很多相互关联的概念或关系因子,形成事件框架;有五类事件框架:行为、因果、循环、参与者互动和相互关系。事件框架与其关系因子之间相互替代产生事件框架转喻。例如:行为概念可激活相应的事件框架,其逻辑结构第一层为施事—行为—受事。而行为又可涉及其行为本身、工具、目的、结果等。示例如下:

(1)奔走相告:语出《国语·鲁语下》:“士有陪乘,高奔走也。”走:快跑。意思是奔跑着互相传告。形容遇到特大喜讯或特别使人兴奋、震惊的事时,人们奔跑着相互传告的情景。这是用“奔跑”行为方式以及“相告”行为本身激活整个事件框架,并转喻的代整个喜悦事件。

(2)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意思是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语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昔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突显整个事件框架中饮酒行为的工具和行为的结果,并转喻的代指宴饮欢乐整个事件。

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与成员的关系是类属/具体、总称/特指的关系,也属于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基本分类能力和基本层次范畴化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百科知识网络经历从具体到评价到抽象的过程,使概念框架呈现层级性。成语常常来源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其原始义产生于当时具体的环境中,但我们在使用时,把其含义泛化了。这种语义变化是以具体/类属的转喻映现为基础的。

(3)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禅转》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说,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以后,全家被带到洛阳,还是过着荒淫的生活。有一天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是用成语所在具体事件中的含义,即后主刘禅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来转代这类范畴,即比喻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范畴和特征之间的转喻:范畴定义通常反映其主要特征。因此,在框架中作为范畴一部分的突显特征有时可以代表这个范畴。例如喜悦情感范畴中“欢蹦乱跳”、“前仰后合”、“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等均是人高兴时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代表其所在范畴并转指整个喜悦事件。

2.框架成分之间的转喻

框架联系的是庞大的百科知识网络,里面的内容会随着人类经验的日趋丰富而不断刷新和改变,因而是动态的。所以框架成分之间的转喻分类不是绝对的、能穷尽的,其组成成员处于变更的动态的过程中。动态性取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研究对象的深入和细化。通过对“喜悦”成语语料的分析,我们对事件框架内其成分之间的转喻示例如下:

(4)酒酣耳热:酒酣:酒喝得很痛快。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语出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体现事件框架中原因代结果:在因果事件框架中,导致情感产生的原因——喝酒痛快,转喻的替代结果——喜悦情感的产生。“酣畅淋漓”同解。

(二)一义多形的转喻动因

为什么同一情感概念,会产生如此丰富的形式表征?概念转喻提供了很好的认知理据。成语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自历史事件、典故、寓言等,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然而一旦被某一名家和典籍所引用,就成为大家共识的了。在汉语“喜悦”成语转喻映现中,转喻目标域是一致的,而人们对源域的不同选择致使概念形式表征的缤纷。在“喜悦”概念框架中,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是制约转喻源域选择,并导致一义多形产生的根源所在。

1.认知原则

根据Langacker的观点,认知原则包含三方面:人类经验、感知选择和文化偏好。

人类的基本经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并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基于人类相同的感知结构、生理结构、认知结构以及大致相似的外部环境,人们趋向于选择与自身有关的、具体的、有生命的、易完型感知的、典型的、具有使用功能等的事物作为转喻喻体,转指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无生命的、不易完型感知的、非典型的、无使用功能等的转喻目标。不同的人在表达“喜悦”概念时,由于经验相似,会依借相同的知识结构对其进行表达。如成语:“喜笑颜开”、“眉飞色舞”、“拍手称快”、“手舞足蹈”等均选择人体的肢体、脸、眉、眼等与自身有关的实体作为来源域转指抽象的目标概念。

虽基于相同的框架/知识结构,但不同的人由于受感知突显,观察视角、细度,熟悉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事体识解的感知选择不尽相同,因此“喜悦”成语的表达,有选择突显表情体肢体动作作为源域的,如:“手舞足蹈”、“喜跃扌卞舞”、“载歌载舞”等;有选择突显眉、眼动作/状态作为源域的,如:“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展眼舒”等,一义多形产生。

文化偏好也是制约成语选择来源域的重要原则。因为成语是最具有文化特性的语言现象之一,是古代滋生和凝固的,某些来源域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是典型的、中心的和基本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后时期比较流行的事物作为概念的来源域。[11](P97)正是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导致的文化偏好不同,使人对概念识解依靠的知识结构就会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以历时的眼光看待成语源域选择导致的一义多形。如上文的例⑶:“乐不思蜀”:其源域的选择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而前于这段历史时期是无法把其作为转喻的来源域的。

2.交际原则

交际原则有两条:一是清晰原则;二是相关原则。[12](P17-59)他们决定转喻来源域的选择。清晰,即把要表达的内容讲清楚,这是最基本的交际原则;相关原则,即表达的内容要与语境内容相关联,实际上是强调框架为转喻映现源域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背景。示例如下:

(5)手舞足蹈:祖晴披露幕后故事:演员们配音时常因太投入手舞足蹈像在打架 (新快网2010年3月23日)

(6)眉飞色舞:姚明夸队友眉飞色舞“埋怨”斯科拉偷走篮板球 (人民网2009年3月10日)

以上两个成语虽均表“喜悦”,但在 (5)(6)中不能互换。这是由于具体的语境信息,激活了框架内的相关部分,如“打架”这一行为激活人的肢体;“夸”这一言语行为激活的是人的面部;他们受语境相关性因素的影响制约着转喻的源域选择。

四、结语

本文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框架理论为背景,按同义/近义的逻辑关系构建“喜悦”框架;运用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喜悦”框架中,以转喻映现为基础的成语转喻类别及其多种形式表征的转喻动因。我们有以下主要发现:一义多形现象的研究不能脱离其存在的框架;受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限制,转喻映现中不同的源域选择是导致一义多形现象产生的根源。

[1]廖光蓉.词概念框架的拟构及其属性与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5):5-10.

[2]郅友昌,赵亮,杨丽芳.俄罗斯认知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外语教学,2008,(6):19-22.

[3]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A].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C].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 orea(ed.),Seoul:Hanshin,1982.

[5]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Ⅰ)[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廖光蓉,杨明星.词概念框架研究提纲[J].外语教学,2008,(6):38 -42.

[7]Evans,Vyvyan&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8]廖光蓉.框架语义的变化与转换:“狗”的个案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2009,(2):1-7.

[9]管振彬.英汉多义词转喻认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12): 98-99.

[10]Talmy,Leonard.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A]. In BerkeleyLinguistic society(ed.),Proceeding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C].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1991.

[11]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2]Radden,Günter&Z oltán Kövecses.T oward a Theory of Metonymy.In K laus-Uwe Panther and Günter 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e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os,1999.

注释:

①我们研究的“喜悦”成语主要来源于《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叶子雄1987)、《汉语成语分类:大辞典》(蔡向阳、孙栋、艾家凯2008)以及网站(http://baike.baidu.com)。

The Metonymic Analysis of a Concept with Multi-forms——With Chinese HAPPY Idioms as an Example

ZHANGLu
(Foreign Studie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H313.2

A

1671-9743(2010)07-0104-03

2010-06-12

张 璐 (1985-),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源域范畴成语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拼成语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猜成语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