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人文课程内容的二元结构

2010-08-15杨吉兴张绍宏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人文中学

杨吉兴, 张绍宏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马克思曾说过,人并不是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又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文社会科学,既是关于人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关于人与人的世界的科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人与人的世界”这样一种二元的结构。中学人文课程是以在校少年和早期青年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教育内容的课程,因此,其课程内容也具有这种二元结构。中学人文课程内容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同构性。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二元结构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称。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哲学、行为科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文学、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思维学等众多子学科;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等众多子学科。人文科学研究的重点是人本身,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则是人类社会。要准确界定人文社会科学,就必须既考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又考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在区别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区别。所谓人文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人文科学着重研究人,因而更多地揭示个体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交往等心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并且力求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去揭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再现一个人的实践行为、道德生活、审美情趣。所以,我们学习人文科学,就好比在同许多的个人打交道,或者在同许多人格化的思想观念打交道。人文科学把不同类型的个体的人展示在我们面前,伟大和卑鄙共生,真善美与假恶丑竞长争高,让我们理智地判断,激情地选择,人文科学就这样促使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由此可见,人文科学与对人类自身和青少年进行关于怎样做人、怎样认识与完善自我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社会科学则不同,它着重研究社会,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群体,而不是单个的人,它主要不是研究人的个体行为,而是研究一个一个集团、一个一个阶级、一个一个民族的群体行为,它要揭示的是社会群体变化运动的普遍趋势和一般规律性。社会科学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人的共同体的画卷,它作为一种硕大的参照物,给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思想、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社会科学告诉人们历史将向何方前进,在某个特定区域和历史时期,社会活动有何规范和规律。就这样,社会科学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那些不以个体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人们就可以据此有效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以至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科学与对人类自身和青少年进行关于怎样正确认识和善处周围世界的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不难看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结构是二元的:第一元是“人”,它是人文科学着重研究的对象;第二元是“人的世界”,它是社会科学着重研究的对象。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两个最大子学科,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

二、中学人文课程内容的二元结构

教育内容与学科内容的高度相关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因为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所以,中学人文课程内容的结构也具有“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并代代相续相传的历史,为此,人类需要对自身特别是对后代进行文明教育,或曰人文教育。历史表明,人类的进步是在以各种方式进行关于“人与人的世界”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就面临着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认识与善处外部世界的两大任务,这是人类的一般人文教育,即人类文明的自我教育。人类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明教育,即对后代的文明教育。我们的后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呱呱坠地起,就要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几乎在同时,就开始认识他们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这就是我们的后代在受教育期间面临的两大任务。人文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对自身社会行为进行观念指导的需要以及对后代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普遍关切。人文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文教育的方式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文明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及至后来,出现了最初的学校教育,人文教育便取得了人文课程的形式。所谓人文课程就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宝库中撷取最适合于进行人文教育的资源而建构的一大类课程。

人文课程的出现是人文教育超越家庭教育的原始形式的产物,是人文教育普遍化和规范化的结果。人文教育采取家庭教育形式,虽然有较好的亲和性与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没有课程和教材,教育形式也不规范,因而其局限性明显,整体教育效果不理想。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文教育的课程形式终于诞生。人文课程产生的条件是人文典籍的问世和学校教育的出现。人文典籍是人类对自身的历史进步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通常是通过个别杰出的思想家即人文典籍的作者来实现的。学校出现之后,人文典籍内容就转化为最初的学校人文课程教材。

在人类历史上,人文课程的建设过程与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本质的认识过程是基本同步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从本质上说,人文社会科学是价值科学。因此,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论本质,决定了它是人类对自身特别是对后代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当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论本质以后,就会将人文典籍,例如中国古代的《诗经》、《书经》、《礼经》、《春秋》 (以及以人文典籍为蓝本的启蒙通俗读本如《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等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人文课程的教材对后代进行教育。这个阶段的人文课程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人文课程,其主要缺点是片面地倡导“遵古训”、“法先人”,因而误导学生向后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最大的局限是不能引导人们创造未来。

人文课程的建设过程与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人”的认识过程也是基本同步的。“人”的概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人”的概念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可变性,“人”的概念的内涵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人的概念永远需要进一步反思和定义。人不是已经完成或给定的“恒常体”,而是处在生成或形成过程中的“动变体”。在迄今为止并且还将延续很长时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活世界都处在二重化之中,这种二重化根源于人本身的二重性,即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双重规定及其动态关联之中。只有把动态内涵纳入“人”的概念规定,克服“人”的静态概念的缺陷,只有寄希望于未来的应有之人,才能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也才能真正弘扬人文精神。人类在近代认识到了人的概念的动态本性,于是人文课程建设的理念就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人文教育的最大优点是引导人们向前看,激励人们创造未来。这是人文教育的里程碑式的进步。人的概念的可变性源于现实的人的可变性,现实的人的可变性包括人的个体发育成长和人类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进步两个方面。人类历史进步的事实与杰出个体的榜样不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向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将“人”与“人的世界”这两个基本层面从纷繁的人文事物中凸显出来,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所具有的“人与人的世界”这种二元的结构也越来越变得清晰可见。在人的生活世界与人文社会科学互动的过程中,教育家们对人文课程特别是中学人文课程的教育学思考也在不断深化与发展。

人的概念的可变性使得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对人本身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教育内容。但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能照搬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而必须密切联系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精心构建课程,精心实施课程,精心组织教学,精心编撰教材。因此,近代以来,中学人文课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就成了学校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近代教育界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人文教育引导我们的后代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学开设人文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基于这样的理念,近代以来的基础教育所开设的人文课程逐步确定了这样两个基本目标: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学习如何做人;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学会生存和发展,学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概言之,中学教育一方面要对我们的后代进行一定量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力教育,使他们具有生存、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要从价值观上教育他们形成关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意识与观念,即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念。

三、中学人文课程的二元知识体系

中学人文课程的二元内容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和学科依托,并且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广义的中学人文课程包括中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外语等多门课程。狭义的中学人文课程则只包括中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主要是人文地理)课程。中学人文课程的二元内容,首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并有相应的学科作为直接理论依托。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支撑中学人文课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其知识形态表现为两个系列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系列的理论,其直接依托的学科包括人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子学科;二是历史唯物主义系列的知识理论,其直接依托的学科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子学科。人学系列的知识理论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的思想母体,历史唯物主义系列的理论是青少年形成“人的世界”的观念、正确认识与善处外部世界的思想母体。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和学科依托建构的中学人文课程的具体内容要点如下:

1.认识与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

认识与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包括人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的基本知识。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性、人的活动、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交往、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人的审美、人的自由、人的信仰和理想、人的素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做人之道等基本问题的学问,这些在联系人的世界的前提下关于人本身诸方面的知识理论观念是青少年和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力量之源。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调节、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 (personality)又称人格,是指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又是健康成长进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青少年和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并且要提高心理教育的力度和质量。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它研究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活动现象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是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的科学。道德是个人完善自我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因此,伦理学是青少年和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的观念,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直接理论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问。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人类力求超越实用功利而获得非功利的审美愉悦、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世界的精神需要,以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在青少年和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的过程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美育对于青少年和中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因其是研究人们的世界观的,所以它与研究世界的各种现象与规律的具体科学不同,它归根到底是在研究人,它既研究人本身,又研究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和中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的观念,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就要学习哲学。

2.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

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知识系列包括时间维度下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空间维度下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世界知识系列。

(1)时间维度下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

时间维度下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是历史学系列。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历史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列,可以把它分为“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区域史”,也可以在通史之下,把历史分为各类专门史或专业史。历史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历史典籍是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可见,历史学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2)空间维度下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

空间维度下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是地理学。地理学的产生缘于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以及好奇心而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当代地理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就整个地理学来说,它的研究范围应该是接近地球物理表面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表层部分,即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的空间区域,其中以人类的文化圈 (智慧圈)为核心。长期以来地理学家们一直在力图确定一个与人类关系密切而在结构上又相对完整的客体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列,根据研究对象侧重点的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其中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则包括经济地理学。地理学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观念和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青少年强化、深化对外部世界的空间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世界知识系列

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世界知识系列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子学科。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当代社会学已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转变成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而被研究的。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一般称为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体系,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也要研究与之相结合的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法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式、发展、作用、制定和实施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

时空结合维度下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知识系列,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的观念和意识,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知识能教育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外部世界的“现实社会”层面,并能直接引领他们跨入现实世界的大门。

四、中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新构想

我国现行的中学人文课程,基本上是按照“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进行设置的,其教材也是基本上按照“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来编写的。其具体布局是:(1)正确认识与完善自我的知识系列是《思想政治》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思想政治》课的另一部分内容则是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中的时空结合维度下的世界知识系列,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2)正确认识与善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中的时间维度下的世界知识系列是单科课程《历史》的内容,正确认识与善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中的空间维度下的世界知识系列是单科课程《地理》的内容。(3)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区已试验开设了《社会》课或《历史与社会》课,其内容则涵盖正确认识与善处外部世界知识系列中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时空结合维度的全部知识系列。

我国现行的中学人文课程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进行设置的,但是有以下不尽人意之处。第一,“人”与“人的世界”这两个关键词,没有一个在课程名称上得到鲜明体现,课程内容的二元结构并不清晰。第二,全国统一开设的三门课程在综合化方面走向了两个极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既有关于“人”的知识系列,又有关于“人的世界”的知识系列,有“二元合一”的倾向,综合过分了;而《历史》、《地理》课仍然是单科课程,有背“综合化”趋势。第三,试验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课,虽然是综合课程,但课程名称“历史与社会”并不科学,因为“社会”与“历史”是包含关系。

针对我国现行中学人文课程设置的上述不足,笔者拟按照“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结构构建中学人文课程新的知识系统,将中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和“怎样善处外部世界”的教育,与此相应,中学人文课程的学科依托是“人学”与“人文世界学”两大知识系列。于是,未来中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就可以这样构想: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改为“人生品德”课,以人学系列 (含人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等子学科)知识为其全部教学内容,而将现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人文世界知识剥离出去;设置“人文世界”课以替换试验区的《历史与社会》课,同时取消单科历史课与地理课,“人文世界”课的内容是全部人文世界学系列 (含社会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和人文自然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知识。

提出未来我国中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新构想,对于打破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人文课程综合化改革长期试点久不推广的僵局,推动中学人文课程综合化改革继续前进,有一定的意义。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人文中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在多解中学创新
人文绍兴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人文社科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