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2010-08-15谭敬德李勇帆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谭敬德,李勇帆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谭敬德,李勇帆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相关人员四个方面。从这四个要素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助于认识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复杂性和发展的紧迫性,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引言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如何找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应用效益,从而引导、监督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1]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简要探讨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文件指出,[2]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从建设转向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相关人员”四个方面。[3]下面从这四要素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硬件设施设备基本上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早期投入建设的单位已经经历了一轮或两轮的设备更新换代,新置设备的单位购进了高配置、集成化、多用途的信息技术设备。各地自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初,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硬件资源建设,轻视软件资源的开发应用,造成了有“路”无“车”或“路”“车”不配套的现象。近年来,软件资源建设得到了企业、学校及社会的普遍重视,各种管理系统平台、各类教育教学课件陆续推出,数量不断增加,品质逐步提升,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各地中小学按照教育部要求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有些地方实施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或考核。

3.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中,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堂教学由理念变成了现实。而中央电教馆等单位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大奖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成果展示。

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图书管理和教学办公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效果。[4]当前,学生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于学生的入学基本信息、学生档案、校园网络视频监控等方面的管理,这在城镇以上城市中小学较为常见。限于客观条件,在农村中小学,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学校还为数不多。在图书管理方面,发达地区的农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能够做到按有关要求建馆,实行开架与电子阅览,一般农村条件较好的城镇完小以上学校次之。但总的来说,基础教育图书管理信息化已初见端倪。在办公信息化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较为普及,中小学校都能够通过校园网实现网上办公。全国其他地区条件较好的乡镇以上学校也能够通过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现互联互通,开展网上无纸化办公活动,实现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链接和资源共享。

4.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人员包括教师、技术支持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等。各相关人员的能力不仅影响在本岗位中推进信息化的质量,更涉及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

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包括: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存在区域不平衡性,沿海及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及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而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及信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化支持能力建设。县、学区、学校的技术支持人员是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当地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协调。教育技术人员培训得到加强,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改善,技术人员与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加强。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信息化的目标、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及其对技术支持的需求,技术人员基本能够在理念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共同形成信息化学习和推进的共同体。如我国制定针对教育技术人员的标准及其培训就是例证。

教育主管人员的信息化组织实施能力建设。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系统中,教育主管人员最适合组合各种资源,协调各要素或各子系统协同工作的实施主体。但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管人员存在行政领导、电教主管人员和教研人员等多个体系,而很多地方各个体系之间的工作关系并不协调。目前,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地区或县一级教育局)统筹管理,电教部门和教研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协调工作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失衡。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是在加速向前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示范学校与非示范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县(市、区)、学校之间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差异。

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国家借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大额度地追加资金投入,但从总体上来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一是历史上投入不足,欠账较多;二是现有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更新换代资金需求不断扩大。资金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资源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大量重复建设,使得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以网络计算机教室、网络卫星接收、DVD教学光盘播放点三种模式进行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地方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配套资金支持建设,但由于设计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原有设备的闲置浪费,经济损失不言而喻。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同属一课教学,如果认真地到网上浏览一下,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同类资源,但教师真正拿来就可以用的却很少。不同厂家的系统不能兼容,新产品不能适应已有系统、资源不能共享、数据不能交换、维护成本一再提高、先进技术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孤岛等现象大量存在。[5]

4.重建设轻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显露出重视建设轻视应用的倾向,致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基础教育信息化各相关人员在信息化认识上存在冲突,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了教师、教研人员、电教系统各系统间相互掣肘钳制或互不合作的现象,影响了整个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自组织性,衰减了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投资效益,使各项信息化目标难以落实。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平衡发展、制定标准,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基础教育。建设中,必须科学规划,充分顾及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通盘考虑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例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三种模式”进行建设,符合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基础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中,硬件、软件和资源建设要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教育部于2002年9月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发及全国教育信息基本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发布,保障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分类、分步实现普及性建设目标,兼顾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信息化以面向学生、尽量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为前提。但我国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参差不齐,不同地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现状和需求采取分类、分布实施的建设策略。利用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地在较短时间内使最多数的学校和学生受益,并满足各类学校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要兼顾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6]

(三)明确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形成整合社会资金的规范化机制

国家应该在宏观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投资方式时,根据我国的财政制度和各地的财政现状,明确规定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应承担的明确责任,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并责成专门部门监督执行,以保证有关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四)强调设备和资源的标准化,提高技术方案的可管理性和易用性,开发优质、高针对性资源

在硬件、软件和教学平台的选用和建设上必须严格遵循公认的行业技术标准,为使用、管理和升级,为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教育部已于2002年10月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为全国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交流共享提供了标准依据。各地在开发、管理和交流教学资源(库)时应遵循该标准。同时,应积极研制和推广关于数字化学习工具和内容研发的、关于资源的合作开发和互访等方面的更为具体细化的技术标准。

国家、地方,学校等各“资源主体”要明确各自职责:国家制定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认证评估制度和评估标准,委托权威机构进行资源开发立项审核和资源产品的认证评审;定期由国家财政委出资采用委托开发、招标采购一部分通过评审的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使用,通过资源目录的方式向其他中小学推荐购买使用。地方政府负责地方课配套资源的评审、采购和推荐使用,并负责建立地方信息中心对资源进行管理。学校主要负责资源的搜集管理、教学应用、交流共享,反馈资源需求信息和资源使用情况。

(五)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加强对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研究和实验

根据各学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及其认知特点确定分学段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内容标准;建立灵活的、更富适应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逐步开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体系,逐步给予地方教育机构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研制权和管理权。信息技术课能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选择空间,以适应毕业分流和未来职业定向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传统学科。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实验和推广为契机,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深入、长期、踏实的研究和实验,在此基础上谋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革新。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端正理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切实改善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等端正人们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使之形成长效思想动力,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行动。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教学针对性,坚持面向教学和学习的原则,技术建设方案要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丰富的应用体验。

(七)鼓励应用,以用促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应用。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真正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实。在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和学习的具体过程中,注意“整合”的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倡导在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校本实践。以教师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探索适合不同技术配置的有效应用方式。

(八)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并适当组合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统一,体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性。在校本实践中,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其他较传统的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和非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间的互补性,综合运用,发挥整体效益,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的教学技术。

(九)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按要求配备师资,同时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能力。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中,要制定培训标准,提高培训的规范化和有效性;采取多种培训主体参与、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组织开展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建立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发展的教研制度,支持教师日常的自我研修。中小学现有电教人员或技术支持人员承担了大量技术支持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应予以充分认可。

教育主管人员应更新理念,树立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化目标定位及与此相协调的信息化理念;应能够整合各社会资源并统一调配使用,进行合理均衡的经费预算,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分配财力和人力,确保技术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能制定相应制度引导当地教育系统提高对设备、资源的使用率;能制定并实施促进当地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机制,要求并督促当地教育系统在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中能通过适当的信息技术整合提高教学和学习能力。对当地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当地的信息化计划。

四、结束语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之路。没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这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复杂性和发展的紧迫性。文中提出的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机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张际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思考与关注转向[J].信息技术教育,2007,(3).

[2]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4-4-5.

[3]田振清,陈梅.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及要素探析[J].教育信息化,2002,(8):9-11.

[4]Tony Lawson,ChrisComber.SuperhighwaysTechnology:personnelfactorsleadingtosuccessfulintegrationof 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nschools andcolleges[J].Journal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1999,(8).

[5]晓航.利用示范软件消除信息孤岛[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5-09-15.

[6]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9):12-22.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ies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AN Jing-de,LIYong-fan

(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s a complex system,and its components aremainly“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and“personnel related to information”.From the four components,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China and bring forwar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isw ill help to know the complexity and the urgency of the developmentof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vide available refer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olicy-making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ategies

G434

A

1674-831X(2010)01-0017-04

2009-10-22

湖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09ZK3113)

谭敬德(1966-),男,湖南安仁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勇帆(1958-),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论、计算机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胡 伟]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