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难救助现状概述

2010-08-15黄天慧

海军医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海难救助力量

黄天慧

我国海难救助现状概述

黄天慧

海难;救援;航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业随之飞速发展,船舶大型化、自动化和高速化趋势日益显著,海难事故也在不断发生。

据统计[1],全世界每年约有 10万人在海难事故中丧生。20世纪百年中,就发生重大船难 27起。1987年 12月 20日,菲律宾客轮“多纳·帕兹”号在途经塔布拉斯海峡时,同“维克托”号油轮相撞发生火灾,造成 4000多人死亡,也是迄今为止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海难。1988年 7月 16日,西方石油公司在英国北海的帕尔法采油平台发生爆炸火灾事故,死亡 166人,受伤 20人。1999年 2月 6日,印尼 1艘军舰在外海沉没,造成 312人失踪。1999年 11月 24日,搭有 312人的中国客货混装船“大舜”号在中国东部海岸沉没,造成 282人遇难或失踪。海难救助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海难救助工作,并对此做了专门规定。随着我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为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海难援助力量组织参与国际海难救助行动的可能性日益增大。

1 海难救助的国际公约和主要原则

1.1 海难救助的国际公约

在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根据海难救助的特点和各国实践经验,建立了以《1910年救助公约》和《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为支柱的统一的海难救助法律制度,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SOLAS公约》修正案,奠定了海难救助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并得到各国海商法的广泛承认和接收,极大地统一了海难救助法律制度,促进了搜寻营救海上遇险人员的国际合作。

1.2 海难救助的主要原则[2]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贸易的频繁和海上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海上财产日趋多样化,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更加迫切,以及救助自身的危险对救助各方均存在巨大风险,海难救助需要遵循以下 4个原则。

1.2.1 公平合理原则 海难救助关系的发生,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自愿,不受外界力量的约束;救助双方在救助开始前或进行中往往能达成协议,规定救助内容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救助作业中,救助方应当尽人道主义的义务和竭尽全力施救的义务。

1.2.2 “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此原则在于鼓励救助方奋力抢救海上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体现了海难救助的精神实质。

1.2.3 保护海洋环境原则 此原则旨在倡导救助人为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作出全部和不懈的努力。

1.2.4 人道主义原则 广义的海难救助不仅包括对物的救助,而且包括对海上人命的救助。国际公约要求各缔约国以国内法规定违反此项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 我国海难救助体制和特点

2.1 救助体制

1973年,我国开始全面组织实施海上救助工作,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交通运输部;1989年,在交通运输部建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国海上救助工作;2005年,建立了由交通运输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系会议制度,指导全国海上救助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我国的海上救助组织包括各级海上搜救中心、海事管理机构、其他海上搜救组织、专业救助力量及社会救助力量。其中,交通运输部下属的 3个救助局、3个打捞局和 4个救助飞行队是专业救助的中坚力量。

海司航保部组织实施海军舰艇部队海上遇险救援任务。海军防险救生部队也是专业救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侧重于援潜救生任务。而水面舰艇失事遇险、人员落水的救援主要依赖邻近海域的舰艇实施,缺乏专业救援队伍。

2.2 海上救助工作特点

海难救助具有复杂性和很强的专业性,按我国目前国情,尚无哪个部门能独立承担此项职能,因此我国海上搜救体制是在政府领导下的多元化搜救。这样的体制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作用,整合共享强大的海难救助力量,提高海难救助的成功率。“九五”期间,我国海区接警 6013起,组织搜救行动 2633次,援救遇险人员 25 146人。仅 2000年就有 7422人获救或脱险,死亡和失踪 525人,援救成功率达 93%[3]。当然,组织多元化也存在一定弊端,如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易影响救助工作实效。

3 海难救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航空、航海活动的日益增加和海洋开发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海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海上 (水上)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海上突发事件将不断增加,因舰艇毁坏和飞机被击中导致的人员落水、人员跳伞等情况时有发生。舰船和飞机海上遇险后,船员和飞行员的生存十分艰难。海洋环境恶劣,情况复杂多变,有很多异常环境因素威胁落水者的安全。因此,及时、有效地抢救落水人员对保存有生力量和提高水上作业人员的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3.1 组织军民一体、海空一体的搜救力量

海上失事地点事先难以预料,失事后又易受海区气象和海况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失事人员和船只只能随波逐流,很可能远离出事海域,这就使得搜救的海域面积大,搜救任务繁重。如果仅靠部队编制的救护保障力量进行平面搜索,远不能满足保障需要。我们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军民一体的联合保障优势,实施海空一体的多维性救援行动。

3.2 建立完整的海上救助体系

海上救助不是单纯的医疗救护,它的重点和难点是搜索和寻找,只有在尽快找到人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救治。所以,海上救助不仅仅是后勤保障中卫勤方面的任务,而且是一种具有战斗性质的紧急行动。人员遇险生存成败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环境恶劣程度、个人生存能力、救生装备的优劣以及营救的速度等[4]。及时采取得力措施搜救海空遇险人员,保护有生力量,对于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研究发现,海上死亡人员有 2/3是在弃船后丧失生命的。及时组织援救可迅速降低死亡率,据美军资料统计[3],20世纪 60年代,5 h内可获救人数占50%;20世纪 70年代,1 h内可获救人数达 50%,4 h内达 97%。因此,各发达国家为提高救助成功率,非常重视海上救生勤务建设,不仅建立完整的海上救助体制,设有专门的营救机构,研制海上救生装备,而且重视海上救生训练尤其是航空救生训练,使救助力量能实时、专业、高效地开展海上救助,以降低海难事故死亡率,提高救援成功率。

[1] 杨玉文,米晋国,李德 .步入海洋世纪——人类如何应对海难[N].人民海军,2001-11-03(3).

[2] 徐雯梅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J].水运管理,2009,31(8):35-38.

[3] 褚新奇 .海上救生难点与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2):140-142.

[4] 丁江舟 .海上空中救护[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13(2):110.

R851.7

A

1009-0754(2010)02-0180-02

200433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卫生勤务研究室

2010-04-20)

(本文编辑:甘辉亮)

猜你喜欢

海难救助力量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麦唛力量 (一)
水下救助抢险
孤独的力量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怀疑一切的力量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解密S.O.S.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