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2010-08-15陈杰波

海南医学 2010年17期
关键词:色素晶体白内障

陈杰波,欧 波

(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海南 海口 571012)

人工晶体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常见白内障病种之一,它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视力,给患者生活上带来许多不便,通过手术治疗,患者视力术后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现将本院 2007-2008年收治的 38例(46眼)糖尿病性白内障与同时期 38例(47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分析与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组 38例(46眼),男 14例(18眼),女 24例(28眼),其中单眼 30例,双眼 8例,年龄 20-81岁,平均 63.9岁。术前根椐糖尿病诊断标准[1]确诊,38例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病史最长 15年,最短 7个月,平均 7.3年,术前通过饮食方法、口服药物或肌肉注射胰岛素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不超过 8.25 mmol/L。对照组为随机收集在同时期施行同样手术的 38例(47眼)血糖正常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男 20例(25眼),女 18例(22眼),其中单眼 29例,双眼 9例,年龄 52-82岁,平均 68岁。两组术前视力光感为 0.3。

1.2 手术方法 术前 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 0.1 g,滴复方托吡卡胺(美国 Alcon公司)充分散瞳。术前滴 0.5%爱尔卡因(美国 Alcon公司)3次,分别于术前 5 min及放置开睑器后,每次 1-2滴。2%利多卡因注射液 0.5 ml结膜下浸润麻醉后,剪开结膜,烧灼止血,于上方巩膜作反眉形隧道切口,长约 6-7 mm(内切口稍大),注入黏弹剂,用截囊针作开罐式截囊或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并使核脱入前房,注黏弹剂于核下,劈核器分核成 1/2,用晶状体圈匙托出晶状体核,清除皮质并植入人工晶体,切口不缝合,个别水分离不良者间断缝合 1-2针。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者主刀完成。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第 1天起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每天 3-6次,前房有纤维素性渗出者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瞳孔后粘连者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活动瞳孔,定期检测血糖。

2 结 果

2.1 术中并发症 后囊膜破裂 5眼,其中糖尿病组 3眼,对照组 2眼;予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 4眼,植入睫状沟 1眼。

2.2 术后并发症 糖尿病组:角膜水肿 7例,色素弥散 5例,纤维素性渗出 6例,后囊混浊 3例,前房出血 1例。对照组:角膜水肿 3例,色素弥散 1例,纤维素性渗出 1例,后囊混浊 1例,无前房出血。

2.3 术后视力 糖尿病组:≥1.0者 3例;0.7-0.9者 8例 ;0.4-0.6者 15例;0.1-0.3者 9例 ;<0.1者 3例。对照组:≥1.0者 5例;0.7-0.9者9例;0.4-0.6者 16例 ;0.1-0.3者 7例;<0.1者 1例。

3 讨 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由于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前房出血、创口愈合延缓、感染等手术并发症[2],因此,过去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多持谨慎态度。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设备的更新及显微手术水平的日渐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已得到广泛开展,但糖尿病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均有其特殊性,应正确对待:①术前应控制血糖,一般认为手术时空腹血糖在 8.3 mmol/L以下较为安全[1]。通过研究本组病例,笔者认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包括术前控制好血糖,可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②研究表明[3],手术时间与术后血糖呈正相关,即手术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术后血糖明显升高,因此,提高手术熟练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主刀完成,由于术者技术娴熟,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极大的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术后也应积极控制血糖,术后血糖与并发症有密切关系。本组患者术后血糖均保持在 8 mmol/L左右,无一例出现感染、创口愈合延缓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多[4],从本次观察发现,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眼前节反应如角膜水肿、纤维素性渗出、色素弥散、前房出血、后囊混浊等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但经局部用药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

3.1 角膜水肿 由于糖尿病患者房水中葡萄糖成分含量过高,导致角膜内皮功能异常,脆性增加,易于损伤,可致术后角膜内皮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水肿、皱褶等,这些一般均可在术后 1周左右消退。本组糖尿病组的角膜水肿为 18.42%(7/38),而对照组仅为 7.89%(3/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色素弥散 糖尿病患者虹膜色素上皮呈空泡样变性,手术中色素即从变性的色素上皮中播散出来,加之手术创伤及灌注液冲击,亦成为色素弥散的重要原因。一般经局部使用激素治疗后两周左右消失。本组糖尿病组的色素弥散为 13.16%(5/38),而对照组仅为 2.63%(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纤维素性渗出 糖尿病患者血 -房水屏障异于正常人,手术的创伤可加重这种异常,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炎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的释放致使房水中致炎因子的增多,加重炎症反应。一般经局部大剂量使用激素治疗,大部份病例 1-2周内消除,但有的形成机化膜附着于瞳孔与人工晶体表面,导致虹膜后粘连。本研究糖尿病组的纤维素性渗出为 15.79%(6/38),而对照组为 2.63%(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的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两周,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术后矫正视力≥0.4者,糖尿病组为68.42%[(3+8+15)/38[],对照组为 78.95%[(5+9+16)/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报道相同[5]。矫正视力 <0.1者糖尿病组有3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者 2例,合并黄斑病变 1例;对照组有 1例,为视神经萎缩。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性白内障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同时术中有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术后便可极大地改善患者视力;而术后并发症经过及时正确处理均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1] 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2]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7.

[3] 韩 琪,颜 华,陈 松,等.白内障手术对Ⅱ型糖尿病术后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8)∶467.

[4] 黄洁成,梁祖忠,张贤文,等.糖尿病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 61例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6)∶372-373.

[5] 胡 明,郝燕生,惠延年.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人工晶体植入[J].中华眼科杂志,1994,30(1)∶59-60.

猜你喜欢

色素晶体白内障
色素热舞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听话”的色素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甜油的生产及色素控制
天然色素及红色素的研究进展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超声检查在外伤性白内障及老年性白内障对比分析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