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2010-08-15潘福祥尹学惠

关键词:全蚀病区侵染

潘福祥,尹学惠

(新乡市植保植检站,河南新乡453003)

新乡市地处豫北,常年种植小麦面积30万hm2,总产量17亿kg,总产占全市粮食作物总产的54.8%.但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局部地区发生危害,成为我市优质高产的一大威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根部病害,也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群众叫“死棵”或“全死病”.小麦感病后,表现为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白穗,该病主要使小麦营养供应渠道被切断,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千粒重下降,从而使品质变劣、产量降低,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的特点.自1992年在原阳县发现有小麦全蚀病以来,全市病害面积逐年扩大,危害加重,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力量予以控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措施,疫情仍向严重方向发展.据5月份植保部门组织调查,全市已有部分县、市发生全蚀病,个别乡、村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确保新乡市小麦优质高产,特对新乡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原因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研究.

1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与病原

小麦全蚀病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但病状反映到地上部分,地上部分症状出现的轻重、早晚,是由根部受害时间和程度决定的.

1.1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病菌有两次侵染高峰,一是冬前10月至11月下旬为第1次侵染高峰,二是来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为第2次侵染高峰.

从小麦播种发芽,就可受到全蚀病菌的侵染,幼苗受害后,轻的症状不明显,重的幼苗矮化,叶色变黄,分蘖减少,似干旱缺肥状,拔出苗可见种子根变灰黑色,严重时变成黑色,甚至枯死.来年小麦返青时,感病植株返青迟缓,生长矮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期小麦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植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重病株种子根和次生根全部变黑,但一般轻发植株田间症状表现不明显,很难调查.

5月中下旬,小麦进入灌浆成熟期,小麦全蚀病田间症状表现最为明显,此时正值各县区的植物检疫机构进行田间产地检疫的关键时期,这时,到田间调查全蚀病,可看到生长茂绿的麦田健株丛中,出现生产错落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的变矮退色的病区,由于根系腐烂,使植株干枯,形成“白穗”,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白穗”的植株,也极易拔起,拔起病株,次生根很少、很短,根部一般是灰黑色或黑色,在潮湿条件下,根部变黑色部分向上延伸到茎基部,形成“黑脚”症状.“白穗”“黑脚”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除以上所述的典型症状外,新病区由于发病轻,植株也有不矮化现象,遇干旱条件“黑脚”病状也有不向上延伸到地上部的现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好的鉴定方法是将可疑病株带到室内进行保湿培养2~4 d,病菌就会形成大量菌丝,再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定.

1.2 小麦全蚀病的病原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为一种子囊菌,菌丝体为透明羽毛状,菌丝粗壮,锐角分枝,多平行伸展,形成带状体,在菌丝的分枝处,往往主侧枝上各形成一隔膜,两隔膜多相接形成“人”形,这种特点可以作为鉴定的辅助性状.

全蚀病菌的寄主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多种禾本科杂草等.

2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特点

2.1 传播速度快

发病面积逐年扩大.自1992年在原阳县官厂乡判官村发现有小麦全蚀病后,我市农业部门每年4、5月份都要组织植物检疫人员,深入田间进行调查,1994年小麦全蚀病扩展蔓延到延津县、封丘2个县,每传入一个新病区,开始都是点片发生,到成片大面积死亡,一般只有3~5 d时间,虽然各地采取不同的综防措施,可全蚀病传播速度快,发病面积逐年扩大.

2.2 分布范围广,感病品种多

小麦全蚀病分布范围广,国内20个省市报道发生该病,且对各种小麦品种均能侵染.据对当前我市种植的小麦当家品种调查,各品种均高度感病,尤以温麦系列、周麦系列和豫麦34号等发病最重.

2.3 防治难度大

由于全蚀病属土传病害,病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一旦感染此病,防治难度大,且很难根除.

3 小麦全蚀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3.1 大量频繁调种

大量频繁调种,是导致全蚀病远距离传播发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各地之间频繁调运小麦、玉米种子,包括从山东疫区大量调进玉米种子,因小麦、玉米同属为禾本科植物,其种子里夹带有病残体,成为远距离传播的最初源头.

3.2 灌溉水源

黄河水灌溉,有利该病的传播.我市属黄河流域引黄灌溉区,黄河上游的甘肃1960~1970年全蚀病曾严重发生,不排除最先发病地块的病菌,是随黄河水流将病残体传进来的可能,而近10年全蚀病的发生蔓延速度很快,经调查75%以上的田块属黄河水灌区,25%为井灌区,这与河水大水漫灌有关.

3.3 麦秸的长途运输

由于造纸工业的发展,近十年来需要大量的麦秸,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到山东、安徽、河北、豫南等地大量收购麦秸,运到新乡进行造纸,全蚀病菌就有可能随运麦秸车辆而远距离传播,这可从全蚀病一般是近路边麦田发病且严重,而离路愈远愈轻得到验证.

3.4 防治措施不力

部分地方防治措施不力,或防治失时,加重发生危害.

4 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等很多因素有关.

4.1 连作

连作地块发病严重,轮作地块病情轻.小麦与玉米多年连种,有利于全蚀病菌的繁殖,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因此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控制病害的发生.

4.2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瘠薄的田块病情较重.调查表明,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田块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尤其是砂质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就重.

4.3 小麦品种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据调查观察,目前我市小麦种植的当家品种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凡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较耐病,如新麦18、百农矮抗58等品种较耐病.

4.4 深翻改土

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4.5 播种期

小麦早播病害重,适当晚播病轻.全蚀病病菌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

4.6 气候条件

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2005年秋播时,雨水较常年明显偏多,2004年早春气温回升快,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所以2006年5月份,可看到大面积全蚀病发生危害,造成成片枯死的现象.

5 综合防治

根据小麦全蚀病在新乡市严重发生流行的特点和原因分析,预计该病在近年来仍有流行趋势,如不加强综防研究,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为此,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加强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小麦全蚀病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必要性,迅速行动起来,大打一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人民战争.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在综合治理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5.1 植物检疫

在疫情尚未清楚的地区,应认真做好调查,查清疫情,划清疫区,为全蚀病的全面封锁和禁运提供依据.对疫区以防治为主,对无病区要做好保护工作.无病区严禁到疫区引种,种子繁育田发现有全蚀病,应将病株拔除,其产品严禁作种子用.

5.2 及早铲除新病区和零星病区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新病区和零星病区迅速予以铲除.如在田间发现病情后,要彻底拔除病株,带土携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对于较大的发病中心,应在症状明显时做好标记,收获时留20~25 cm高茬,收获后拔除病麦茬就地烧毁(,注意烧前要向当地禁烧指挥部打报告,说明原因)以减少土中病菌,并在病区进行深翻改造.必要时可用50%托布津等药剂4~5 g/m2,拌细沙土40~50 g施入播种沟,进行土壤消毒.对病区小麦应单打单收,直接送入面粉厂加工处理,坚决杜绝做种子用.同时,疫情发生地块应连续3年禁止种植非寄主作物.

5.3 综合治理重病区

对于个别重病区(病株率高于20%的田块),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其危害,具体措施如下.

5.3.1 轮作倒茬 有条件实行轮作的地区,尽量轮作,比较有效的轮作是实行水稻和小麦轮作,特别是黄河灌区,大面积实行水稻与小麦轮作,淹水使全蚀病菌窒息而亡,防治效果在90%以上.在小麦收获后种植非寄主作物如大豆、红薯,冬季可种植油菜、大蒜等作物,并且连种3年,可有效减轻病害危害.

5.3.2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 对于小麦全蚀病发生区,要多施有机肥,充分发挥有机肥的防病作用,同时要多施磷钾肥,不可过量施氮肥,严禁带菌粪土或未腐熟的粪肥施入土中,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病菌的危害.

5.3.3 药剂防治 大力推广统一供种、药剂拌种.药剂防治应切实抓好播种期拌种和返青拔节期灌根两个关键环节,拌种方法是:用敌萎丹30 g拌种10 kg,用全蚀净20 g拌种10 kg.或用适乐时种衣剂统一种子包衣.春季施药可用蚀敌或消蚀灵100~150 mL/667m2,对水150 kg,用拧掉旋头的喷雾器喷射小麦茎基部.另外,可用青萎散50 g加细土5 kg拌匀,播种前均匀施入播种沟中进行土壤处理.浇返青拔节水时每667m2施青萎散50 g加细土5 kg.

猜你喜欢

全蚀病区侵染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