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E1/AE3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

2010-08-15石枫苗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腋窝染色阴性

石枫,苗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30)

AE1/AE3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

石枫,苗磊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30)

目的探讨广谱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以及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利用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常规病理检查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617枚腋窝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有11例有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大小、CerbB-2表达水平、病理分期正相关(P<0.05)。结论应用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是可行的,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诊断;腋窝淋巴结/病因学;微转移

微转移(micrometastases)是指直径<2.0mm的肿瘤转移病灶[1],包括单个肿瘤细胞或成簇肿瘤细胞等[2]。区域淋巴结的微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腋窝阴性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能使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变为腋窝淋巴结微转移乳腺癌,其预后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是有差异的[3]。AE1/AE3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具有高度的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常作为诊断上皮性肿瘤转移的分子标记物。本研究采用HE染色、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联合检测了50例腋窝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患者的617枚腋窝淋巴结的微转移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探讨AE1/AE3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2009年间行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50例乳癌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5~75岁,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肿瘤 ER、PR、cerbB-2状态,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其中年龄小于50岁22例,大于等于50岁28例;月经状态:绝经前20例,绝经后30例;肿瘤部位:内侧区11例,中央区14例,外侧区25例;肿瘤大小:肿瘤直径小于等于2cm 6例,大于2cm而且小于等于 5cm 26例,大于5cm 18例;病理分期:0、Ⅰ和Ⅱ期36例,Ⅲ期以上14例;雌激素受体(ER)表达状态:ER阴性24例,阳性26例;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PR阴性17例,阳性33例;CerbB-2表达水平:CerbB-2低表达39例,CerbB-2高表达11例;共收集50例乳癌患者的617枚腋窝淋巴结,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每个蜡块间隔4μ m 厚度连续切2次,共2张切片,分别做常规HE染色,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 试剂与方法 AE1/AE3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和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染色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DAB显色,每批染色用乳腺癌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双盲法阅片,参照阴性和阳性对照,AE1/AE3染色以细胞质出现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

1.3 微转移阳性的判断标准 癌巢≤2mm,并且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有恶性细胞表象并结合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形态特点,得到常规HE染色的证实者确诊为“微转移”[1,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χ2检验来比较数据的阳性率,条件不满足者用精确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2.1 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结果 617枚腋窝淋巴结中共发现11例28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其中8例23枚淋巴结中的微转移0.2mm<φ<2mm,3例5枚淋巴结发生多个癌细胞微转移φ≤0.2mm,位置以边缘窦为主。

2.2 腋窝淋巴结微转移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测发现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中发生5例微转移,大于等于50岁的患者中发生6例微转移;绝经前的患者中发生4例微转移,绝经后的患者中发生7例微转移;肿瘤位于内侧区和位于中央区的患者中均发生2例微转移,位于外侧区的患者中发生7例微转移;肿瘤大于2厘米而且小于等于5厘米的患者中发生3例微转移,大于5厘米的患者中发生8例微转移;0、Ⅰ和Ⅱ期的患者中发生4例微转移,Ⅲ期以上的患者中发生7例微转移;ER阴性的患者中发生4例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发生7例微转移;PR阴性的患者中发生2例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发生9例微转移;CerbB-2低表达的患者中发生6例微转移,CerbB-2高表达的患者中发生5例微转移;对5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8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腋窝淋巴结的微转移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肿瘤大小(P<0.05)、病理分期(P<0.05以及CerbB-2表达水平(P<0.05)。

3 讨论

3.1 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和意义Noguehi等[4]对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进行检测后发现5%~10%的淋巴结发生微转移,本研究利用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法发现22.00%(11/50)的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微转移,617枚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腋窝淋巴结中发现28枚发生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率为4.54%。有作者发现免疫系统会将大部分循环系统中转移的肿瘤细胞杀死,但还有一些可以逃过免疫系统的监视而发生转移[5],有些常规病检阴性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这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早期的微转移引起的。Kuijt[6]通过对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或微转移的患者进行25年随访后发现:转移灶<2mm的患者的生存率较低。以上研究表明腋窝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对生存率是起着潜在影响的,主要原因是腋窝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存在。由于区域淋巴结的微转移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腋窝阴性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能使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变为腋窝淋巴结微转移乳腺癌,其预后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是有差异的[7]。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以使我们全面认识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早期准确地诊断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腋窝淋巴结的微转移相关因素 有作者发现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的大小相关[9],随着乳腺肿瘤的增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增加[8]。本研究发现腋窝淋巴结发生微转移的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有相关性,随着乳腺肿瘤的增大,腋窝淋巴结发生微转移的阳性率增加。有作者报道:病理分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量的重要因素[9],本研究也发现病理分期为Ⅲ期以上的组中的微转移的阳性率较高。CerbB-2又称HER-2基因,为185kD的跨膜蛋白,具有酪氨酸酶活性,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CerbB-2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对判断肿瘤的预后及指导内分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本研究发现CerbB-2的表达水平越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越大,这与胡江辉等的报道[11]一致,这可能与CerbB-2基因能并促进癌细胞扩散、转移,从而导致癌细胞浸润和转移有关[12]。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腋窝淋巴结的微转移与肿瘤的大小、CerbB-2表达水平、病理分期相关。因此,在临床上若乳腺癌患者肿瘤较大、病理分期较晚,CerbB-2表达水平较高,即使常规病理检查没有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也应考虑有腋窝淋巴结的微转移的可能,可以使用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法来检测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转移状态。

早期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精确的病理分期信息,这对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降低复发及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很有帮助的。

[1]Leong AS.The prognostic dilemma of nodal micrometastases in breast carcinoma[J].Gan To Kagaku Ryoho,2000,27(Suppl2):315-320.

[2]den Bakker MA,van Weeszenberg A,de Kanter AY.Non-sentine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sentinel node micrometastasis;too early to abandon axillary clearance[J].J.Clin,Pathol.2002,55(12):932-935.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5):410-428.

[4]Noguchi M.Avoidance of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J].Eur J Surg Oncol,2008,34(2):129-134.

[5]Vessella RL,Pantel K,Mohla S.Tumor cell dormancy:an NCI workshop report[J].Cancer Biol Ther,2007,6(9):1496-1504.

[6]Kuijt GP,Voogd AC,van de Poll-Franse LV,et al.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xillary lymph-node micro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Eur J Surg Oncol,2005,31(5):500-505.

[7]王晓亮,毛琼儿,蒋友华.122例N0N1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的Ⅲ级淋巴结转移预测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2):110-112.

[8]申郑堂,罗沙阳,王守满,等.乳腺癌哨兵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癌基因及激素受体表达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0):728-731.

[9]李占文,李振平,胡云锵,等.176例Ⅱ、Ⅲ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5):282-284.

[10]Demonty G,Bernard-Marty C,Puglisi F,et al.Progress and new standards of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J].Eur J Cancer,2007,43(3):497-509.

[11]胡江辉,赵文健,谢开红,等.乳腺癌激素受体、Cerb-B、P53、nm23基因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531-2533.

[12]Sharifah NA,Lee BR,Clarence-Ko CH,et al.CerbB-2onco-protein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relationship to tumour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term survival in Universiti Kebansaan Malaysia Medical Centre[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08,9(4):663-670.

R737.9;322.2+9

A

1008-4118(2010)02-0024-03

10.3969/j.issn.1008-4118.2010.02.11

2010-04-17

猜你喜欢

腋窝染色阴性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
常按腋窝强心又健体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常按腋窝 强心又健体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探讨腋窝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美学效果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
两类幂图的强边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