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 1例

2010-08-15赵志宇孙延安

海军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西替利嗪雷尼替丁营卫

赵志宇,孙延安

1 基本资料

患者,女,28岁,因“反复发作风团伴痒半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分娩后,皮肤泛发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多于夜间睡前发作,次日下午 17:00-18:00消退,于外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氯雷他定治疗,疗效不佳,后改为西替利嗪,疗效仍不显者,皮疹每日发作。就诊时专科体检示:全身颈以下皮肤泛发风团,以四肢居多,背部行划痕征(+);皮疹呈淡红色,形状不一;脉浮弦,舌淡、苔白。自发病以来,饮食、二便可,睡眠可,稍乏力,无其他重大疾病史,发作期间曾行全身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为:营卫不和,血虚生风。拟调和营卫,养血疏风为治。处方:桂枝 12 g,芍药 10 g,大枣 5枚,黄芪 15 g,茯苓 12 g,白术 9 g,防风 12 g,刺蒺藜 12 g,羌活 10 g,白芷 10 g,柴胡 10 g,五味子 6 g,生地 20 g,土茯苓 30 g,露蜂房 15 g,蝉衣 12g,熟地 20 g,当归 10 g,川芎 9 g,甘草 6 g。患者服 7剂药后复诊,诉疗效可,虽仍有发作,但皮疹减少,瘙痒减轻。遂于上药内加入乌梢蛇、地龙、僵蚕、乌梅、威灵仙,加强祛风之力。7 d后复诊,患者诉症状又反复,皮疹增多,瘙痒加重。当时考虑可能因前药中桂枝、川芎、当归之属药性偏温,致血热风盛,遂减桂枝、川芎、当归,继服,7 d后未见好转。因患者不耐受中药治疗,改用西替利嗪,联合酮替芬、雷尼替丁口服,皮疹不再发作。半个月后自行停服,皮疹再次发作。嘱患者缓慢减药,先停用雷尼替丁,口服西替利嗪、酮替芬,皮疹未发作。又半个月后,患者因服药后有一定的嗜睡症状,影响工作学习而停药,皮疹再次发作,但较前轻,数目减少,瘙痒减轻。复诊时,仍希望用中药治疗。仔细询问病史后,患者自我总结,食用肉类、鱼类等似与皮疹发作相关,食用上述食品后皮疹发作有加重现象。遂仍用本院首诊时所用方剂,加威灵仙、乌梅,减蝉衣,不用虫药,停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和酮替芬),服用 5剂后皮疹不再发作,14剂后暂停中药,观察 1周,仍无发作。改为“防风通圣丸”口服,患者于1个月后自行停药,随诊至今已 3个月余,皮疹未发作。

2 讨论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复杂,多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反复发作数月以上者称慢性荨麻疹。少数患者病程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治疗的根本是去除病因,但由于多数患者病因不清,因此多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皮质类固醇等维持治疗[1]。中医治疗多以疏风为主,根据不同辨证加减,如祛湿、清热、散寒、养血、补气等[2]。

该患者首诊时,因其脉浮弦,舌淡苔白,乏力,另发病于产后,故辨证为“营卫不和,血虚生风”,给予调和营卫,养血疏风为治,疗效可。后加乌梢蛇、僵蚕、地龙等虫药后,病情反复。疾病后期,又予原方而弃虫药,病渐愈。结合患者食用肉、鱼后皮疹加重的情况,不难看出,虽患者病因不完全清楚,但食用大分子动物蛋白是疾病的加重因素之一。提示,在今后的临床中,应重视和加强问诊,反复询问病史,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该患者在疾病开始阶段行西替利嗪口服治疗无效,后在本院改为西替利嗪、酮替芬、雷尼替丁联合用药,皮疹未发作,病情控制。可见,联合应用抗组胺药比单独应用疗效要好。因此,在应用抗组胺药无效时,应尝试联合应用,如抗Ⅰ型组胺和Ⅱ型组胺,或一代、二代抗组胺药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控制病情。

该患者的治愈,归根结底,是抗组胺药与中药先后应用治疗的结果,两者虽未同时应用,但也可说明两者合用对治疗慢性荨麻疹有协同作用。

[1]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2] 张锦章.皮肤性病治疗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4.

(本文编辑:林永丽)

猜你喜欢

西替利嗪雷尼替丁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雷尼替丁与多潘立酮联合用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内科消化疾病的疗效对比研究及药学分析
美国FDA下令立即撤回所有雷尼替丁产品
雷尼替丁与多潘立酮联合用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