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与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

2010-08-15张国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构

张国元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论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与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

张国元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知识观就是对知识的产生、作用、获得及应用的总看法,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观点,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相对性、动态生成性及主动建构过程。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存在着注重机械传授,忽视主动建构;注重知识绝对性,忽视知识相对性;注重最终结果,忽视获取过程。应突出人文性目标,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主张共同探究,建立平等对话关系;提倡个性化学习,重视个体意义的建构才能促进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后现代知识观;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批判和超越传统西方哲学,反思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的浪潮中,后现代主义在众多新的哲学思潮和流派中凸显出来,它“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虽然人们对后现代主义众说纷纭、评价不一,但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许多领域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 后现代主义及其知识观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论,催生了反思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它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时代的世 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提倡超越理性,主张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进行了批判与解构,否认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反对只注重认知与智力的学习理论,反对严格控制的模式化的教学论,反对教师的权威作用。下面具体就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作一介绍,以资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借鉴。

(一)知识的开放性

传统知识观认为人类的知识都具有某种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理应成为一切知识合理性的源泉,这种基础本身是自明的、直接的、无需证明的。后现代主义者否定了知识具有外在的合理性和基础,也就否定了知识是一个稳定的、封闭的实在系统,知识必须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首先,知识的开放性就表示在对“宏大叙事”或“元叙事”的否定和对“差异”、“另类”的认同。在后现代主义眼里知识不再具有高下之分和尊卑之别,任何话语都有自己合法性,知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统一体。其次,知识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是求知者和客观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随着过程的发展会不断得到修正,发生明显的变化,后现代知识观则从“本体论的平等”概念和信仰出发,主张知识具有相对性,认为知识并非什么终极真理,因此它面对过程而开放着、流动着。第三,知识的开放性体现在它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反映。

(二)知识的相对性

传统知识观从一元论出发,认为知识就是对事物属性和联系的认识,是客观事件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必然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因此,成为惟一的、霸权的“元叙事”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强调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事物“镜式”的反映,不是绝对客观的。任何一门知识的确立都有其主客观条件,任何知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和问题的一种假设和猜测,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正如利奥塔塔所说的:“我说的是真实的,因为我能证明,但谁能证明我的证明是真实的呢?”后现代知识是一种有差异的话语,知识的发展也就是话语的丰富与意义的发掘。通过一种排除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之后的“后哲学的思考”和非逻辑的现象,开发出歧见,“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

(三)知识的动态生成性

传统知识观把知识作为客观的确切结果,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一种静态的“科学”反映。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影象”;罗素也指出,真正的知识是那些“确切的知识”,而“确切的”意味着有限领域的、具体抽象的,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证根据的知识。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贝尔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组事实或者概念的条理化的阐述,它表示一个推理出来的判断或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与此相反,后现代知识观主张知识存在于实际情景中,是主观与客观以及个体与外界相融的过程。这样,就消除了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二元对立,使知识与客观实在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征。例如,皮亚杰认为,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的学习是主体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由于主体在面对外部信息时,其原始的经验积累、情感体验和智力结构各不相同,因而其认知结果也各不相同。

(四)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以科技理性至上的传统知识观中,知识无非就是人类的智慧投射到认识对象上所造成的一种“镜中物”,是僵化了的没有“活”力的“死”的东西。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但在以人际沟通为主的后现代知识观眼中,知识则是流动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是充满着动感与活力的流动的思维过程。知识作为一种研究性的产物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谈话中的知识、话语。哈贝马斯认为,真理概念是由共识构成的,而共识是由参与谈论的人在没有内在和外在制约下参加讨论所达成的,参与讨论的人之间是一种真诚而平等的关系。皮亚杰也指出,知识不是对事物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由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结果,个体的认知发展始终处于一个“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因而,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 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校逐步与世界接轨,企业管理学科日渐热门,规模日益扩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注重机械传授,忽视主动建构

我们的企业管理学科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学脱节的状态,教与学是分割的、对立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和权威,目标由教师确定,内容由教师选择,方法由教师安排,知识是教师“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知识接受得越多就越是好学生,而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的人,忽视了学生不仅是能知的人而且是能动的人。可以说缺乏主体能动参与的知识获得过程无法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必然蕴涵个体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如果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能动参与和主动建构,那么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很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外来物而存在,不可能真正融入心灵,也难以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产生意义。因此不少学生对企业管理学科知识的价值性认识不清,对这些知识的实用性感到怀疑,认为这不是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很难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知识绝对性,忽视知识的相对性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学科课堂教学就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就是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就是以考试及格为目标。把丰富多样的经济生活,演变成单调、刻板、机械和强制的知识灌输和僵化、枯燥、死板、反复的技能训练。“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课堂上只管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课后注重的是考试得了多少分,而不管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于实践、能否创造新的知识、能否迁移到未来的职业中去。任课教师大多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书生,虽然不少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由于自身实践的缺失,只能空对空,理论联系理论。学生们则生活在脱离了现实的书本世界里,局限于狭小的校园空间中,只会纸上谈兵,尽管也在课堂上学到一些案例,开展一些讨论,却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虽然背熟了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却缺乏应对企业管理事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了鲜活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使费尽心机所学的知识成为无用之物,学生一旦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就会发现所学的用不上,要用的又没有学,社会要求的知识欠缺的实在太多了。有人戏称真正的企业家来自科班出身的很少,虽然有些尖刻,却也不无道理。

(三)注重最终结果,忽视获取过程

高校企业管理学科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采用的是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突出的是整齐划一的整体目标,注重的是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成绩优秀就是好学生,而不问学生的成绩是如何获得的,甚至实习和见习都是大兵团作战,管得越严越死越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育课程的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将课堂视为流水线式的机械的生产程序,目标是唯一的,那就是死记、牢记所学过的知识;课程是确定的,课程内容没有纳入到学生生活的情境中加以阐述,尤其是缺乏对突发事件、外部干扰和意外情境的解释和理解;方法是机械的,只有被动地授受,缺少主动地探究,特别是缺乏个体的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没有个人自由地体验和感悟。不重视知识的获取渠道和方式,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只以分数论英雄,这样只能培养出毫无生气和活力的机器人,以及千人一面,谨小慎微的“套中人”。事实上,许多高分学生可以是课堂上的佼佼者,却难以成为企业管理大潮中的弄潮儿。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理解探究;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在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已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学生终日沉浸在确定的书本知识中,师生天天围绕考试目标转,缺少实践,脱离生活,缺乏体验,没有自我。在这种教学方式支配下,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是未来企业管理者素质的低下。

三 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突出人文性目标,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

在传统知识观的视野里,教育就是要培养或训练学生成为一个“完人”,一个具有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和具有社会秩序的适应者和维护者。这种教育目的是基于机械自足的宇宙观、线性积累的知识观和理性的方法论而确定的。但是在后现代知识观的视野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世界的本质是开放的、演化的,在协同和演化的自然系统中,充满着非线性、不确定性、混沌、无序、随机涨落、分形、突变、循环的,物理世界的确定性丧失了,精神世界的确定性更是无从谈起。在这充满偶然性与差异性的世界里,教育必须突出人的主体性。同时也正是由于不确定性和差异性的存在,我们不可能由一种宏大的设计来决定教育之目的,或者说“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的、互动的转化。”

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规格,而是让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发生自组织转换,建构生活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和符合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企业管理教学中不能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技能为唯一目标,而应注重学生的成熟与成长。获得知识技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拥有财富的成功者大多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与社会的对接中体验和感悟到的。

(二)主张共同探究,建立平等对话关系

传统知识观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充满了对权威的消解和民主、平等的对话,同时也提倡对话中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后现代主义要求从“主体间的关系”来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积极的支持者和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通过提供学生探究的材料、环境及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同时教师要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的行为,以消解教室里的“中心”和“话语霸权”。“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因此,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知识的主宰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学习和探究的良好平台与优越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共同对话和交流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能。

(三)提倡个性化学习,重视个体意义的建构

在传统的知识观中,教学“一个人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教学过程决非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情境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在这对话网络中,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寻求发展与建构意义,进而发生转换,教师也同时获得发展与成长。学生的成长和转变总是通过相互作用、交互作用、不平衡、平衡化而主动实现。于是传统的刺激加反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这里就不在应该占据教学方法中最主要位置,因为它无视学生的自组织能力,看不到学生的独特个性,无助于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养成。教学必须对此进行超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体验与情境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之中与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之中不断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之中,进而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地发生突变与转换,不断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在此过程中深刻地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取舍都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完全感受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因而愿学乐学会学。二是让学生多实践体悟,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联系经济生活,联系个人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非常丰富而不枯燥。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大力采用多媒体手段,广泛开展教学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方法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型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5, (1).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大卫·杰佛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王攀峰,张天宝.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01,(3).

[6]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 (2).

[7]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责任编校:周 欣)

F27

A

1673-2219(2010)06-0152-03

2010-01-10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KYJ200730)的研究成果之一。

张国元(1956-)男,瑶族,湖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与贸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构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建构游戏玩不够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