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

2010-08-15赵洪进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当代经济 2010年22期
关键词:能源生态经济

○张 平 赵洪进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

○张 平 赵洪进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建设低碳生态城,不仅是城市提升自身层次,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本文从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目前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对今后建设低碳生态城的启示。

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 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

一、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现状

建设低碳生态城,是目前国内城市开发建设的主流。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将生态市建设推向适应低碳化趋势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各地决策者面临的又一道紧要命题。

目前国内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发展时间短、推广范围迅速扩张。从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杭州市、无锡市、厦门市等几十个城市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第二,新城建设大都以低碳、生态为核心或主要目标。2009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将低碳试点城市项目放在了南昌,而南昌确定低碳经济建设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结合在一起,通过新城建设带动南昌市建设花园城市和绿色南昌。不仅是南昌市,目前规划建设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以低碳生态城建设为其核心内容。另外国内有20多个城市已经在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第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此外,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背景使各城市在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设置上也体现出各自特点,例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同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单位GDP水耗的目标值也必定有所差异。

在探索低碳城市的路径上,尽管各有各的高招,但按照“低碳”的要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模式上,城市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谁能最先抓住先机,谁就能越早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如何通过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市建设,使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进一步转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环境基础设施渐趋完善,建立起适应未来低碳要求的生态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在低碳化趋势下我国生态市建设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首先,对中国企业来说,低碳经济中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将是企业积极参与的最大动力。低碳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产业链里面有很多新的行业,新能源就是一个方面。而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将是受益者。因为低碳经济发展使得新型低碳技术、低碳商品和服务市场逐渐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行动将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因此对“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需求就很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一直以来我们都没能很好地掌握,但这两年却有了飞跃发展,现在已经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设备了。其次,建设低碳城市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调整的宏观背景下,节能减排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为此,国家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提出了多条政策措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措施使得各地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具备了更好的政策空间。再次,作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经验必定会对所有正在寻求发展的国家和城市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另外,由于我国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低碳城市也将会是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完善中央政府政策调控方式和寻求中央—地方共同治理的绝好机遇。

2、挑战。虽然低碳之路已经启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将面临比欧美发达国家大得多的困难。第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第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2007年在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C02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状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的启示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

1、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发展低碳经济不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支持都必须要由政府超前规划大力推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如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从根本上和发展低碳经济是高度一致的。

2、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3、要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4、充分发挥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但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必须有效发挥森林碳汇潜力。

5、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制度的创新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就制度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应综合运用如下几类措施:首先,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和标准,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其次,要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是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制度。再次,要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法规体系是政策措施的体现,也是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必不可少。

6、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也不应该低估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

[1]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07(9—10).

[2]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

[4]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5]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

[6]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DTI).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2003.

[7]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英国减排温室气体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8(2).

[8]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A].低碳经济论[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能源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