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2010-08-15谌世龙吕观盛

创新 2010年6期
关键词:桂林市桂林文化遗产

谌世龙, 吕观盛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谌世龙1, 吕观盛2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桂林

近年来,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体系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但对于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成熟的桂林市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和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以期能为该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根据桂林市文化局组织的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统计,截至2009年6月,桂林市共收集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线索18518条,项目14164项,项目涵盖17个门类近100个种类。从种类分布来看,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到了26.0%、17.3%、12.5%;消费习俗、传统音乐、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间知识、岁时节令、生产商贸、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则相对丰富;曲艺、杂技、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则十分稀缺,所占比例均低于1%。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项目遍布在桂林市12县5区133个乡(镇)1601个行政村、社区。从项目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艺术、曲艺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

目前,桂林市经过遴选、归并、评审,已经公布县级名录项目365项,市级名录项目84项,其中14项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名录,1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已基本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另外还有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

二、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

尽管桂林拥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却不很理想,表现在:

(一)保护境况不理想

1.申报工作进展缓慢

虽然早在2006年,桂林市就专门下发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由市文化局牵头,联合其他局委10个部门成立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系会议办公室,并成立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推荐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小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际联系会议制度,确立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2007年,各县(区)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电视台和报纸也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加上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进展比较缓慢。以广西饮食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桂林米粉”为例,同为地方特色食品,但名气明显不如“桂林米粉”的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早在2008年就进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但“桂林米粉”直到2010年才入选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如中外闻名的桂林山水传说,也是到了2010年才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如文场、彩调、桂剧等发祥于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认识不足、申报迟缓,也出现了被其他地方抢报的现象。

2.保护前景堪忧

桂林市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口传身授、自生自灭的状况,很多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项目出现青黄不接和断代的危险。如秀峰区的民间音乐《桂林古傩》,由于当年采集音乐的人员忽略了词的记录,现在只剩曲谱而无词;永福县的罗锦雨伞制作技艺、壮族阴笛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等已面临失传;一些手工技艺和工艺完全灭绝或已变味;有的只有口头流传而缺乏相关记载。加上不少青年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濒危边缘,资源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3.业务知识欠缺

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业务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大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如何保护等只有粗浅片面的认识,业务知识缺乏,保护方式单一落后;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知识欠缺,出现了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象,而这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保障经费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研究和传承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专门的经费保障。尽管桂林市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经费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但由于种种原因,投入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仍相当匮乏。2007年市本级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工作经费4万元,后举办“非遗”地方戏曲展演增补15万元,共19万元;2008年安排地方剧种研究继承保护创新发展工作经费(含基层)共16万元;2009年安排地方剧种研究继承保护创新发展工作经费22万元。桂林下辖的县区,2005年投入“非遗”专项经费为1.7万元,2006年为1.9万元,2007年为21.1万元,2008年为14.8万元,2009年为15.9万元。经费不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尚未形成规模

不可否认,桂林市的旅游业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桂林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桂林虽然已经有《印象·刘三姐》、桂林米粉节一类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桂林迄今未形成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目前尚未有具有品牌影响的代表产品。可以说,桂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还没形成规模。

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路径探讨

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以桂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在世界旅游产业中的高知名度,只要开发得当,措施得力,完全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发扬,而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

(一)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可行性分析

1.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级别高

桂林市现已公布的各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84项。在这84项当中,包含有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节庆民俗类等许多种类,可谓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从分布地域来看,桂林市所辖的各个县、区都有分布,并且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征。特别是在这些遗产当中,桂剧、彩调剧、文场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有7项成为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很高。以上这些特征说明,在桂林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再结合地域特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利用和保护的目的。

2.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基础好

桂林市受岭南文化和荆楚文化双重影响,同时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速度相对较慢,但也因为这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桂林米粉、油茶、三花酒等,无不与桂林当地的水土、气候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这一特点说明,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当地应当利用这一优势,抓住机遇,尽快制定旅游开发方案,加大投资力度,使这一宝贵的资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桂林良好的旅游品牌

桂林市是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驰名中外。同时,桂林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兴安灵渠、恭城文庙等,文物古迹丰富,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古迹,都有很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2008年,桂林市接待游客达到1426万人次。此外,桂林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表演艺术类旅游产品《印象·刘三姐》,可以借助这些平台来宣传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化应遵循的原则

1.群众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仅凭政府和学界的热情而没有民众参与的行动是难以成功的,现在的保护和利用,也应以满足现实的民众的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间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行为方式。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品化,就要坚持群众性原则。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保护工作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目前,桂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意识不高、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况,与没有落实群众路线有很大的关系。调动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首要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落实到民众自觉参与的社会行为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因此,应该形成一个政府统一组织和领导,学界全力指导和帮助,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的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面,从而达到保护的目标。

2.完整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无数具体的文化事象构成的。因此,这些文化遗产不是某些“代表作”和零散的“文化碎片”所能涵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我们倡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所以,完整性是我们坚持的一个重要开发原则。所谓完整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直观地展现桂林本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创新原则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创造过程,只有致力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永葆活力,也只有在开发当中有眼界、有创意,文化资源才有可能萌发新机。任何旅游产品都有其开发、投入生产、进入市场直至完全退出竞争的周期过程,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旅游产品只有不断地更新创造,使之尽可能在市场中处于有竞争力的状态,才能够延长其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不例外,为了使非遗旅游产品长期存在,就需要去创新、去研究,去创造他的第二生命周期,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加以改革,使产品不断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需求,在消费者心中保持常新的概念。

4.生动原则

旅游产品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通过旅游开发的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展示给游客,进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因此在产品化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追求效益而忽视文化遗产本身所具备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特别需要避免为迎合游客求新求异需要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包装甚至改装。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与保护并重,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最重要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对人类永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开发过程中以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避免和纠正任何过度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起来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其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与前提。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才能谈得上对其的永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要想实现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统一,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开发措施既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又要十分重视非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使非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按照其自身的文化逻辑和演化规律持续生长,保持其原始、古朴、纯真、自然的特殊风貌。

(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路径探讨

1.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主题公园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采取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实践来看,博物馆形式虽然展示内容齐全,但表现形式不生动,主题公园形式虽然主题集中,但展示内容过于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应该采取博物馆与主题公园相结合、融科普展示和游客参与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园区形式,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一系列的项目设计和活动安排,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开发、策划和建设,以达到满足游客求知和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构建博物馆与主题公园相结合、融科普展示和游客参与于一体的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一是因为桂林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具备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客观条件;二是桂林有充足的客源市场,且游客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有普遍的文化旅游需求和足够的客源保障。通过构建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可以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促进与其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

其次是考虑在桂林市区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通过公园模式,吸纳桂林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园,一面保护,一面吸引游客。

2.开发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开发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开发出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色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文本化、大众化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并起到示范作用的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它的特点是通过示范开发和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发展,并起到示范和市场推广的作用。

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可以考虑设在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公园内。近年来,《印象·刘三姐》引起了国内外游客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里客源充裕,自然环境好,交通便利。《印象·刘三姐》以刘三姐传说为文化载体,给中外客人展示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再加上刘三姐公园所处的漓江景区所包含的桂林山水传说,作为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非常合适。

3.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

目前,桂林每年的旅游淡季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节,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可以考虑吸取成都举办遗产文化节的经验,对桂林市12县5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在活动安排上与桂林山水国际旅游文化节整合,将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亮点推出,通过节庆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寻找一个有效的载体。以饮食文化为例,饮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旅游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桂林地区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利用桂林独特的饮食文化资源,可以开展以各种特色饮食内容为主题的美食街和美食旅游节,如可以策划举办桂林美食旅游节、桂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美食节等。

4.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征是表演艺术类遗产所占比例大,这充分说明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优势在于对表演艺术类遗产的开发利用。表演艺术类遗产,相对其他种类而言,更能与遗产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于一起,更易于为当地民众参与,也更易于对游客形成吸引力。桂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中,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挖掘表演艺术类遗产的价值,合理开发利用,以达到有效利用遗产的目标。

由于表演艺术类遗产的活动舞台主要分布于民俗活动中,如:迎神赛会、传统节日、丧葬祭祀和喜庆吉期等。随着时代发展,上述的种种仪式大多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从而造成众多的表演艺术类遗产失去了生存空间而面临消亡危险。为了留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为之搭建新的舞台,开辟各类展示场馆,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各种舞台和展示机会。

5.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根据桂林市的情况可以将有特色的、级别较高、表演性强,有趣味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串联,加强整合,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的主题线路。比如:桂林—恭城—桂林的油茶文化一日游、桂林—兴安—全州的桂林米粉文化一日游、桂林—龙胜—桂林的桂林民族美食一日游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形式要力求灵活多样,活动要具备较强的参与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愉悦的同时,提升文化层次。

四、结 语

桂林市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桂林市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借助开展旅游活动,创造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既可以吸引八方来客,使桂林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桂林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共赢。

[1]桂林市文化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2009.

[2]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J].旅游科学,2007,(4).

[3]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于静静,蒋守芬.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5]吕妍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中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探索——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创设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阚如良,李肇荣.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6).

[7]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和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2).

[8]胡绍华.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利用原则[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9]韦家瑜.桂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10]肖瑜.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EB/OL].(2010-06-02)[2010-07-01].http://www.dlss.cn/MagazineDetail.aspx?ArticleId=1612&CategoryId=11.

[11]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课题组.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EB/OL].(2009-10-16)[2010-07-01].ht tp://www.chinanbsk.com/index.php?categoryid=134&p51_articlei d=3745.

[责任编辑:陈展图]

Guil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HEN Shi-long LV Guan-she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high grade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and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way of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Guilin,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From the point of tourism resources perspective,it makes analysis of the product-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 Guil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mode;Guilin

book=77,ebook=123

F590.3(67)

A

1673-8616(2010)06-0077-04

2010-08-01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研究——以桂林市为例》(Lzx2008-6)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桂林市桂林文化遗产
六点一百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中学
与文化遗产相遇
桂林市供水管网在线水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初探
桂林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乐!乘动车,看桂林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珍稀濒危植物在桂林市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