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具体构想及实施路径

2010-08-15金柏松

创新 2010年5期
关键词:东亚共同体日本

金柏松

(国家商务部 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731)

2009年9月21日,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纽约与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提议“共同构建东亚共同体”。据了解,这项提议的基本概念早在鸠山由纪夫领导民主党竞选期间已提出,还提到东亚共同体将开展经济、安全合作,实行东亚统一货币等内容。这显示日本民主党在东亚合作方面已经有一套较完整的设想和方案,且与以往日本自民党执政时期的理念有所不同,似乎包含有更加倾向于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世界格局正在向着有利于中国方向演变,而中日经济实力对比亦发生深刻变化,日本政府调整对中国的政策,采取更加务实、合作的姿态实际上是大势所趋,这种合作将有利于陷入困境的日本经济实现复苏。

一、创建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的背景分析

(一)世界经济失衡结构急需调整

自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信贷危机,以及影响到世界实体经济大衰退,显然这是一场教科书中很少提到的“复合型经济危机”。引发危机的深刻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结构难以持续,走向极端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并由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引发。因此,IMF、世界银行及美国政府等有影响力的观点普遍认为,危机之后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可以认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将进行大调整。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过后的低迷状态,各国政府需要积极应对。第三届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引导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即世界上中国、日本、德国等出口导向经济体应政策导向减少储蓄和投资,扩大个人消费;美国政策则应鼓励增加储蓄、投资和扩大出口;欧盟多数国家需要推进结构改革等。这项提议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与会首脑一致认同。世界经济再平衡行动对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无疑将构成巨大挑战,对内需潜力巨大的中国经济同样也是挑战。

(二)日本经济实现复苏依靠中国

日本为了避免重蹈1990年代覆辙,避免再次陷入长期低迷状态,除了应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之外,还需要扩大对东亚特别是对中国的外需,需要开动两个发动机,才能摆脱低迷,实现经济复苏。早在1987年,日本中曾根内阁时期,日本政府曾接受“前川报告”建议,提出转换增长模式,实施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但仔细分析当时中曾根内阁扩大内需政策的具体内容,会发现其投资领域比较单一,限于扩大公共设施。进入1990年代,日本政府仍然围绕扩大公共设施制定刺激经济方案,作用难以持久,而日本消费、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目标。转型失利表层原因是流动性陷阱,深层次原因是扩大内需战略没有得到认同,调整结构阻力大。直至小泉内阁时代,日本政府才有所醒悟,提出结构改革,但没有提出扩大内需,转变模式,建立内需主导型经济。日本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马力不足”的问题,背后因素十分复杂,除了结构改革,更主要的是超前消费模式难以建立。日本国民消费观念与美欧国家有很大区别。日本消费者多数固守消费必须小于支出的理念,而其中将节省的资金投资股市和房地产的消费者仅占极少数。日本股市参与者多数是外国机构。日本消费者不赞同超前消费,无法建立美国方式的超前消费模式。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日本经济未来实现可以持续的复苏只能放眼东亚,寄希望于中国,需要以内外需两个动力共同带动。当然,从国际政治理念出发,在日本主张对华强硬的情况下,日本也可能选择不与中国合作,甚至“另起炉灶”,也可能借助美国,抑制中国。但其结果将不利于日本经济复苏,反而有可能重新回到类似1990年代的低迷时期。

(三)东亚经济体转型需要中国

不仅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同样需要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样需要增加来自中国的需求。正如2009年9月22日亚洲银行报告所称,中国是亚洲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影响着发展前景,中国扮演了带动东亚经济发展的重大、积极的角色。如今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寄予极高的期待。

(四)中国难以承担替代美国的重任

就我国市场需求结构分析,其潜在发展空间固然很大,但短期内难以变为现实需求,并且我国国民几千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是“支出有节制,一定储蓄总是必要的”。因此,我国经济扩大个人消费不可能达到美国国民负债消费程度,至少5~10年内中国经济很难确立美式超前消费模式。换句话说,今后5~10年内中国经济即便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仍然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新增需求对外部经济的推动力无法达到危机前的美国程度。中国致力于扩大内需,如能在5~10年内实现贸易平衡,建立起内需主导型经济模式可能已经是创造奇迹了。进一步分析,任何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都将需要出口保持一定增长,也将避免发生结构性贸易赤字,仍将需要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市场。换句话说,中国扩大内需将积极带动世界和东亚实现经济增长,但内需潜力发挥达不到美国程度。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世界、东亚经济失衡结构的扭转,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创建区域性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创建区域性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

(一)东亚区域潜在需求巨大

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状态,区域内东盟国家、中日韩、澳新等15国经济规模达到11万亿美元,人口约19亿,如建立起统一大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费水平、带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如东南亚国家铁路建设里程普遍不足,且都是窄轨,技术落后,高速公路里程也明显不足。再如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发展普遍处于起步阶段。

(二)中日互信是前提条件

从东亚区域发展角度看,中国和日本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正如人们常常所说的,中日之间由于缺乏互信,日本国内一直存在一股极强势力,主张在东亚区域排斥或牵制中国,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日本原首相鸠山曾当面向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愿与中国构建东亚共同体,向着建立中日互信的方向做出重要姿态。就我国政府政策导向而言,从以下信息可见一斑。2009年10月10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发表《中日韩合作10周年联合声明》将建设“东亚共同体”列为长期目标,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表述对东亚共同体的看法;2009年10月2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东亚峰会时在会上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原则”,这是中国领导人在短时间内进一步阐述意见。解读这一连串回应,其中包含有许多积极信息。首先,中国政府肯定了“东亚共同体”提议;其次,透露出中国政府以开放、包容、灵活的姿态看待“东亚共同体”;其三,显示出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参与建立东亚共同体。可以预见,沿着这条路线,中日关系将逐步改善,互信增加,在摸索中寻找合作的具体路径。

(三)目前东亚区域合作尚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当前中、日、韩、澳、新及印度六国分别与东盟开展FTA/EPA谈判,出现10+3和10+6等多种合作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是与东盟每个国家开展谈判,使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合作关系异常复杂,制度重叠,市场分割现象依旧,规模效益低微,难以开展有力度的经济合作,而企业可以真正获得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更谈不上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其次,东盟地区对话以来长期运作10+3格局,近来东亚峰会还出现10+6格局,美国强烈反对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意见还在产生效力,大国政治较力还未取得共识。

再次,美国反对意见反应其内心自相矛盾。2009年10月14日,美国政府负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北京针对建设东亚共同体表示,“美国有一些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涉及到安全、经济、商业的重要机制都不应该将美国抛在门外”,“美国是一个活跃分子,我们会参与其中”。这显示出美国担心建设东亚共同体将改变世界格局,降低美国的影响力,甚至重要的国际事务会被排除在外。面对美国的干预,日本以及东亚其他一些国家表现出犹豫不决,这在情理之中。问题是美国的干预是否符合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完整、有序,是否有利于这个体系健康发展。显然,就建立东亚共同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与美国、与世界各大势力集团的关系,涉及到危机之后世界体系、格局、秩序、规则将如何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果美国冷静思考,就可以明显看出,只要东亚建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共同体,就可以为世界经济扭转不平衡做出贡献,这有利于世界体系的完善,美国就没有理由反对。反之,美国如果出于戒备仍坚持反对立场,就会与其世界战略自相矛盾。

三、创建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考虑到以上因素,为了避免各方分歧,在新时期世界经济体系、格局、秩序、规则框架下,构建一个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体,符合各方利益。具体构想如下:

首先,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实行统一关税税率,统一原产地制度,便于企业在一个大市场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次,考虑到日本、韩国农业的特殊情况,可以探讨实行东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保障东亚经济体农产品供应实现共同安全目标。再次,针对日本、韩国市场比较封闭问题,可以研究设计一套考核参与国市场开放度指标体系,由专家客观评价各经济体市场开放度,要求各经济体政府制定开放市场时间表。第四,开展全面的经济和产业合作,形成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各有侧重的区域内产业分工体系,起步阶段以扩大基础设施带动内需,同时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环保、农业、旅游等领域合作。第五,关于主导权问题,应该倡导东亚价值观,引导大国以为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为价值取向,确立多做贡献才能赢得尊重和主导地位的理念。第六,关于参与国范围,从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中、日、韩、澳、新5国和东盟10国经贸关系密切,存在合作基础。而印度与东亚地理位置较远,经贸往来较少,建议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吸收其加入。第七,汲取世界金融危机教训,研究建立区域金融监管体系、防火墙、公共评级机构及有关会计评估资产价值准则。第八,实行人才自由流动,让拥有资格证书的人才在区域内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就业。第九,参照世贸组织模式建立区域内经济、贸易纠纷解决机制和裁决机制。第十,按照世贸组织的模式吸收台港澳以单独关税区名义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总之,建立15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原产地制度,让区域内企业可以摆脱诸多限制。在一个拥有19亿人口、11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的市场上自由竞争、获取充分的规模效益,其内需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可观。

四、实施的具体路径

为建立经济共同体,初期重点应放在经济合作上,研究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可联手发起成立“东亚综合开发公司”,开展行动计划,以便实现利益共享。而东亚综合开发公司具体模式可由参与成员政府主管对外经济部门进行磋商。对于东亚综合开发公司先期启动的项目,可从一些日本拥有先进技术领域中进行挑选,通过中国、东盟国家实现低成本制造,在东亚销售。例如,首先可以推动东亚中高速铁路网建设,作为东亚经济体大城市和城际之间交通主力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将来还可向南亚、中亚、中东扩展,构建起泛亚铁路网和亚欧大陆桥。考虑到铁路投资乘数效果较高,不难预见其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足以带动区域经济、日本经济更快增长。仅以技术溢出效果而言,日本企业在日本市场投入的铁路网建设,其技术研发投资早已收入囊中。此次同样的技术再投入到中国、东亚,由于其国土面积数十倍于日本,技术效益也会相当惊人。况且,其中必然还会有一些关键性设备、零部件、材料等仍将需要从日本进口,这些产品和技术出口的经济效益也会令日本受益匪浅。就所有参与成员而言,不仅可以参与其中一部分制造,获得收益,还可分享综合开发公司的投资收益,具体实现利益共享。再如,日本政府对日本家庭式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予以补贴,政策规定允许上接电网。如将其转移到中国或东南亚低成本制造销售,不仅市场广阔,而且经过低成本制造,竞争力显著提高,企业也许不需依赖政府补贴就可以实现盈利。以此类推,东亚国家积极参与类似产品制造和产业合作,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东亚新兴市场能源供应不足问题,缓解资源紧张关系,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世界开展绿色革命。

总之,在上述合作框架和模式内,可以推动的项目还有许多,发展空间极为广阔,这是东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世界三足鼎立新格局的战略举措,也将引导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猜你喜欢

东亚共同体日本
爱的共同体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