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火之舞》:热情豪放的圣火情结

2010-08-15

关键词:小号圣火大调

罗 佳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圣火之舞》:热情豪放的圣火情结

罗 佳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圣火之舞》以激昂奔放的音调,表现了粗犷豪放、热情质朴、勤劳好客的贵州人民热烈迎接圣火传递、传播圣火精神的艺术形象,是作曲家对“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精神的执着追求。

圣火;《圣火之舞》;合奏

为了迎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著名作曲家、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龙德云教授创作了《圣火之舞》,以激昂奔放的音调表现了粗犷豪放、热情质朴、勤劳好客的贵州人民热烈迎接圣火传递、传播圣火精神的艺术形象,是作曲家对“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精神的执着追求。

该作品的乐队编制是由2支bB调小号、1支长号、4位女高音、钢琴、三角铁、响铃、排鼓和花瓶鼓组成。全曲共412小节,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调为E大调,快板。“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部的、较大型的三部性结构,它直接由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发展而来。和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相类似,复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1](P142~165)

一、呈示部

乐曲的前奏由散拍开始,1~32小节,前奏的结构功能在于概括性的、提纲式的陈述全曲的主题乐思,并暗示引发出乐曲的主要部分。前奏的主奏乐器为钢琴和打击乐,打击乐使用了排鼓和花瓶鼓,增加了作品的民族特点。钢琴声部由散拍开始时由C和C减八度的装饰引入,暗示了作品双调性的特点。第2小节由三音一组一直递增到六音一组的音乐进行,很好地表现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紧接着从第7小节开始,左手是建立在C大调主音上的长时值颤音,右手是建立在增一度调式C大调上同时进行的颤音旋律,让人联想到活泼的火精灵轻盈快乐飞舞般的情景,洋溢着一种明朗欢乐的舞蹈性氛围,并于29~32小节以欢快热烈的伴奏织体引入主题。

曲式中的某一部分在主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上所起的作用,就叫该部分的结构功能。当相应的部分处在主题首次出现的位置时,其任务是清晰地陈述主题的材料特征和基本乐思,既为以后的发展造成运动的趋势,又要在首段发展的手法上予以保留。《圣火之舞》第一部分由33~108小节组成,结构功能属于呈示性功能,是由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组成。呈示部第一部分33~40小节,由两个方整乐句组成的乐段构成,调性在主调 E大调上,音乐主题建立在快速的2/4拍上,由小号和钢琴交替演奏,具有贵州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附点与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节奏和打击乐强有力的六连音节奏表现了欢快的庆典气氛,响铃的声音则表现出侗族少女舞蹈时的银饰发出的清脆的碰撞声响。贵州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里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41~46小节为连接部分,起着材料调式的转换过渡作用。紧接着进入的呈示部第二部分是47~108小节,节拍改为轻快的3/16,调性改为A大调,舞蹈场面更加热烈。在响铃与三角铁的中弱力度的伴奏下,钢琴声部用小二度的装饰音和节奏明快的三拍子演奏出轻盈的舞蹈音乐片段。从74小节开始,小号声部的加入让舞蹈气氛热烈起来,随后于94小节进入钢琴的华彩部分。从95小节开始,左手单音的持续音与右手的旋律音交替演奏,从100小节开始,变成左手和弦音的持续与右手两个和弦为一组的变换交替演奏,象征圣火越烧越旺,圣火精灵飞扬飘逸。随后的音区下行让人联想起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四乐章开始描绘的普罗米修斯将火种从天国送向人间的情景[2](P158~242)。圣火火炬传递到人间,“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的主题得以初次升华。第三乐段为呈示部再现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谱面上标记为从记号处反复,紧接着进入对比的中部。

二、中部

中部由109~236小节组成,属于对比中部,改为3/4拍,速度变成稍快的中速,调性改成民族调式的F徵调式,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在这里,原主奏乐器钢琴变成伴奏乐器,旋律由人声和小号声部担任,所有这些都加强了中部的强烈对比。

109~141小节为中部的第一部分,是由a8+a8 +b12的三句式乐段组成,钢琴伴奏织体第一次使用三连音八度分解的节奏,在高音区活动显得格外清亮明朗。旋律声部由一个甜美的女高音“啊”与“嘞”声唱出,低声部由三个女中音在其下方三度如影相随地加厚式哼鸣。旋律采用贵州毕节威宁县彝族牧歌《芦虹高原》的主题旋律改编而成。在这里,作曲家为了表现牧歌已浸入这片高原的苦涩和似雨似雾的凄迷,使用了印象派的风格处理,即在伴随着主要旋律声部的同时,加上一个依附声部与其下方成三度关系同节奏进行,在这种形态上产生平行手法,使用了带状旋律叠加,从而使旋律朦胧化。这种方法在印象派作品中大量应用,如德彪西的《大海》等。调性安排上,在女高声部采用 F徵民族调式,而伴奏声部采用的是C大调。两个不同的调性同时进行的现代作曲技法,使作品具有典型的近现代风格特点。

142~161是中部第一部分的复乐段,主奏音色由女高音转向加弱音器的小号调式结束于属调C商调式。162~188为连接过渡部分,由人声和小号在相同高度上力度不断积累而推出小高潮。调式变化经过C、F、C、bE大调,再进入第二部分。中部第二部分189~218小节,主要旋律是由女高音和小号的同度重叠。调式改变为上方半音的F徵调式,是第一部分乐段升高半音的重同名调式上的重复。这里似乎是作曲家在调性布局上的刻意安排,显示了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219~236小节为钢琴独奏的连接部分。

三、再现部

237~312为再现部。第一部分是237~250小节,第二部分是251~312小节,第三部分是237~250小节。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完全再现,唯一的区别是在第三部分的主题段落再现时不再反复,直接进入尾声。

大型曲式结构的作品中,因为作曲家表现情感的需要,常常加以庞大的尾声段落,如肖邦的《bE大调圆舞曲》的尾声长达68小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的尾声长达 65小节[3](P57)。《圣火之舞》的尾声是313~412小节,综合前面的各种材料,分阶段分别做概括性陈述,并用以引出全曲的真正高潮部分。尾声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313~342小节,调性统一回归,速度为小快板,是主题乐段在时值上拉长一倍的再现。第二部分343~397小节,是中部材料的变化发展,在387~397小节中,小号和响铃那令人震撼的长时间颤音让人想起贝多芬《b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中那种“漫天星斗”式的颤音织体[3](P221),加上钢琴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伴奏以及排鼓的即兴加边鼓达到全曲的高潮,使圣火主题得以再次升华。“和平、光明、团结和友谊”的圣火普照大地,人民聚集在圣火周围欢呼喝彩。尾声的第三部分是398~412小节,是由女高音和长号缩减再现的富于魅力的中部人声段落,之后在最后四小节乐队合奏中以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高为杰.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633,ebook=633

J607.73

A

1673-1395(2010)03-0345-02

20100409

罗佳(1979—),女,四川内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曲研究。

猜你喜欢

小号圣火大调
水下圣火
G大调随想曲
奥运圣火大冒险
简析小号的演奏风格
小号的K-1 宾得KP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圣火传递
看我的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