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过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010-08-15瑜刘

关键词:显性隐性社会化

齐 瑜刘 松

(1.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过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齐 瑜1刘 松2

(1.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学习者知识建构系统是一个具有负反馈机制的控制系统。基于SECI理论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模型,适于刻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以及学习者认知结构形成的全过程。在钢琴集体课中,表现为社会化过程、外在化过程、整合化过程、内隐化过程。

建构主义;SECI模型;认知结构;隐性知识

在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中,主体性教育、学习者中心等诸多流行的观念都渗透着建构主义思想。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但并未深入探讨这些要素对学习者的认知及其知识体系形成过程的作用机理。野中郁次郎于1990年提出了SECI模型,该模型最初主要用于解释企业中知识的创新过程与对应的知识管理机制[1](P24~25)。若能从这种知识管理模式中抽取独立于企业系统的,有关于知识的存储、归纳、创新和使用过程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应该可以作为探索学习者的个人认知系统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理的参考。笔者将基于SECI模型,研究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尝试建立起能刻画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规律的过程模型;并结合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探讨该过程模型的应用方法。

一、包含负反馈机制的学习控制系统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知识本质上是具有适应性的概念与行动概要,学习者会在其经验世界中建构知识[2]。在知识传递和增值过程中,知识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系统化的语言传播,具有易于传播、分享等特点。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表现为频繁使用但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直接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植根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源于实践,表现为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前瞻性。

如果将学习者视为一个学习系统,基于构建主义思想,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个人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思维、情感、经验等因素对输入信息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学习系统的输入包括教师的讲授、学习者的观察体会、同学间的交流、学校的氛围以及家庭教育等。这些信息被输入到学习系统后,经过加工和处理,表现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系统通过其输出又影响着学习系统环境。例如,学习者的意见和建议等。而这些有时会使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甚至促使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系统是一个具有负反馈机制的控制系统。

既然学习系统是具有反馈功能的控制系统,就需要研究学习者的认识结构与负反馈控制的协同对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过程的作用机理。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借用SECI模型的基本思想。SECI模型用社会化、外在化、整合化、内隐化四个过程来刻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规律[1](P24~25)。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即获得外部信息背后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在组织内的转移。隐性知识的外在化将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言语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显性知识。整合化是指一种形态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显性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条理化和序列化。隐性知识的内隐化,即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利用显性知识来拓展和重构原有的隐性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改善知识架构。

二、基于SECI的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模型

SECI模型研究的是企业知识体系的形成及创新规律,它是对群体行为演化趋势的总结。SECI模型所得出的规律是否同样能适合学习者个体认知过程,这取决于个体认知过程是否具有与企业系统相类似的特征。学习者个体认知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隐性知识构成个体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观念、情感、经验等。在学习者和教师身上存在着远多于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他们构成了个体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决定着个体认知经验的高低。

第二,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经过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没有显性知识的隐性化,就不存在知识的创新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反之,没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知识将得不到传播与应用。所以,学习者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两者相互转换,使原有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

第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时起作用。一方面,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实质上是融为一体的,学习者能表达的显性知识以其隐性知识为基础,显性知识反映了其隐性知识的丰富度;另一方面,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会改造个体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个体知识建构与知识理解的效率。

可见,学习者认知过程中的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并不严格遵循社会化、外在化、整合化、内隐化等过程,其形成过程可能是不连续的或跳跃式的。但是,学习者建立持续有效的隐性与显性知识转化机制,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是毋庸置疑的。学习的认知经验会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逐渐规范化,形成学习个体特有的认知体系。学习者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可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知识识别阶段。学习者会基于自己的预设目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并决定是吸收或抵御某类知识。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只能将输入的两类知识以显性化的方式表达。所以,该阶段应该包含SECI模型中的外在化过程以及整合化过程。

二是知识吸收阶段。学习者会对自身认可的知识内容进行模仿,所获得的知识以显性知识为主,吸收隐性知识的频率较少。所以,这个阶段应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和整合化的过程,既要理解部分显性知识所承载的隐性信息,又要基于自身的隐性知识对吸收的显性知识进行归纳,将其系统化。其中,学习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是该阶段的关键。

三是知识改进阶段。这是学习者实现自我知识体系升华的关键环节,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将由理解、模仿和归纳知识过渡到知识增值过程,利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去分析和反思各类问题,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四是知识创新阶段。学习者通过知识的变革,充分开发前期知识体系的潜力,创造出更多的隐性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内化的过程。当个人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通过学习群体的沟通,个人或群体的知识体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实现知识创新。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到外在化和社会化过程。

三、知识构建过程模型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质上,反馈控制机制的本质就在于对学习系统环境的重构,根据学习者的综合表现来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创造有利于知识转化和传递的学习型课堂文化。学习型课堂文化是指通过共享知识、讨论、互助等形式建立以人为本、师生相互信任、自由、和谐的学习型氛围。隐性知识的有效交流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共同愿景(即教学相长)统一的基础上,这种统一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内在动机,并起到规范和约束其行为的作用。以大学钢琴集体课为例,介绍创建学习型课堂文化支持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过程的教学方法。

第一,在社会化过程,注重教师隐性知识的提炼和表达。

社会化阶段是学习者消化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重要阶段。如果假设学习者具备足够的能力理解和消化显性知识,那么决定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质量的关键要素将是教师所传达的隐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钢琴作品的现场演示、讲解和交谈,或让学习者视听大量的音乐作品而获得隐性知识。就课堂而言,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课堂中应该将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演奏经验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习者。而学习者的任务是从这些显性知识中去体味相关隐性知识,并形成个人的理解。此时,理解上的差异将最终决定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的质量。例如,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等的理解和把握等。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学习的情境原则,创设出能成功支持隐性的知识学习的真实学习环境,以便使学习者有可能捕捉到学习环境信息所蕴含的丰富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应创建具有丰富内涵的认知工具,如利用图表分析作品结构等。它们能对教师隐性认识进行明言化、符号化,从而可以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检验。通过这些形式能充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者自我分析、自我管理的元认知能力。

第二,在外在化过程,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习者对隐性知识相关信息的理解。

学习者在该阶段会根据教师的表达理解相关信息所对应的隐性知识本质,并进一步将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言语表达或演奏表达的显性知识。教师不仅要了解学习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而且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提问发现学习者表达的显性知识的缺陷所在,如果发现学习者的理解与实际表达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教师需要重新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第三,在整合化过程,向学习者传授、整理及归纳与知识有关的元知识。

在认知活动进行时,人们会以自身的认知活动为认知对象,通过内省等方式获得影响认知过程因素的知识[3](P131~133),即元知识。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将隐性知识转化而来的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处理,实现显性知识的条理化和序列化;而且,这个过程主要是由学习者利用课外时间,并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完成。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向学习者传输有关元认知的知识。要求学习者以做报告的方式来总结某类知识点的内容。例如:可让学生总结练习和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或肖邦的练习曲的方法等。教师根据学习者整合化的成果(即研究报告)来判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高低,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学习者进行深入交流。

第四,在内隐化过程,注重培养学习者自主评估的能力。

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完毕后,需要检验其知识体系的适应性。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往往需要相关权威,例如老师、学校与社会的肯定;除此之外,自我评估也非常重要,它可以作为外界认可形式的补充。自我评估是学习者从内部建立一个评判自己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标准,以帮助学习者评估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每章开始之前,明确地设定教学目标,以构成学习者设定自主评价体系的基础。例如,明确演奏要求,强调学习者对各种演奏技巧(如三连音、装饰音)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主动与学习者交谈该目标的可行性,学习者可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估。

学习型课堂文化应该建构在网络工具的基础上,为学习者课后学习提供自由选择空间和协作平台,并让学习者从课堂内外两方面实现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整合化、内隐化。由于学习者认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同时涉及多个转化过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方法应是以上诸方法的综合。

四、结论

笔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不仅决定于个体的认识经验,还受以学校或老师为主导的负反馈的控制。反馈控制虽然可以弥补个人学习经验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不足,但如果反馈控制导向的定位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学习者群体的综合素质偏离学习系统环境的需求。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同样涉及SECI描述的社会化、外在化、整合化、内隐化这四个过程,它们同时存在于学习者进行知识识别、知识吸收、知识改进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其协同作用能实现学习者的知识体系规模的扩展以及认知结构的稳定化。教学工作者可依据本文所设计的过程模型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使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相匹配,从而提高学习者构建新知识体系的效率。

[1]Ikujiro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 Know 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

[2](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卜太山,吴远航,张金福.自主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与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责任编辑 袁丽华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442

A

1673-1395(2010)03-0095-03

2009-12-28

齐瑜(1979—),女,湖北荆州人,助教,主要从事音乐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