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衔接与连贯视角看丁尼生的诗歌

2010-08-15文春梅

关键词:诗节水手连贯

文春梅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从衔接与连贯视角看丁尼生的诗歌

文春梅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从词汇层、句法层、节奏和音韵模式、联想等方面分析丁尼生诗歌,可以感受丁尼生抒情诗的美。

衔接;连贯;丁尼生的诗歌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Halliday和 Hasan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以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而语篇连贯则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得以实现。《英语的衔接》一书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但这些衔接模式较偏重于语言内部的,尤其是词汇句法层的体现过程。胡壮麟在 Halliday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言是多层次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也必然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反映。他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分别从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音系层和社会符号层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从词汇、句法、节奏与音韵、联想等方面对丁尼生诗歌Break,break,break的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感受丁尼生抒情诗的情真意切、语言简练、含蓄隽永、形式与内容的巧妙配合、音调的铿锵、想象的丰富,全面深刻体会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更好地领略丁尼生抒情诗的魅力和内涵。

Break,break,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诗人在开头重复“break”一词三次,起到押韵、强调的作用。波涛汹涌的大海重重地撞击着礁石和峭壁,浪花四溅,玉碎纷飞,这悲壮的大自然景象,令诗人感受到世事无常,风云莫测,人类在大自然中显得何等渺小。压抑郁结的情绪,让诗人希望能尽情倾诉。这既是对海浪拍岸的白描,也象征着触景生情诗人的心碎。诗人在该诗的最后一个诗节再次重复“break”一词三次,实现了首尾呼应,互相衔接;同时这两行诗连续三个重音,节奏急迫,暗示着诗人哀愁的难以诉说。

感叹词O在这首诗的四个诗节中都有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二行诗中,一声悲痛的长叹,从一开始就为全诗设定了哀伤的基调。O在全诗中共重复了五次,渲染了哀伤的气氛,绵延的咏叹贯穿全诗,不绝于耳,这正好与该诗悲痛的主题是一致的。

这首诗歌主要有四个连接词:‘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and’出现在第三行的开头暗示着与前文出现的大海的一种联系;‘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此行中的‘And’是对海边欢乐场景的一个补充说明;‘But O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这两行诗句中,‘But’表明意义的转折。前面诗节呈现的是一副真实而欢乐的生活场景,这种生活对于诗中的说话者是如此接近又如此遥远,以至于在诗歌的最后一个诗节迅速转向岩石以及破碎的海浪。‘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中‘But’也是表达意义的转折。‘and’被‘but’代替表明诗人意识到大自然不仅没有和他一起感到悲伤,反而是绝对的冷漠。他感到自己不仅受到海边玩耍的渔童的欢乐笑声的讽刺而且也受到毫无表情的大海的嘲笑,被完全孤立出来,甚至为记忆所抛弃。这四个连词连接了上下文,有助于读者理解诗行间的语义关系,为读者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平行结构的使用是为了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和相同的句子结构达到强调文本主题思想的目的。该诗的第一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采用了相似的结构。一方面,相似的结构使得最后一节回应第一诗节,前后连贯,同时又有所改变,让读者不会有所厌倦;另一方面也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加强了语气,升华了情感,使整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再次强调了该诗的主题。

这首诗的第二个诗节中,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和O,well for the sailor lad,/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采用了相同的结构,都以同一个感叹词‘O’开头。第二行和第四行都以连词‘that’开头,随后是欢乐的场景:渔家兄妹的戏耍,少年水手的歌唱和出海船只的归航,随后是一个感叹号。诗人深深叹息:最亲密的朋友死了,而地球并没有因此停止旋转。越发衬托出诗人的悲痛、孤独和寂寞。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丁尼生是一位善于把握语言声音和韵律的艺术大师。Break,break,break节奏明晰,韵律和谐,声音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这首诗歌包含四个诗节,整首诗除了第三、四诗节的第三行是四音步诗行外,其他均是三音步诗行,主要节奏形式为抑抑扬格和抑扬格。韵脚是abcb。抑扬格表现庄重,铿锵有力的节奏。第一和第四诗节的首行都使用的是三音步抑扬格,这两个三音步抑扬格形象地表达了海浪拍击岩石时的状态,又表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另一方面也使得海浪的破碎声前后呼应。抑抑扬格表达了诗人凝重忧郁的情绪,读起来缓慢深沉,给人一种肃穆感。该诗韵律的选择使得诗歌结构一致,而且也很好地与诗歌的主题相统一。

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诗行之间产生相似性,具有连贯功能,常见的类型有头韵、腹韵、脚韵。头韵:如第一行中,Break,Break和Break;第五行中的for,和fisherman;第六行中的he,his;第八行中的he和his,boat和bay;第九行中的haven,hill和hand,vanished和voice,sound,和still;第十三行中的Break,Break和Break;第十五行中的 day和 dead。腹韵:第一行中的 Break, Break和Break;第二行中的cold和stones;第三行中的would和could。脚韵:每个诗节中的诗行两两押韵,sea——me,play——bay,hill——still, sea——me。这些音韵的重复对于实现诗歌的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强调自己对死亡的深切感受,丁尼生在诗中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来比较,形成鲜明反差:一方面是充满活力的渔家孩子和唱歌荡舟的水手,另一方面则是象征生命结束的驶进海港的船舶,消逝的水手和沉寂的说话声。两组意义相反的意象糅和在一起,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此外诗中包含着几种意象。视觉意象:诗中有大海,岩石,渔童和船只等。听觉意象:读者可以听到大海的咆哮,渔童的嬉戏,水手的歌唱。触觉意象:读者仿佛能触摸到粉碎的浪花、冰冷的岩石。动觉意象:诗中动态的场景,海浪被摔得粉碎,渔家兄妹的戏耍,少年水手的歌唱和出海船只的归航。借助于这些丰富意象,读者大脑中能清晰地勾勒出一副完整而逼真的大海边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被诗人带到大海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大海的波涛汹涌,听到了渔家兄妹的嬉戏和水手的美妙歌声,感受到生死的并存,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事实上,这首诗并不是诗人在海边的即兴之作,而是写于凌晨五点篱笆掩映下的乡间小路上,这不得不使读者惊叹于丁尼生的高超诗艺。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邵锦娣,白劲鹏.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I106

A

1673-1395(2010)01-0159-02

2009-11-12

文春梅(1976—),女,贵州贵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诗节水手连贯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小水手的歌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幸运的水手
《采薇》里的深情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从衔接和修辞角度分析《一朵红红的玫瑰》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