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日本中世文学中的无常观

2010-08-15吴丽霞

关键词:物语贵族文学

吴丽霞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试论日本中世文学中的无常观

吴丽霞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无常观在造就日本人的精神方面尤其是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感叹世事无常是日本文学永恒的主题。日本中世,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人们笃信“末法”思想,无常观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使得中世文学中的无常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中世独特的审美情趣。

中世;末法;无常;隐者

一、日本无常观文学的历史

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约公元8世纪后半叶)第19卷咏道:“天地の遠き始めよ世の中は常無きものと語り続き”(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感叹,被认为是日本最早吟咏无常的诗句。[1](P102)尤其是在《万叶集》的挽歌中,无常观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譬如:うつせみの世常なしと知るものを秋風寒み偲ふつるかも。[1](P213)这是青年期的大伴家持在天平11年丧妻后,7月在秋风中悲叹感伤而作的诗歌。

特别是中古女流文学,经常以“哀”、“虚幻”为基底,渗透着浓厚的佛教无常观。其中《源氏物语》是最典型的女流文学代表。《源氏物语》中有许多关于无常的描写,无论四季风物、世事情态还是人物心境抑或人生际遇等。光源氏是一位光彩照人的皇子,可是却一生下来便遭丧母之痛,没有外戚的有力支持,为避免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父皇将他降为臣籍。这变幻莫测的人生,预示着源氏的一生悲剧命运。他曾被流放须磨,经历无数天灾人祸,之后重返京城,荣耀一时。可是到最后,正夫人女三宫的背叛、紫夫人的离世,让他体会到人生常抱恨。“魔法使卷”中这样写道:“源氏对她们说‘我此生所喜荣华富贵,他人无法可比。谁料所遭厄运却胜于他人。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世事多艰之理,故赐我此命吧。”[3](P568)

可见,无常观自古便是日本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

二、日本中世时代背景

日本历史上,从1192年的镰仓幕府成立,到1603年的江户幕府成立大约400年的时间被称为中世。中世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政治上,战争连绵,贵族阶级没落,武士抬头,国家长期无法得到统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呈现着贵族政权和武士政权二元对峙的政治形态。从源平之战开始,历经承久之变、元弘之乱、应仁大乱,一直到战国时代,各个势力集团之间的争斗、战乱频繁。社会上,战乱迭起,加上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饥荒、疾病的流行,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所谓生就是想方设法不死。与这种社会背景相适应,出现了“末法”思想。“末法”是以释迦牟尼涅槃为起点的佛教历史观。其宗旨是预言万物即将灭亡,而且否定现世救济的可能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末法”思想渐渐深入人心,导致厌离现世、出家、遁世等风潮也逐渐盛行起来。

三、宏观上把握中世文学中的无常观

中世的无常观文学主要表现在草庵文学、僧侣文学、没落贵族文学以及军记物语和纪行作品上。中世众多没落贵族和失意武士为了逃离现实,在深山里结庵搭棚,过着孤独闲寂的生活。

随着中世的佛教盛行,部分僧侣也从事创作,从而带来僧侣文学的繁盛。由于受佛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作品中也自然体现着浓厚的无常观。主要是描写出家、遁世、往生等故事,带有强烈的教训、启蒙的倾向。没落贵族文学主要是和歌、日记和拟古物语。中世贵族丧失政权,他们怀念以前的政治和生活,失落感、无常观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此外,军纪物语和纪行作品,是当时社会背景的集中反映。军纪物语以武家的战乱、兴亡为主题,描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主要作品有《平家物语》、《平治物语》、《保元物语》等。本时期的纪行作品与战乱使人无家可归和笃信佛教、参拜寺庙的盛行有关,隐遁漂泊的无常观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四、《平家物语》、《方丈记》、《徒然草》中的无常观

《平家物语》写成于镰仓前期的公元1220年前后,主要叙述了从平家一门盛极一时到源平决战中平氏一族灭亡的600年间的历史。全文笼罩着浓厚的无常观和因果报应思想。作品开头脍炙人口:

邸园精舍钟声响诉说时间事无常

波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

强横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4](P1)

《平家物语》是一部规模壮大的无常小说,把一切社会矛盾都纳入到“冤冤相报、诸事无常”的宿命论中。

《方丈记》写成于1212年,作者鸭长明是中世隐士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贵族政权与武士政权交替的时期。战火连绵,变故迭起,看多了百姓的流离失所,加之自己两次未能当上神官,深受打击,痛感世态炎凉、人心诡诈。他于52岁时毅然削发为僧,愤然遁世。其悲观厌世的思想情感无不成为《方丈记》表现的主题。全书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序,是作者无常的人生观和悲观厌世思想的具体体现。把人生比作河里的水泡,把房屋和住宅比作牵牛花及花上的朝露,既短暂又变化无常。

第二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作者亲自目睹的天灾人祸。主要从京城发生的五个灾难性事件着手,即安元大火、京都飓风、福原迁都,以及养和饥馑和元历大地震,作为世事无常的例证,描写了人们惨不忍睹、祸不单行的生活。

第三部分描写了遁世出家后的日野外山、方丈庵内外的情景和归隐生活的心境,山林四季的景致和感怀。与现实的无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反射出现世无常。

第四部分是结尾,夜阑人静,虽出家有年,尚未清除六根得其三昧,忏悔之余,只有潜心念佛静待涅槃。

整个《方丈记》从佛教的无常观出发凝视社会现实和人生,反映了一个末流贵族文人在历史变革时期的没落过程,也反映了对广大百姓的深深同情。

《徒然草》是吉田兼好的代表作,以其渊博的知识性、独特的思辨性,以及对社会人生敏锐而透彻的认识和感悟,被誉为日本的“论语”,备受后人关注和喜爱。作品中体现的审美思想给后来日本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带来了很大影响。

兼好对事象、物象的描写都是把他们置于生生不息、流转变化的过程中来观察,把他们作为变化过程中的一个个短片、一个个画面进行审美观照。在他看来永恒是不存在的,变化才是永恒的。

面对残酷的天灾人祸,面对涂炭生灵的战争,兼好体会到了无常之理是普遍存在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无常是通摄世上万物的常理,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切不可对盛极一时的东西过分执着,他们最终的归宿都是衰亡。书中引用了中国的典籍《史记》中的一段话:“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常数”。

综上所述,无常自古便是日本古代文学吟咏的对象,而在中世文学作品中更是开出一朵灿烂的花,致使无常成为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趣。

[1](日)佐野保太郎.注解万叶集[M].东京:藤井书店,2004.

[2](日)寺本直彦.日本文学概论[M].东京:右文书院,1993.

[3](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4](日)无名氏.平家物语[M].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汤红霞.浅析日本人的“无常”世界观[J].科技信息,2003(18).

I313.06

A

1673-1395(2010)01-0127-02

2009-12-12

吴丽霞(1983—),女,湖北黄冈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物语贵族文学
冬日物语
我们需要文学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萌虫物语
星月物语系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贵族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