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审视

2010-08-15李小银汪荣有

关键词:卡夫峡谷生产力

李小银,汪荣有

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审视

李小银,汪荣有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把中国的社会发展放在世界历史中,并结合本国的实际得出:只有既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适合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才是真正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从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四个方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体系。

马克思;跨越论;卡夫丁峡谷;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内涵

“卡夫丁峡谷”出自古罗马典故,是“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1]。马克思晚年在谈论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时,提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2]。

马克思分析了农村公社二重性,即两种生产的内在矛盾和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俄国社会的过渡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农村公社过渡到公有制社会的可能性[3]。而特殊的生产条件发展起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生产力。同时指出这种农村公社及其二重性并非俄国所独有,诸如印度、孟加拉、中国和墨西哥等国都普遍存在,这种东方社会农村公社二重性的特点,为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现实依据[4]。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第一,跨越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首先,实现跨越要有经济上的需要。所谓经济上的需要,也就是要把公社置于正常的条件下,使它获得正常数量的耕地。由于俄国农业只要求有土地和使用比较原始的工具的小地块农民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对农民的压迫耗尽了地力,现在农民需要的是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其次,实现跨越要有进行这种改造的物质条件。显然,在公社内部不存在设备、肥料和农艺上的各种方法等等集体劳动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只有公社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成就,就可以用大机器农业代替小地块农业。最后,要挽救俄国还必须要有俄国革命[5]。这是实现跨越的社会保证。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跨越论”指的是一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条件下实现的跨越。不可否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跨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有的国家或民族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甚至在一个阶段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时期等等。例如日耳曼、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公社所有制发展为中世纪的农奴制,没有经历奴隶制;美国没有经历封建制,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但是,这些跨越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跨越。第三,从事实来看,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曾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事实证明,直接过渡行不通,于是列宁转而采取了迂回的道路,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两种观点

综合目前人们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理解和探讨,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跨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跨越,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第二种观点强调,生产力的两重性规定(即物质技术方面的属性和社会结合方面的属性)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两重性规定(即所有制方面的规定和物质变换方面的规定),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规定的变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步的,其中社会物质变换关系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故它是不可超越的;而所有制关系则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这两种看法看到了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作用,但没有把社会发展放在世界历史中并结合本国的实际。

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实践合理性

(一)前苏联的探索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各要素的状况相适应。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曾打算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预想直接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使列宁认识到,对于已经取得社会主义政权的苏联共产党人来说,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课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高度集中和严格的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把这一模式神圣化、教条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暴露,并最终以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在苏联的失败宣告终结。东方社会保留着土地公有制和共同劳动等原则,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的物质援助下,这些原则可以与发达的物质生产力相结合,从而跨越整个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东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世界历史中通过生产力移植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的现代化。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为它提供了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这涉及到国际环境和对外开放的格局、国内的社会结构的适应性、政府的作用等一系列的因素。要有适合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社会结构,日本的工业化之所以能够通过移植的方式获得了成功,就在于“明治维新”对其社会结构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养分。

一个国家必须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一是不能将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不能将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理论起源于西方,社会主义实践却发端于东方。回顾世界历史,从脱胎于封建社会母体开始,资本主义一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马克思所预测的西欧无产阶级大革命却始终没有爆发。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对西方来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东方而言,社会主义可以不经历痛苦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建立和发展起来。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最重要的认识就是除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外,还有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欧历史演进的概括,而东方的社会主义则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这种跨越设想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有价值的思想财富。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是引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旗帜。在马克思去世之后的百年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被广泛传播到了世界各大洲,在坎坷和曲折的发展中开创了人类社会变革的伟大历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引领了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发展到一种社会制度。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方法。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提出了世界历史思想。他主张全世界各民族只有都通过资本主义所形成的大工业和交往方式,创造出走向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才能够凭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交往水平和觉悟水平进入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不断革命和奋斗的目标。从这层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存在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的这种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二)中国对这一理论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要内容,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犯了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错误,使得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如新中国建立后的计划经济、“左倾”、“右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将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将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邓小平深刻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这一精神实质,他立足于我国国情与新的时代特点,站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在马克思跨越设想中增添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这一根本任务,邓小平逐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实质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并在跨越后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在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是一种“补课”。这不仅可以实现人类社会阶段的跨越,而且能够巩固其跨越的成果,保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从一定意义讲,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成,才算真正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具有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丰富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能够使它的生产发展高于资本主义,能够尽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创新之处在于解决了东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发展生产力,进而最终实现跨越。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完成跨越“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

四、如何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地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又是具有特定世界历史性特征的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特色发展的有机统一。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从民族地域性向世界历史性扩展的进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坐标中具有独特历史方位。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定位、生产力发展与世界交往的互动机制、内涵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取向。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握好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最终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亮点,指明了方向。当前,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都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的实践创新。

毋庸置疑,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终取代者。社会主义只有在充分继承、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牢牢把握主动权,才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发展,并最终超越和取代资本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7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51.

[3]1982年宣言·序言(俄文版)[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1.

[4]张云飞.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3.

[5]论俄国的社会问题[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6]孙来斌,居继清.“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十年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1999(5).

A811

A

1673-1999(2010)09-0004-03

李小银(1976-),女,湖南张家界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汪荣有(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01-08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的初次分配公正研究”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卡夫峡谷生产力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木炭鱼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