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师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

2010-08-15张永飞

大理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师范生改革

张永飞

(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在教师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

张永飞

(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逐步得到落实。高校的教师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基础教育相适应,转变观念,探索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保障,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教师教育;研究性学习;对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对社会、国家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创新性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学习方式,正在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师范生作为未来在基础教育中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生力军,其自身应具备较强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果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没有深切的体验,难以想象未来他们能够担负起教育的重任。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很多研究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下过定义,这些定义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分歧〔1〕,或指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指一门专设课程〔2〕。无论是哪种定义,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的一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5〕,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下之所以大力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已过时,而是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让学生主要通过听讲、记忆、练习获取知识,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位置,而忽略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以继承知识、维持现状为学习目的,而要能够用未来眼光去看待当前的事实,关注当前的普遍性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从问题的提出到方案设计、实施和获得结论的过程都是由学生为主来完成。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保障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它正在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

2 在教师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这种变化也对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而据统计,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却十分缺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6〕。人才的关键在教育,今天在校学习的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国家教育水平、教育质量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各国政府都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的专题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让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7〕,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世界各国大学人才培养在重视基础课程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似乎也成了一道无解的斯芬克斯谜语〔8〕。这对传统教育体制、观念、方式提出了深深的质疑。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9〕教育部最近也提出要求高校按社会需求进行新一轮改革,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0〕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当前进行更大胆的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迫在眉睫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理应值得重视和大力提倡。

2.3 是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迫切要求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11〕,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推进者,先进理念要靠教师在实践中去落实。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当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的模式,显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不能对接;课堂教学方式落后,仍是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为主导;应试教育亦在高校的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视为课程改革的亮点,但在实施中又面临广大教师不懂、不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从事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自然也不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场所,积极改革,努力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高素质教师是高师院校的主要任务。因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迫切性更为突出。

3 在教师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3.1 破除陈旧、落后教育观念,确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理念 教育观念滞后是当前教师教育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重要原因,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在“教育评估”的指导下,“科学、规范”成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此影响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教师的备课、教案准备等情况,而忽视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的要求和监控,致使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英语计算机通过率、证书获取率等结果的量化,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观、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培养和监测。这样的教育观念大大约束了师生进行创新、改革尝试的积极性,必然也导致了大部分师范生个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都有其必然的环境和条件,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不可能立刻“药到病除”。研究性学习在高校的教师教育中的开展,也需要自由、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曾经是北大的办学理念,今天把这样的思想作为借鉴也并不显得过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10〕是指导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的当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来看,它能够较好地使得这样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实。同时师范生从事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也能够较好解决专业意识不强、综合性能力弱、与基础教育相脱节等问题,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12〕,对教师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给予研究性学习以正确的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充分说明了它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据调查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却又存在“无师懂教”的尴尬局面。以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要受到教师本身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制约,教师自身不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教师职前培养中,作为师范性象征和具体体现的教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没有突破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老三门”的课程设置模式〔13〕,这样的内容缺乏实践性与综合性,对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义不大;加之教师专业标准模糊和资格认证门槛较低,这样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是严重不相适应的。因此,调整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使之与基础教育相适应,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当前教师教育应考虑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课程体系中理应得到一定地位和重视。与基础教育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相一致,不仅在教师教育中开设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还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使得师范生不仅本身具备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更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3 从方法、资源、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系统理论进行学习,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让师范生从理论上对研究性学习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师范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自觉性,提高思辨能力;二是采用“做中学”的策略,指导学生开展联系实际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作为“无固定教学内容、有教学目标的课程”,整个社会生活都是开放的学习资源。从课程资源角度讲,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等;课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乡土资源、虚拟网络资源等,特别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获取校外资源提供方便。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等。因此,在确立合理评价标准时,不仅要构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还应重视其逻辑理性与社会实践理性的评价,使得评价起到激励、引导、推动的作用,而不打击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带来教育的变化,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批判与补充,它更深深地对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了冲击,对当前教师的生存方式提出新挑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陈志科.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问题〔DB/OL〕(.2004-03-01)〔2010-07-26〕.http://www.pep.com.cn/kcs/kcyj/ztyj/xxyj/ 200403/t20040301_78641.htm.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3〕曾云华.对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17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06-03-29)〔2010-04-26〕. http://info.jyb.cn/jyzck/200603/t20060319_13132.html.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6〕卢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DB/OL〕(.2006-01-23)〔2010-07-26〕.http://www.rensb.com/showarticle.php? articleID=369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8〕叶匡政.别让“钱学森之问”无解〔DB/OL〕(.2009-11-24)〔2010-07-26〕.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 2009-11/24/content_144879.htm.

〔9〕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EB/OL〕(.2009-10-12)〔2010-07-26〕.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12/content _12213976.htm.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1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EB/OL〕(.2006-03-19)〔2010-07-26〕.http://www.jyb.cn/info/jyzck/200603/t 20060319_13123.html.

〔1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EB/OL〕(.2001-11-26)〔2010-07-26〕http://www.edu.cn/20011126/ 3011701.shtml.

〔13〕张永飞.缄默知识观视角下的高师教育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9):115.

Reflections on the Inquiry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ZHANG Yongf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hrough inquiry learning has been gradually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College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ociety and basic education.To foster highly qualifie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ompetence,traditional ideas should be changed,curriculum reform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teacher education;inquiry learning;strategy

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2345(2010)11-0074-03

2008年大理学院第三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Ⅲ-11)

2010-09-27

张永飞,讲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党红梅)

猜你喜欢

研究性师范生改革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改革创新(二)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