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特区”时代与深圳的跨越式发展

2010-08-15魏达志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年5期
关键词:龙岗宝安特区

魏达志

“大特区”时代与深圳的跨越式发展

魏达志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将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市,这意味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总面积将达到1952.8平方公里,是原特区的五倍,几乎接近两个香港的面积。

一、“大特区”时代与深圳的跨越式发展

“大特区”的形成,将有利于深圳未来一系列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是特区立法对全市的覆盖,特区内外一体化后,特区立法可以覆盖宝安、龙岗两区;其次是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布局,特区内外一体化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将更加清晰,配套将更加完善,有利于消除关内外的产业反差,推动整个深圳的产业共同进步;其三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特区内外一体化将使关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大,速度更快;其四是社会、文化、民生以及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得到明显改善与提升;其五是整个深圳将获得一体化带来的实惠并再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于深圳而言,特区扩容将为深圳带来哪些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呢?笔者认为,一是城市建设与定位,将实现从原有狭义上的特区向一座完整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的跨越;二是经济总量,将实现大特区新的经济总量向再造一个香港的战略性目标的跨越;三是制度创新,将实现经济特区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探路向建设国际化体制探路的跨越;四是工业化进程,将实现原特区实现后工业化向全面带动全市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跨越;五是要素投入方式变革,将实现经济发展主要由常规要素投入向主要由创新要素、科技要素投入的跨越;六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深圳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七是产业组织建设,将使得深圳支撑城市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实现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的跨越;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实现由市内一体化向深港一体化、深莞惠一体化并打造珠江三角洲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跨越。

特区“扩容”建设“大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送给深圳的大礼,有利于深圳获得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好前海、光明、坪山、龙华、大运新城等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与布局,亦为深圳在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1.5万亿元人民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五年后深圳的经济总量将与现在的香港旗鼓相当,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再造几个香港的预言在深圳将成为现实。

二、“大特区”将改变深圳“一市两法”的格局

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特区立法权曾为过去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是,此前由于特区立法适用的范围仅仅限制在特区内,很多单位和企业因其生产经营活动跨越关内外,给实际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一市两法”对深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实际的困扰。如果深圳的立法一定要涉及并覆盖宝安、龙岗两区,那么需要作“较大市立法”,而“较大市立法”又必须经过广东省人大批准,程序相对复杂。随着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是目前深圳仅存的最大政策优势,特区内外一体化后,特区立法可以覆盖宝安、龙岗两区,长期困扰深圳的“一市两法”问题将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但是如何科学、充分、合理、创新地运用好特区的立法权,还有待探索与努力,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发挥好特区的立法权,同样需要改革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深圳市立法工作的主导路径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对过去立法的疏理推广,即对大特区建立之前法规的适用性进行全面梳理,以尽快实现特区法规对宝安、龙岗两区即对全市的覆盖,深圳市五届人大第一次常委会通过的原深圳经济特区101项法规,已于7月1日起在全市实行;二是立法工作对未来发展的保驾护航,上述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深圳面临的一系列发展机遇将成为深圳未来立法工作的核心,立法将围绕这些核心工作进行并为其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未来立法工作的探索创新,深圳的立法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为深圳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建立新型的国际化体制进行探索,深圳未来的立法工作将为深圳作为国际化城市、作为社会主义示范市做出贡献。

三、“大特区”与宝安、龙岗的发展定位

深圳经济特区“扩容”,给宝安、龙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宝安中心区的建设对于大特区的整体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在深圳的整体格局中将突出双中心的地位,更加体现了深圳西部地缘经济的优势,并且可以进一步把“西”字文章做足。现在深圳的西部开发、西部港区、西部物流、西部通道、西部旅游、西部经济中心区等西部概念己经在人们心中打下深深烙印,加上深港机场的接驳、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凸现了深圳西部经济板块的分量,而且将有利于深圳形成东部与西部大产业、大经济、大交通、大物流的概念,并享受由于超前规划带来的经济效果。同时强化深圳未来大都市的建设格局,以及深圳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更大潜力和作用,宝安作为未来重要的中心城区,将进一步展现作为特大型都市中心区的集聚辐射能量和经济吞吐能力。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发展过程中,谁能够率先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和发掘创新优势、制度优势、科技优势、经济基础、市场占有和城市所体现的综合优势,谁就有可能强化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有可能抓住进一步的发展机遇。比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龙岗的召开就是要把握并抓住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它将使得龙岗中心区与大运新城一道成为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的展示区,并将加快龙岗区由基本实现城市化向现代都市化的跨越,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跨越。

大特区的经济一体化,宝安、龙岗将共同成为深圳作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功能拓展区、国家创新型城市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深港衔接与高端服务基地的重要布局区、发展高端产业与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凸显区、流量经济与通道经济纵横交错的枢纽功能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产业转型的高速发展区。

四、“大特区”与宝安、龙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

大特区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安排。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布局。长期以来,深圳的高端产业、总部基地大多集中在关内,第三产业比重高达80%,而关外则以制造业为主,也包括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社区办工业园区等低端产业。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不利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均衡快速发展。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发展,宝安、龙岗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产业分工将更加清晰,产业配套将更加完善,工业园区将进一步整合,有利于消除关内外的产业反差,推动整个深圳产业的共同进步。

再次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宝安、龙岗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着互联网、新能源和生物制药产业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在宝安、龙岗两区的布局,将大大提升宝安、龙岗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工业增加值也将大幅度提升,总体上有利于深圳在2015年实现1.5万亿的经济总量。

此外,宝安、龙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推进宝安、龙岗产业结构与关内的衔接,2010年的特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大特区的建设将推进整个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五、“大特区”有利于产业组织的规模化发展

“大特区”的形成,使得深圳支撑城市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实现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的跨越。产业组织的规模化发展,现代企业组织模式将越来越多地在全市出现,总部经济形态在整个大特区的比重将得到提升。

总部经济主要聚集在世界范围的中心城市之内,并且成为中心城市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总部经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实施者和推进者,融资本、技术、研发、制造、管理、营销等各个价值链、产业链为一体,其行为呈现出决策战略化、行为超前化、职能分离化、产业集群化、布局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的典型特征,在形成全球性的研发、采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战略作用。

总部经济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效用,是需要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中心城市才能得以实现的。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经济的顺利转型并迅速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总部经济的聚集和崛起,这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城市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与实现路径,不仅值得深圳学习借鉴,而且正在深圳成功实践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深圳作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是必然趋势,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战略资源与广大腹地的常规资源通过企业的优化配置结合起来。深圳总部经济的发展,要面对自身的经济运行实际和城市资源禀赋状况,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经济规律与发展趋势。

六、“大特区”建设与深圳要素投入方式的变革

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经济要素的重大变革或转换,已经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经济类型具有不同的动力结构。深圳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经济时代,这种经济类型要求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上,企业能够推出创新的、处在全球经济前沿的产品,经济中存在强有力的、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激励,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竞争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创新产品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一方面,大特区的发展有利于深圳对已经面临的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紧缺进行统筹配置,另外一方面则是迫使深圳改变要素资源的投入方式,因此自主创新将成为全深圳经济发展、支撑产业与产品全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源。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直接改变了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工业革命时代的增长方式主要是建立在资源型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在科技革命时代则是建立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使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和技术资源成为当今时代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工业时代城市的发展依赖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而在科技时代的城市发展必须依赖于知识资源与技术资源,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决定城市能否发展的关键。

七、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

大特区的形成,有利于深圳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当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发展的以引进外资和出口导向为主要内容的“外向型经济”,成功地对计划经济时代以计划调拨和自给自足为主要内容的“内向型经济”实现改造升华之后,那么当前“开放型经济”不仅是对过去“内向型经济”、“封闭性经济”的一并否定,而且,“开放型经济”较之“外向型经济”也将再一次产生质的飞跃和新的发展。

“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的差异表现在几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不同,前者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如通过海关、关税控制资本与商品的流通;而后者则处于相对开放或更加开放状态,强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所开放的领域与范畴不同,前者的经济发展范畴主要局限在制造业、加工工业等一、二产业之内,开放范围有限,而后者则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如金融、保险、物流、电信、贸易、服务、投资、技术、医药、文化等更广大领域和范畴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自有、自主能力与水平不同,前者的经济发展可能出现外向依存度过高的问题,而后者则更加强调经济的自有性与自主权。经济发展的运作模式不同,前者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被动性更多而主动性偏少,引进多输出少,并过多地提供优惠政策,引起不公平竞争,而后者则不仅强调进一步对外开放、也强调对内带动,既强调引进来,更鼓励走出去,实行国民待遇,倡导公平竞争。经济发展的主体内容不同,前者的经济发展主要是被动地依赖于如“三来一补”等加工工业,重视出口贸易,而后者则强调以流量经济为动力、以经济流量为纽带,通过流量经济优化城市的经济存量、强化经济增量、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包括提升城市与区域经济的结构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服务水平。制度建设的层面、对创新体制的要求不同,前者更多强调引进、利用的经济合作关系和经济的当前收益,注重经济操作层面;而后者则不仅要求扩大经济贸易方面的往来,而且要求全面发展,要求在体制与机制上与国际接轨,创新制度建设。

“开放型经济”相对于“外向型经济”而言,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经济发展阶段,涉及新的发展领域与范畴,具有更强的经济自有、自主能力与水平,表现为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拥有不同的经济内容和运作模式,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具有进一步创新的体制和制度。总之,较之“外向型经济”具有更高层次,更加科学、开放、现代、公平、更加以人为本等特点。

八、“大特区”一体化建设与城市管理的一体化

大特区一体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城市管理的一体化。城市管理一体化的任务,就是要解决深圳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出来的当前差距与原特区内外之间的强烈反差以及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这意味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城市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平衡的状态,由此而获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明确现代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清晰现代化城市的管理目标,是深圳城市管理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之中,管理是贯穿始终的。规则、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财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效的城市管理才能造就高效率的城市系统。

深圳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就必须以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特别是要充分借鉴一些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比如香港的城市管理经验。香港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都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如香港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爱人性,因地制宜建设市政配套设施;重视法制,依法管理;尊重市民意愿,市民的参与程度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开放透明等等均值得我们在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进程中认真学习。

九、“大特区”一体化在基建与民生方面的推进

“大特区”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大特区的一体化将促进深圳城市建设在整体规划、整体建设和综合管理方面获得全面的进步与发展。目前深圳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关内外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特区一体化将加大对关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改变宝安、龙岗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面貌,尽快提升两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尽快改变两区社会治安的水平,使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与全面提升。

此外,大特区一体化还有利于社会民生的一体化发展。深圳特区内外的常住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与居住地点分离,每天要进出关口,通关的障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加上关内外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条件相去甚远,容易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而大特区的一体化将使大家同享城市人居环境,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趋于平等,也为交通、住房、医疗、消费等方面带来便利,在各种生活资源的应用与消费上也将同城同价,促使居民消费心理逐步趋向一致,居民幸福指数逐步趋向一致,使科学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真正把深圳建设成为民生幸福城市。

十、“大特区”一体化对深港一体化的未来效应

深圳和香港一衣带水,历史同源,这种地缘优势成就了深圳近30年的高速发展,也使香港的经济功能得以成功地释放和延展。深圳借此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并推进了产业的发展、转型和升级。香港则通过制造业的转移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重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港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有效的推进,从最初以香港制造业北移为主的“前店后厂”式的垂直分工合作,到后来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协同推进,再发展到现在具有“共同市场”意义的产业合作格局的初步形成;深港合作已经从过去的民间导向、单向开放、低层次合作,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导向、双向开放和更高层次合作,两地的经济合作正在向纵深推进。

大特区一体化是深港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如果说深圳内部的一体化都搞不好,如何能够搞好与香港的一体化。

大特区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推进了自身内外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也将推进深港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并为其全面融合奠定基础。香港特首曾荫权先生审时度势,于2007年2月1日在其参选行政长官的《我的竞选政纲》中,明确提出“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世界级都会”,建设深港国际大都会,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能够代表崛起的中国作为区域单位参与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并在这种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形成新的特大型城市。

与此同时,大特区一体化不仅为深港经济一体化提供前提,而且也为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奠定基础,对于打造珠江三角洲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大特区一体化是深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这将使深圳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完整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应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民生幸福等方面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全面推进“大特区”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龙岗宝安特区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第十五届文博会举行颁奖大会,宝安收获满满 尽情展示魅力 喜获六座奖杯
宝安艺术家赴汉中取经
朗诵名家宝安“献声”掀热潮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DC炫特区
俯仰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
深圳地铁龙岗线LED信号机点灯控制及故障报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