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引领交通运输未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的实践与启示

2010-08-15郭竹学

铁道经济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武广客流旅客

郭竹学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总经理,广东 广州 510088)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顺利开通运营,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这是铁道部党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了中国铁路人的智慧和心血。武广高铁连接鄂湘粤三省,全长1 068.6 km,列车运行时速达到350 km,是目前全世界运行速度最高、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广铁集团管辖武广高铁920 km,占线路总长的86%。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珠三角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联系纽带,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 武广高铁带来了巨大的“热效应”

1.1 区域性的“旅行热”

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以来,以其先进可靠的技术装备、人性化的客运服务、高效快捷的运输产品和公交化运输组织模式,基本满足了旅客出行需求。截至4月5日,武广高铁每天开行动车组33对,始发列车上座率达到90.5%,广铁集团管内共发送旅客410万人,日均发送旅客4.2万人以上,最高峰日发送旅客达6.7万人。从客流结构来看,武广高铁不仅吸引了旅游、商务等高端客流,低端客流也占较大份额,其中旅游客流占37%,务工和返乡客流占35.5%,商务客流占15.5%,探亲流占12%,客流成分构成多元化。运营以来完成票款收入11亿元。目前,武广高铁客流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将进一步促进武广高铁经济效益的提高。

1.2 沿线城市的“开发热”

武广高铁开通后,三省商业、房地产和旅游等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形成了以武广高铁为中心的开发热潮。武汉、长沙南、广州南等车站周边将形成“武广新城”,出行购物、文化娱乐和居住有机互补的“都市综合体”。特别是长沙市将向全国推出“武广新城”等100多个项目,涉及可开发用地 800余hm2(1.2万余亩),预计总投资490亿元。武广高铁沿线名胜古迹众多,三省各大旅行社以武广高铁游为主打产品,推出系列旅游项目,倍受旅客欢迎。2010年春节,在高铁体验团的带动下,广东地区赴湖南、湖北旅游的游客比往年增长了40%。目前,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境外旅行社正准备推出中国高铁旅游项目。在武广高铁的带动下,沿线城市房地产的开发热潮逐步升温。碧桂园、保利等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围绕武广沿线规划了密集的房地产开发点,仅碧桂园目前在沿线规划开发的房产项目就有8个。同时,参与武广高铁车站商业开发的竞争非常激烈,目前,有近8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竞争长沙南站的商业开发。

1.3 国内外的“考察热”

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内外政界、商界和交通等各行业纷纷组团到武广高铁进行考察。开通运营以来,广铁集团共接待考察来宾108批,5 244人次,日均接待1.2批、58.3人次。期间,共有巴西、缅甸、阿联酋等12个外宾代表团,55个政府团体和41个行业团体乘坐武广高铁进行了现场考察。武广高铁的先进技术和快捷舒适的旅行环境得到了考察人员的广泛好评。目前,美国、俄罗斯、巴西和沙特等多个国家提出了在高铁技术方面与中国合作交流的意向,有力提升了我国铁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4 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研讨热”

武广高铁的开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各类媒体纷纷开辟高铁论坛和专栏,纵谈中国铁路的变化和高铁效应;目前,在互联网上搜索“武广高铁”的主题词条达到490多万个;其他交通运输行业聚焦高速铁路,针对高铁的快速发展,研讨行业自身发展的应对措施。武广高铁聚集了世界铁路行业的目光,引发了借鉴武广高铁经验,加快高速铁路发展的广泛讨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加快铁路建设,多上、快上高铁项目的愿望非常强烈。

2 武广高铁正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改变

2.1 促进区域交通运输结构的改变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是高铁主导交通运输发展。高速铁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性能高、节能环保等特点,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高铁的比较优势明显,将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二是促进交通运输的良性竞争。高速铁路的发展,将带动航空、公路新一轮的竞争。武广高铁开通后,南航推出了武广城际航线,公路推出城际快巴。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既带动了客运市场的发展,做大客运市场“蛋糕”,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多方位满足旅客出行需求,让百姓受益,形成良性竞争。三是促进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武广高铁车站的设计综合考虑铁路、地铁、长途客车和公交汽车的换乘关系,旅客不用出站就可快速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实现“零距离换乘”。目前,广州地铁、公交汽车、长途汽车、机场快线和高档住宅小区楼巴与广州南站“无缝”对接,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铁路、航空、公路、地铁等交通运输方式将实现良性互动,促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

2.2 促进区域经济辐射半径的改变

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合力的形成。武广高铁将沿线各大中小城市经济板块连接,武汉至广州列车运行时间由11 h压缩至3 h,广州至长沙由8 h缩短至2 h,极大地拉近了时空距离,粤湘鄂三省人员、资金、信息和物资流动更加紧密,经济辐射半径大幅扩大,形成了新的“武广经济带”。同时,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有望逐步实现武广铁路客货分线运输,武广高铁与在建的沪汉蓉铁路大通道、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铁路相连,使区域内的铁路网更加完善,进一步扩大我国中部区域经济半径。据预测,在武广高铁的带动下,5年内,沿线城市GDP有望在保持现有增长的基础上再提升3至5个百分点。在缩短武广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促进了两湖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流,武广高铁成为粤湘鄂三省文化交融的纽带,繁荣的文化交流成为三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3 促进沿线城市建设规划布局的改变

武广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特别是广州、长沙、武汉3个枢纽城市,以高铁车站为中心,重新对城市建设规划布局进行了调整。广州南站所在的番禺石壁正在由小村庄变成现代化商圈,将成为集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可持续的综合商务区。长沙南站武广新城总投资290多亿元,规划居住人口40多万人,长沙南站周边区域,将建成具有地标性质的新型城区。在武广高铁的拉动作用下,将带动沿线城市新的建设热潮,进一步形成与高铁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区网络,为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目标注入新的推动力。

2.4 促进人民群众出行方式的改变

武广高速动车组将采用高速度、大密度的公交化运输方式,进一步拉近城市间的距离,为沿线城市的人员和经济交流提供便捷通道,为沿线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提供多元化选择,“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成为现实,实现“粤汉两地一线牵,千里武广半日还”。乘坐高速动车组正在成为沿线群众经商、旅游、探亲的重要出行方式,异地经商、异地置业、异地上学等现象日益增多。目前,武广高铁客流中,有近15%的旅客当日往返乘坐高速动车组,“同城一体化”效应日益显现。

3 武广高铁预示着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3.1 预示着破解“瓶颈”难题指日可待

运能“瓶颈”问题严重制约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武广高铁开通前,广铁集团管内既有京广线各区段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其中,能力限制区间长沙至衡阳,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利用率达到100%。珠三角铁路货运需求满足率不足35%,运输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春运期间,粤湘鄂三省人员流动非常大,特别是长期以来广东春运旅客运输任务极其繁重,仅广州站客流高峰日发送旅客就超过20余万人次。为满足旅客运输需求,必须采取停货保客等非常措施来应对客流高峰。据预测,到2020年,武汉至广州段最大区段客流密度将达6 200万人,货流密度达6 570万t,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更加突出。武广高铁开通后,近期单向日输送旅客可达8万余人次,远期达20余万人次,年运送旅客约1.6亿人次,“一票难求”的问题将得到较大缓解。同时,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既有京广线货运能力得到释放。据一季度运能计算,京广线蒲圻口增加货车6.9对,增加单向货运能力755万t/年;株洲至衡阳间增加货车6.6对,增加单向货运能力722万t/年;韶关至广州间增加货车15.4对,增加单向货运能力1 686万t/年,京广线“一车难求”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随着高速动车组开行密度的加大,武广高铁分流作用将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广深港、广珠城际、厦深、西部沿海、贵广、南广等客运专线的建成开通,困扰珠三角多年的运能“瓶颈”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3.2 预示着自主创新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出路

武广高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把铁路轨道技术、CTCS-3级列控技术、电气化接触网技术、高速列车制造技术全面设计创新,实现了研发、制造和运用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网建设提供了示范,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随着社会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交通运输要闯出新路,只有坚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3.3 预示着人民群众出行选择的多样化

武广高铁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据调查,武广间旅客出行有36.3%的选择武广高铁,38.1%的旅客选择京广线普速列车,23.5%的旅客选择乘坐飞机,仅有2.1%的旅客选择公路客运。随着武广高铁动车组密度加大,品牌影响力扩大,高铁效应辐射力不断增强,更多的旅客将选择高速列车出行,旅客出行将更加多元化、便捷化。

3.4 预示着区域经济圈的重新调整

武广高铁有利于推动“中部崛起”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由沿海优先发展向沿海、沿江并重发展的转变。粤港顺势拓展内陆腹地资源,武汉城市圈的影响力也从长江延伸至沿海。据预测,武广高铁将带动千亿产业转移,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实施的 “双转移”战略将拓展至“泛珠三角”地区。借高铁契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 600多个,其中投资1 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30多个,项目投产后,仅税收就新增18亿元以上,新增就业16万多人;广东在湖北的投资总额将超过1 300多亿元,仅广州与武汉就在10多个领域展开合作,首批项目20多个,投资110多亿元。到2012年底,武汉城市圈将实现生产总值1.1万多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万元以上;珠三角经济圈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81%。长株潭将成为集约型农业发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带动整个中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km,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 h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0.5~1 h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 h交通圈,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圈的调整。

3.5 预示着绿色环保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综合交通体系中,铁路具有低排放、大运量的优势。武广高铁全线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共有桥梁648座,隧道226座,桥隧总长度占线路总里程的66.7%。大量桥隧的修建节省了2 000多hm2(3万多亩)土地,减少了铁路对沿线城镇的切割;高速动车组采用电力驱动,人均能耗只相当于航空的1/40,汽车的1/5。在减排方面,铁路运输每人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航空运输的1/6、公路运输的1/3至1/20。同时,武广高铁系统解决了外部噪声、振动传递、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影响;沿线车站设计了超大面积的玻璃穹顶,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了太阳能;沿线实施桥下植被绿化、边坡绿色防护等措施,并安装了声屏障,既防止了水土流失,美化了沿线环境,又降低了噪声污染;上线运行的列车全部安装了真空式集便装置,实现了污物、污水集中收集和垃圾零排放。实践证明,建设绿色环保交通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向,武广高铁作为科技减排、低碳环保的示范之一,将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推动科技交通、绿色交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武广客流旅客
客流增多
封面照片说明
非常旅客意见簿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武广高铁RBC 改造方案研究
京广高铁武广段区间逻辑检查施工实例解析
我是人
给小旅客的礼物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