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0-08-15谢贵平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清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清政府

谢贵平

(1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2 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 843300)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 5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案情,组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在分析和研究所展示案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以“从军事角度透视中英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个案研究,来探讨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1 《纲要》课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纲要》课教学现状

1.1 《纲要》课教学的重要性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 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 9号),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决定。胡锦涛认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他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情规律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还进一步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1]。

由此可见,《纲要》课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它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当前《纲要》课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里有这样的反映,即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2]。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学生之所以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因为有些教师教学方式灵活,讲解生动,能引导学习主动参与思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所以不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因为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少教师沿袭的多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课堂知识信息量小,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就《纲要》课来说,不少同学认为课本知识太简单,教师讲得太简单,没有深度与广度。甚至不少同学错误地认为,上了大学还仍然是重温初高中历史知识,太乏味,太无聊,导致一些班级在上《纲要》课时,课堂上学生有看其他书的、有打瞌睡的,还有同学干脆逃课等不正常现象。此外还存在着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不太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形势下,有些教师没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失调,教学质量下降。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容易,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并且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加以创造性发挥。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思想理论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要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3]。笔者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予以介绍,以期与《纲要》课教师进行共同探讨,完善《纲要》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就是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个性推出共性,由特殊归纳共性。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启迪,逐渐归纳并领悟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比较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历史、懂历史、用历史三者有机结合,以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纲要》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上编第一章第三节即第31页到33页在谈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时,提到了两个方面原因:即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其实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很多同学在中学都已了解,他们对课本的解释很不满足,对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与探究,很多学生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采取“从军事角度透视中英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个案的案例教学法,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2.1 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知识点,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其次,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和引导: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而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的惨败使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为何在拥有本土作战和总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有利条件下却被打败了,以至于一个泱泱大帝国即清政府却向一个弹丸小国即英国割地赔款,俯首求和,其原因何在?《纲要》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仅笼统地提到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对于这样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作一深入的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重点从军事角度再补充分析一下中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2.2 讲授新内容

2.2.1 教师板书:从军事角度分析中英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

2.2.2 教师帮助学生对中英双方兵力情况进行对比:战争之初,英陆地作战部队4 000名,加上海军军舰船上的官兵3 000余名,总兵力约7 000余名;战争结束时,英海、陆军总兵力增加到约20 000名[4]。与英国侵略军相对抗的清军,其总兵力约80万(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这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5]。就发生战事的四省(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论,其驻守清军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强。广东绿营额兵68 263名,福建61 675名,浙江37 565名,江苏38 001名。这四省皆有八旗驻防。广州、福州、杭州、乍浦、江宁、镇江六城之驻防旗兵共约15 000名。通计四省八旗绿营,共约22 000余名。加上战时增援的外省兵,合四省原驻军,共约258 000人[6]。

教师引导设问: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无论是总兵力还是发生战事的四省兵力,与英国远征军兵力相比,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清政府是在本土作战,可谓占据地利、人和之优势,而英军远涉重洋来侵略,失道者寡助,战争的结果却是清政府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何在?

2.2.3 教师给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讨论其中的原因,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鼓励,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中英两国的战斗中,双方兵力的强弱,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鸦片战争中,中英之间较大的战斗共有12次。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从总兵力看来,清军兵力雄厚,占有数十比一、在战争之初甚至有百余比一的绝对优势。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双方能够投入战斗的兵力并非如此,教师引导学生看多媒体材料:

教师设问: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曾多次从别省调遣援军。为什么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直接参战只能是其额设兵丁的一小部分?为什么四省驻兵众多,直接参战很少而仍不敷用,需要大调外省援军?为什么外省援军参加各次战斗的部队并不为多?总之,清军为什么不能集中兵力,为什么在总兵力占绝对优势而在战场上不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2.2.4 教师首先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对民族学生来说,思考和分析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对任何有独到见解的学生都应予以表扬,以激发他们分析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其次,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归纳并加以引导: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双方兵力的数量与质量、军事制度、军事装备、后勤保障等。下面教师从清政府的军事制度、军事装备、军费财政供给三个主要方面总结分析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2.4.1 军事制度方面

清军虽有80万之众,但却没有一支机动性强、比较集中的部队,而是分散设防于各地。八旗绿营虽为国家军队,但除了出征作战的职能外,平日担负的各种勤务差役十分繁重。清朝长期是没有警察的,警察事务由军队承当。看守仓狱要地、各处值班派差、解送钱粮罪犯、维持地方治安成了清军平日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就是“弹压地方”,镇压遍于全国的时起时落的人民反抗斗争。清军承担的这些任务,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造成的运兵困难,客观上要求它分散驻守。从另一方面看,强兵悍卒始终是封建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分散布防更有利于维持其统治。由此可见,清朝的军制利于清军分散“治民”,难以集中御外。封建统治者在制定军制时,着意于“防民防贼”,“弹压”之军遍于全国,即所谓防患于未然,并未留有大批机动部队随时应付大规模的对外征战。

清军布防的分散和承担的繁杂任务决定了:(1)清军不可能全数用于征战;(2)清政府调不出一支完整的部队,只能酌量抽调,而酌量调兵的最大限额是以封建统治秩序不受损害为先决条件的。衰败没落的封建统治集团不会也不可能以全部力量来对抗打着通商、赔款、割地旗号的侵略者,因为这些侵略要求并不会立即冲垮封建专制统治。而他们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宁可与外来侵略者妥协也不愿发生国内危机。清军落后的封建性的军事制度使清军束缚于各地,难以调动集中,所以在具体战争中,清军的兵力数量优势并未发挥出来,这就是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制度原因。

2.2.4.2 军事装备方面

教师向学生解释: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和明确的战略思想指导外,集中兵力还要求:(1)预定战场;(2)快速运兵。预定战场是为了决定集中兵力的方向、地点。快速运兵即调兵速度是集中兵力的重要保证。这两点都与军事装备有着直接的关联。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从当时的中外记载来看,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装备与清开国初年差不多,与英国侵略军比较,差距甚远,水师尤甚(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一些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所用的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和英国侵略军使用的洋枪、洋炮和军舰等现代化武器的图片,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由此可见,清军这样的水师战船无法与“船坚炮利”的英国海军相抗衡。除颜伯焘外,几乎所有清军将领都认为,若在海上交锋,是以英军之长击己之短,绝无胜利希望。因此,清军被迫采取的战略方针是:收缩水师,加强沿海炮台,在陆路与英军交战。这种被迫采用的以守待攻的战略使清军丧失了主动权,无法预定战场。英军可以仗着坚船利炮,在海上任意往来,他们决定了战争的时间、方向、规模。他们愿意什么时候打,就可以什么时候打;愿意在哪儿打,就可以在哪打。兵力集中十分容易。

清军因无得力舰船,无法在海上与英军主动交战,只是处处设防。英舰船一出动,千里海防线,几十个重要海口都必须加强防守。这样,经过努力而从各地抽调来的增援部队不可能集中抗敌,而只能分散到各个海口去。这就是说,如果清军每战都保持与英军相等的兵力的话,就得将几十倍于英军的兵力分散布置在沿海数省几十个重要海口上,而绝不能将这些兵力集中调往某一具体地点与英军决战。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调动很大程度上靠步行。由于道路狭窄和船只车马数量有限,一两千军队都不能集体行动,而要分成数起,每起二三百人,隔日行走。装备如此之差,依靠两条腿跨越数省甚至半个中国,速度之慢不难想象。

教师根据资料帮助学生推算清军大概的调兵速度:邻省约30~40天,隔一二省约50余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在90天以上。如此缓慢的调兵速度,使清军丧失了本国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就英国来说,英军的舰船不仅是作战手段,同时也是运输手段。它能快速地开赴一地,并把陆军也运往该地。这使得英军的机动性强,兵力集中速度快,在战争中兵力重复使用次数多。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的一些海军舰船和陆军团队几乎参加了鸦片战争的所有战役。一艘军舰使用两次等于两艘,一名士兵参加两次战斗等于两名。而当时英国海军的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开往香港,只需60天左右;从印度开来只需30~40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也只有4、5个月。蒸汽机的使用,汽船的出现,又大大加快了英军进军的速度。由此推算,假如英侵略军在舟山派汽船到印度去调集援军和军需品来,来回的时间几乎相同于从四川调兵到广东或从陕甘调兵到江浙。方便快速的舰船使英军漫长的补给线缩短了;而装备落后则延长了清军援兵的行程。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所谓“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彼处之救兵未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其势有必然者”[7]。总之,军事装备落后导致清军无法预定战场,难以集中兵力。

2.2.4.3 军费财政供给方面

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财政困难,限制了战争的规模,也影响清军兵力的集中。嘉庆年间,清政府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前后凡十二年,耗去军费约两亿两。从此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道光年间,财政收入长不足额。1840年的国库存银,从雍正、乾隆年间的六、七千万两下降到一千零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七十五两,次年又减少百分之四十四,为六百七十九万六千零三十七两。财政匮乏对清政府调兵行动影响极大。整个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共花战费约二千万余两[8]。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征调之际,统治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用费。财政困难是导致道光帝忽战忽和的重要因素。因此,统治者总是尽可能地少抽调一些兵丁,尽可能地晚一些抽调。这样,缓慢的调兵速度使清政府不能提前将援兵调赴战场,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导致后来的援兵贻误战机。而且一旦战局有所缓和,从财政紧张的角度考虑,道光帝就下令撤防。当英军再来侵扰时,清军就很难作出有效的还击。

2.3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从兵力总数来看,清军比英国远征军多几十倍。在战争初期,多达百倍,但它驻防分散,机动作战能力差,兵力集中十分困难。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调兵总数仅占其总兵力的八分之一左右(包括沿海、内地各省抽调支援海口的兵力),已经使清政府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清军的军制、装备和清王朝的财政困难,又使清政府难于再及时抽调大批军队应战。从地理上的距离来看,英军远离后方,自然给兵员补充造成种种困难,但清军因装备落后和交通条件恶劣,使它面临的困难甚于英军。这样,在总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到实际作战时,就难以保持其在兵力上的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

清军是一支封建性的装备落后的军队。它对付揭竿而起、组织涣散、缺乏作战经验的人民反抗斗争颇有经验,而与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的军队较量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兵力上从优势到失去优势,英军兵力虽少而在作战时并不处于劣势,正展示了落后的封建性的军队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军队之间的巨大差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落后的封建经济正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最终根源。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必然挨打,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实行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笔者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从军事角度深入分析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来帮助学生总结分析历史事件的理论方法,既培养了一般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爱好历史的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的求知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推广的几点思考

当然,上述案例教学只是笔者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而设计,《纲要》课其他章节的案例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章节和实际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具体设计。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首要的要求就是必须编制一个好的案例。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在编制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编制出好的案例。此外,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的运用和推广中还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环节:

3.1 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教学互动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使用各种方式展示案例,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

教师在导入“主题”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案例如:(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3)播放案例录音;(4)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影到屏幕上;(5)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等,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当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3.2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提问,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同时还要做到:(1)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纲要》课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他们的创新性精神。

3.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主要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和见解的机会。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同学们之间的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不一定非要达成共识,供大家讨论、批评和切磋。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挖掘学生群体的潜能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在《纲要》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性学习,即要求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

3.4 总结评价,以完善学生结识结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可以得到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而:(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的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评价。经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应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迪,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哲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类似问题或现象的经验与能力。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作为《纲要》课程重要教学方法之一,能够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和推广。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善于因材施教,不断创新,进行教学改革,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辅导专辑),2006(增刊):18.

[2] 李卫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辅导专辑),2006(增刊):15-16.

[3] 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辅导专辑),2006(增刊):9.

[4] [5] [6] [7] [8] 茅海建.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兵力[G] //郭双林、王续添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0;221;221;234;234-235.

猜你喜欢

清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清政府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