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哲学思想古典

单 灵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了解园林的发展,学习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特色所在,首先,必须探寻蕴藏在园林中的哲学思想源头。而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思想指引下建造,故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1.中国古典园林

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在经过长时期的交锋后,儒家、道家和佛家禅宗思想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主流,而正是儒、释、道,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艺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1.1 儒家思想

儒家以儒学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根本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1]。修身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内圣之学,强调人的德性修养,主张以道德教化引导政治治平,用圣贤的赎世精神转接现实政治,倡导积极入世。紫禁城的室内设计,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以及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等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造园领域。

1.1.2 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作为中国化的佛教,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讲“解脱”,重“修心”。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它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即是佛”的与世无争的“空”的信仰相矛盾。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领悟生活的真谛,缩短此岸与彼岸的距离,这也正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特殊体现[1]。园林提供了“修心”和寂静冥想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氛围之中,众僧通过潜心修炼才能达到涅磐的境界,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

1.1.3 道家思想

道家重在探求人、自然和天地宇宙的相互关系,以及人身如何顺应自然,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界的许多相关因子抽象概括为“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二”指代一切生命现象中的矛盾因素,对立与统一,比如雌雄、日月、山水、软硬、冷热、动静、断续,指代关系而非实体[1]。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于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的。道是抽象的、简约的、神秘的,而具体的世界则是有限的、繁复的、生动的,这种一与多的关系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能够在有限的形式中表达无限的意蕴[2]。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艺术。

1.2. 体现哲学思想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产生较早,至汉时已相当繁荣,经魏晋南北朝、唐、宋至明清,皆强调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显寓隐、以实写虚、以有限见无限,追求含蓄朦胧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种形象性的存在[3]。孔孟儒学对于现实的关怀、老庄哲学对于现世功利的超越、禅宗哲学对于世界与人生空幻的体悟,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内在思想资源。

1.2.1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因此往往郁郁而不得志,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的一贯的模式。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隐”,隐居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避世隐居只是表面姿态,梦想有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赏识实现其政治理想,才是这类“隐士”的深层本质。

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不少是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的,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从园林中的提名和文字就可窥其一斑: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5]。这些官场的失败者们,在城市中构建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面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使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2]。可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1.2.2 禅宗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禅宗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文人士大夫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意境的审美观照中。禅宗认为“梵我合一”、“法界一相”,世界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那么山河大川所能具备的一切,一草一木也同样具备[4]。这实际上就为形式上有限的园林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环境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理论基础。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另一方面则更表现在立意于小,如“壶园”“勺园”“芥子园”等。人们可以通过微小精致的景观见到广阔渺远的宇宙,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的美妙[1]。

宋僧道灿的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久”,描绘了中国古典园林超凡出世的意境。园林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皈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提供了场所。可见,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这就是与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并称三大园林之一的寺庙园林兴盛的原因。当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就大大推动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

1.2.3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如果说儒家和禅宗哲学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建造目的的话,那么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迁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燃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4]。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正是因为道家哲学气质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才有了想象丰富的“别有洞天”,才有了隐逸山林的遁世情怀。老庄崇尚自然、虚静的精神,直接影响并促成文人士大夫们以山水园林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刻造出那种超脱、散淡的园林环境[1]。

以上这些说明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以各自的美学原则,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铸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生命精神,使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2.西方古典园林

2.1 西方古典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思想是从古希腊以本体论起,到近代转为以认识论为主,其基本思想是主客二分,作为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主流,体现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分,与自然疏远甚至对立,以自然为客体,人站在自然、世界之外来思考自然、对待自然,他们崇尚理性,崇尚对自然的征服,因此是以人类和知识为中心,侧重对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2]。

西方传统哲学理念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将自然界的各个过程和事物分解成一定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注重推理分析或精确地实验,奠定了科学思维基础。对美的标准也是通过理性分析,再用精确明晰的语言来表达,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所推崇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为代表的严格的逻辑体系。这种思维方式所表现的是合比例性、合规律性,唯理美学的思维特征。

2.2 体现哲学思想的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受以人为中心、以理性来认识和对待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人是自然的主人,对园林侧重于人为的加工,按人的意志进行改造,且符合科学规律性,人工之美处于中心地位,自然之美处于次要地位。显然西方园林艺术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技能的物化性、抽象的规整性,而这种规整性,在大自然里是很难找到原型的。他们注重几何图案的建构,到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状,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园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追求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之美[6]。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枫丹白露宫苑;英国汉普顿宫苑;德国林芬堡宫苑;荷兰赫特·洛宫花园,等等,皆是体现这种哲学思想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

3.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差异的比较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使中西方园林在艺术表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古典园林中各文化元素在表现上的不同。

3.1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建筑结构

从园林中的建筑结构看,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是建筑的自然化。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强调人与宇宙统一关系,一般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线型系列;以人居为本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强调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形式与功能多样,有厅、堂、轩、斋、馆、亭、台、楼、阁、榭、舫等多种形式和结构造型,具有居住、读书、作画、游憩等多种功能,处处体现了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享受的同一性[4][7]。

与之对应,西方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突出主体,可以说是“孤立”于建筑群,“孤立”于自然,不论是郊外别墅或是城市府邸、宫殿建筑,都处在主要中轴线一端,别墅建筑体量小,风格平易,不起统率作用,宫廷府邸建筑,体积庞大,建于主要中轴线起点,统率整个园林,建筑立面大多符合几何学原理,门窗、柱廊、拱券、山花均按几何或数学原理或既定布局排列[6]。

3.2 中西方古典园林中水的运用

在园林中水的运用方面,中国园林对水的艺术处理是动静结合,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池塘、湖泊的水面上可养花、养鱼、划船,使水面形成动态景观,水面与桥、堤、榭、植物组合成抒情诗般的美丽画面[7]。西方园林中的水大多是几何形的方整规则的水池、水渠、叠泉和喷泉,水与雕塑相结合,以喷泉组成各种水柱造型,以灯柱造型及灯光变幻来丰富水柱色彩,体现着技术的魅力。

3.3 中西方古典园林中石的运用

在园林中石的采用上,中国园林中的石,有瘦、漏、透特点的太湖石;有高低错落的假山;有石洞石窟;有石板路、卵石路;有石雕、石栏杆、石牌楼、石华表柱;皇家园林和陵墓园林中普遍采用的石人石马等仪仗系列;有石桌、石椅、石凳;朴实自然之石作为阳刚代表,在园林中通常是与水、树结合形成刚柔之美[7]。而西方园林中的石主要呈几何体:建筑、水池、水渠的底壁,花坛、道路、石壁、台阶都是用几何体的石材构成几何形园林景观;石质雕塑、石建筑象征永恒、伟大和英勇,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具象人体的柱子象征着男女的力与美。

4.结语

中西方哲学思想最基本的差异是人怎样对待自然,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中国古典园林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哲学思想,创作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西方古典园林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以理性来认识和对待自然的哲学思想,创作出精确的规整的图形构建。中西方古典园林在表现形式上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研究借鉴西方古典园林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中国现代园林的健康发展。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托.园林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赵仁基.中国古典园林欣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哲学思想古典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
《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