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与服务模式创新

2010-08-15李美琴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电子图书纸质图书

李美琴

(武汉纺织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430073)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与服务模式创新

李美琴

(武汉纺织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43007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高校图书馆所产生的影响和挑战,说明了网络电子图书对传统纸质图书的冲击,阅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当前用户需求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这些发展变化,进行服务体系的建构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阅读方式;用户需求;服务模式

信息时代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信息库和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子图书的海量涌现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任,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演变规律,进行运作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1 电子图书对纸质图书的替代

电子图书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并以电脑可读写的存储介质发行的书籍,又称为数字书籍。广义而言电子图书可以泛指一切形式的电子文本,狭义的电子图书则可以看作是纸质图书的克隆版。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数字出版业产值超过750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的产值。业界预测,2020年,90% 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数字和纸张方式发行;而到 2030年,将有90% 的图书采取网络版本,传统的纸质读物只占 10% 。[1]

1.1电子图书的特点及优势

电子图书与传统书籍有许多相同点,两者都包含一定的信息量,有一定的文字量,都是通过被阅读而传递信息。但是电子书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书籍,又拥有许多与传统书籍不同的或者是传统书籍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1)存储量大,信息密度大。电子图书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信息高度存储,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通常一张光盘可存储650M字节,相当于1000册30万字的传统书籍。[2](2)成本更低。电子图书无需印刷,不需要纸张和油墨,并且可以在网上直接传输和下载,从而大大降低成本。相同的容量比较,存储体的价格可以是传统媒体价格的1/10-1/100甚至更低。(3)方便信息检索,提高资料的利用率。电子图书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检索软件,读者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检索全文也可以检索某一段落,方便快捷。(4)更新速度快。电子图书更新速度快,传输快捷,具有即时性,比传统书籍的生产周期和运送时间大为缩短。

1.2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共存与互补

纸质图书仍具有其自身优势:(1)阅读的舒适性。从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讲,电子书只是满足了部分读者使用的一种需求,而纸质书则让大部分人具有阅读满足感。(2)具有权威性。纸质图书经过了千年洗礼,已建立了完善发达的编辑和出版发行系统,在科学评价功能方面,各书刊出版部门都建立了评审机构和审查机制来保证出版文献的学术水平,其严谨性、科学性和可信度得以在较大程度上有所保障。(3)批注方便。对于纸质图书,读者可以在上面进行勾画和加注,也可以随时记下学习心得和所思所想,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这对于擅长于思索和研究的读者来说,可以产生不同于阅读电子书的效果。

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劣势和不足。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今天,传统书籍仍然得到许多读者青睐,纸质书籍给读者身心带来的愉悦至今无法取代,正如信息技术永远无法取代课堂上谆谆教诲的老师一样。

2 网络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演变

2.1 网络阅读正在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

长久以来,人们的阅读总是和传统媒体结合在一起的。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越来越深入大众生活,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网上书吧、网上书店、数字图书馆、手机阅读等方式的兴起,引发人们从传统纸质出版物获取信息向互联网电子图书阅读的转变,网络阅读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并成为潮流。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亦称“超文本阅读”[3]。

据《2007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全国电子图书读者已达到5900万人,“读网率”在6年中增加了6.5倍[4];在2008年《第五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根据抽样调查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2008年达到44.9%,9年间增长了12.1倍[3]。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网络阅读正在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

2.2 网络阅读方式的特点

网络阅读具有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阅读的特点:(1)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和可共享的,读者可以自由检索,随意阅读,按需取材;(2)阅读方式的虚拟性。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特性,阅读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在一等程度上避免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时可能带来的不适或尴尬。(3)读物形势的多样性。网络阅读不仅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读物形势非常丰富多变,文字、图片、音像和色彩等超文本世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更具吸引力的阅读体验,相比于传统图书,电子读物要鲜活、生动得多。(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方式,其对象是由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人与计算机可以进行交流,可以使阅读者思路开阔,增强其参与愿望,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3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用户信息需求是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图书馆的定位、发展目标、所开展的服务、资源的采集、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都需要从满足所服务的用户的需求来考虑。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的信息网络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的信息环境。伴随着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繁杂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网络信息用户需求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3.1 广泛性和个性化

新时代下用户信息不仅具有广泛性的需求,也要求注重其个性化。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人类的信息资源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和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互联互通,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使得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复杂多样,所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用户的信息需求既有时空的广泛性,也有内容的广泛性和形态的广泛性[5]。另一方面,不同的用户因专业、职业、所处环境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不相同,从而具有较强的个性化[6]。特别是高校用户,除了要求信息的广泛性,还需要结合其学习专业和研究课题,快速准确获取其独特的信息资料。

3.2 系统性和集成化

一方面,高校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也要从事课题研究,这就要求他们既要了解学科本身的发展动态,又要了解所从事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因而希望获取相关领域的全面、系统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因为信息数量的繁杂,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网络信息资源能够预先进行有效处理和加工,实现资源的整合,高校教师因为其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希望足不出户就可完成信息获取、识别、整理、储存、加工整合和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享受一站式集成服务。

3.3 时效性和互动化

一方面,用户要求高效的获取信息。在知识爆炸时代,各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有效期不断缩短,因而用户希望能缩短信息收集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另一方面,用户为更快更准地获取所需信息,希望能与信息源和信息传输者建立互动与沟通,在线咨询与网络即时通讯成为必要。交互式的即时沟通有利于获取更专业、更准确、更快捷的特定信息。

4 适应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电子图书对传统纸质图书形成冲击,读者的阅读方式悄然向网络阅读转变,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注重广泛性、个性化、系统性、集成化、时效性和交互性。高校图书馆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在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4.1 合理信息资源配置及网络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硬件设施建设上,一要增加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加强数据库的引进工作。应尽可能购买和赠置具有工具性、检索性、学术性、全面性、系统性特点的数据库,满足用户多样化和广泛性的需求;二要加强数据库的共享和馆际交流。应打破封闭割据的阻碍,避免各自为政和资源的重复建设,加强交流与合作;三要加强网络建设。要满足用户对上网速度和上网环境的要求,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上网方式方便用户接入。电子阅览室不仅要从规模上得以保证,也需要在软硬件装备上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同步。

4.2 结合学校特性和用户需求,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

每所图书馆都主要为各自高校的师生服务,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办学方向,因而每所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独特性进行数据库的自建,形成各自的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体现了每个图书馆不同于其他馆的特色和价值,是图书馆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依据用户需求将自己馆内文献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制作,形成一批质量较高,浓缩信息精华的二、三次文献,并使其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特色馆藏数字化体系。

4.3 建立用户信息库,推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系统根据用户特定的需求,在多个资源库中查询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果,并反馈给用户。由于提供的是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用户所看到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所需要的内容,可以使信息得到最大化利用。目前,针对个性化服务模式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和尝试,包括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信息推送服务模式、定题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咨询服务模式、“我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等。实践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的理念,不断拓展个性化服务的空间和深度。

[1] 赵小菊,李晓燕. 电子书能否革纸质书的命[N].大众日报,2010-02-05(14).

[2] 吴国蓉.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比较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78-280.

[3] 杨映林.试析网络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嘉应学院学报,2009,27(5):125-127

[4] 张琳琅.从阅读方式的变化谈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建设[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22(6):127-129

[5] 习万球.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 图书馆,2009,(1):78-80.

[6] 毛近菲.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122-124.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Service Innovation

LI Mei-qin
(Library,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nfluence and challeng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ree respects. It clarifies the impact of Internet e-books on traditional paper books,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way of reading, and the new features of user demand in Current. On this basis, i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 system and service model innovation so as to adapt to these developments for University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 e-book; way of reading; user demand; service model

G250

A

1009-5160(2010)06-0047-03

李美琴(1965-),女,讲师,研究方向:图书情报管理与信息.

猜你喜欢

电子图书纸质图书
图书推荐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出版社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出版的价值链比较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电子书是否会取代传统图书?
北大方正提供373种电子图书信息
北大方正提供344种电子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