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天津休闲旅游农业

2010-08-15程子林

天津农林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观光旅游

程子林

(天津市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站,天津 30006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对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提出了明确要求。 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批示,要发展好天津的休闲农业,为天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到农村大自然去观光、休闲、度假的愿望愈发强烈。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又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崛起。

1 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1.1 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田园旅游、农家乐经济等,是以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吸引物,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健身等多种旅游经营活动。

1.2 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1.2.1 农业娱乐型

该模式仍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通过在开花、收获季节吸引游客来观光、采摘、品尝、垂钓、野餐等方式,从而获得生产以外的收益。

1.2.2 农业旅游型

就是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有计划的规划、设计、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其向旅游业方向发展,以旅游收入作为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让农业生产服务于旅游业。

1.2.3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基础上,通过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种,结合其它的农业新技术,向参观者或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的风貌。

1.2.4 农家乐型

这种模式就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结合购物、垂钓、民俗节庆、自娱自乐的活动和农家菜品尝等配套服务,以获得农业生产、旅游活动、农产品销售和餐饮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1.3 休闲旅游农业的基本功能

1.3.1 生产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中的生产功能,主要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或者进一步的加工活动,为游客提供名、特、优、新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需求。

1.3.2 生态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以保护农业生态平衡为前提,通过景观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进一步增强地方的田园特色,构建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生态园林景观,有效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1.3.3 生活功能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仅要吃好,还要生活得开心、充实、富有品味。休闲观光农业顺应了这一生活需要。同时面对庞大的假日旅游群体,原有景点显得不足和单调,休闲观光农业可为假日旅游分流并增光添彩。

1.3.4 旅游功能

随着城市扩大、城市人口骤增、环境污染加剧,人们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寻幽探胜的心态日增,休闲观光农业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广阔的草原、宁静的水面、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使游人乐而忘忧,彻底放松由于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所带来的身心疲惫。

1.3.5 教育功能

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劳作过程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农业生态科普园地。通过参观和参与,让游客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发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和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3.6 辐射功能

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尤其是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可以将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和组装,如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组织培养、新品种繁育,都可以在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向民众展示,从而起到适用农业技术向广大农村、农户推广、示范等作用。

1.3.7 增收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地生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显著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收入。

2 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全球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德国、美国、日本、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最为盛行,这些国家各式各样的休闲农场,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每年均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往休闲度假。

2.1 德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3种类型。

其中“度假农场”的发展可追溯至1960年。在当时德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农家将农场中空出的房屋稍加整理出租,开发为适应市场的度假农场。这种廉价的度假方式推出后,逐渐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形成一种新兴的度假风尚。德国的乡村博物馆起源于1973年,是将不同年代的农宅房舍建筑物、聚落形式、民俗文物及生活方式(包括农宅前后的苗圃、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家畜的畜养方式及居民的实际生活与工作方式),集中在面积约20 hm2左右的乡村博物馆所在地原样复建,供游人参观;德国市民农园发展于19世纪初,德国政府将一些都市近郊公有地划分成小坂块,分租给居住在狭窄公寓的都市居民作为小菜园,让他们有蔬菜供应,自给自足。

2.2 美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美国休闲农业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上流阶层的乡村旅游。第一个“休闲牧场”于1880年在北达克塔州诞生。1945年左右,许多东部的富裕家庭前往西部的怀俄明州或蒙塔那州度长假,慢慢地这种颇为贵族化的度假方式逐渐普及至中产阶层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因此,到了1970年,仅美国东部就有500处以上的休闲农场,估计目前全美约有2 000处以上成规模的休闲农场。

2.3 澳大利亚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澳大利亚的观光农业在区域上十分普遍,其发展形态也十分固定,往往是一个展示中心、一片观光农场及一些展示表演。一般而言,经营商有提供牧牛之旅、作物之旅、畜牧之旅、综合观光农业等几种旅程供观光客选择,每一种旅程中添加风景名胜及旅游观光。

2.4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其发展休闲农业也有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休闲农业在日本称为“观光农业”。一般而言,日本的观光农业主要有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 如日本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俗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2.5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出现了观光农业的雏形,198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创设了“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观光农业园之先河。

1989~1994 年的成长——发展阶段。1989年台湾大学正式确定了“休闲农业”名称。1990年台湾农委会开始推动《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2年又颁布了《休闲农业区辅导方法》,并制定了休闲农业区基本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台湾地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1994年至今的转变——提高阶段。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法令法规不配套及大众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使得休闲农业计划推动困难。也有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经营方向也逐渐偏离休闲农业之内涵。

2.6 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采摘节,均获得较好效益。于是我国各地区纷纷仿效,陆续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活动。 主要有4种模式,目前以“农家乐”为核心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深受各省市旅游局的重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 “乡村旅游年”;2007年为 “城乡和谐游年”;2009年又提出“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由此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3 天津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3.1 旅游资源丰富

天津市郊区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农村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天津市农业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水乡、山区、平原及沿海渔村文化。

3.2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到2009年,来自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的报告显示,60年来,天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9.3倍,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14.1倍。居民生活由温饱阶段跨入小康阶段,并向富裕生活迈进。

3.3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已发展到663个,城市总人口达到3.897亿,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扩大。现在天津市人口1 100万,城市人口达470万人。

3.4 业余时间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全年已达114 d(含周六、周日)。城市居民充分的休闲假日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时间保证。

3.5 农村交通条件改善

天津市交通优势显著,“十五”期间道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便捷的交通为城市居民到郊外观光休闲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主管部门不明确 市场监管不完善

休闲农业管理体制不顺是最大的障碍和问题。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产业、多行业管理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质检、环保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导致休闲农业客观上存在谁都管,可谁都管不了的局面。

4.2 规划不科学 管理不规范

因为初期的低成本、高利润促使“千军万马”搞休闲农业,进而造成了休闲农业发展不平衡,多分布在城市郊区、著名景点周边以及特色农业地区。而且由于农民急于增加收益,对市场调查分析不到位,使得项目设计趋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缺乏个性化和文化内涵,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甚至有的地方造成了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

4.3 法规不健全 政策不明朗

目前,天津市农民具有兴办农业旅游业的积极性,但有关部门对发展休闲农业尚未制定优惠政策,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难以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4.4 资金投入不充足 相关部门扶持不到位

发展休闲农业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然而,各有关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导致休闲农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

4.5 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休闲业管理经验及服务意识,导致休闲农业品味较低。

5 对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发展天津市特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改革、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一条优化路径。

5.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要重点培育一批休闲体验型休闲农庄,兴建一批高档次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以“一村一品”带动发展旅游特色村,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大胆创意,突出民俗性、文化性、科普性和参与性,打造休闲农业的品牌。

5.2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应重点打造蓟县山地农家院游、西青现代设施农业观光游、宁河湿地保护区休闲游、滨海新区垂钓、采摘游等旅游专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5.3 制定标准 规范服务

按照《天津市旅游特色村(点)认定办法》等“3个认定办法”的要求,对有关区县申报的特色村(点)、经营户,严格标准逐一进行认定工作。

5.4 尊重民意 量力而行

发展休闲农业要尊重农民意愿,发展成果要让农民分享,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土地(包括果园、池塘、农业生产设施等)入股或以劳动入股成为股东,按股分红,确保农民有合法和稳定的收益并能持续增收。要量力而行,切忌一哄而上,对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实力较强、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可开发联合经营的旅游区;对自然环境好,但经济相对落后,居住分散的农村,则可开展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渔家乐等。

5.5 加强营销宣传

营销宣传手段主要包括:①搞好营销策划,制定当地的《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宣传口号、旅游标示、旅游吉祥物,叫响当地旅游品牌;②整合营销资源,打破各自为战现状,形成“城乡联手、区域联合、上下联动”的旅游促销机制;③开展全方位旅游促销;④创新提升节庆活动。根据农耕季节组织不同的节庆活动,强力拉动休闲农业市场;⑤创新宣传促销手段。要推出一批艺术性高、感染力强、冲击力大、辐射面广的休闲旅游宣传品和乡村宣传片,例如像广西漓江的“印象刘三姐”等。

5.6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使用专门人才对休闲农业产业进行管理。聘用文化层次、素质较高的人员来管理园区,提高服务质量。设施园艺展览园区要有专业人员进行讲解,要使参观人员对转基因、奇异型农业产品有简单地了解,让人们对绿色果蔬、有机果蔬有更深层次地认识,让游客参观的好奇心得以满足。

[1]邱湧忠.休闲农业经营学第二版[M].台北:台湾茂昌图书有限公司,2002.

[2]娄定水,章鸣,黄明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生活品质之区建设[J].农业开发与决策,2007, (4):10-14.

[3]郏宣卿,郏巧彬.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策略及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8,(11).

[4]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 [J].中国发展,2009,(4).

[5]严力蛟,李健娜,郑日如.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主要模式、发展趋势[C].第三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2006.

[6]许岱民.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观光旅游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新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
荡秋千
旅游
包头市九原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坐小火车去观光
高职院校《观光农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