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竞合问题初探①

2010-08-15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葛泽慧姚彩红

中国商论 2010年29期
关键词:竞合动机理性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葛泽慧 姚彩红

企业竞合问题初探①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葛泽慧 姚彩红

竞合是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特征,本文阐述了其概念、特征和理论进展。竞合体现在行为和观念两个层次上,具有多态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目前,关于企业联盟的研究开始从关系和策略两方面关注,展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尽管如此,关于竞合的研究还不充分,与之相关的非正式合作、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并存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联盟 竞合 竞争 合作

在社会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间的沟通和依赖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为了应对技术或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而与竞争者进行合作的事例屡见不鲜[1]。首先,竞争中的企业可通过战略联盟形成互补优势和协同效应。合作是追求共赢而互动的过程。此间企业必须权衡自身和整体利益;其次,合作中的企业必须为了未来的生存竞争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讲,业务伙伴常常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成为当前或未来的竞争者[2]。因此,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关系。由此,上世纪80年代Noorda首次提出“竞合”(coopetition)的概念,用来描述这种共存现象。

竞合已经成为战略联盟的重要特征之一,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国移动与华为合作开发3G产品同时又竞争分利;飞利浦与竞争对手索尼联合开发和生产新视频设备,却以各自的品牌竞争市场。然而,竞合所呈现的多态性和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对它的理解和运作上却甚为困惑,无所适从。因而,从科学的角度阐述竞合对企业联盟与科技管理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将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竞合进行研究。

1 竞合的特征

关于竞合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现有文献普遍强调一点,就是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局面。Brandenburger和Nalebu[3]将竞合定义为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的一种组织间关系;而Das和Teng[2]则指出竞合是指企业为开发市场或降低成本进而提升竞争力和领导力所采取的竞争与合作相互混合的模式。现有研究普遍认为[4-5],建立竞合关系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降低市场扩张过程中与创新、新产品开发等相关联的成本和风险;扩大收益、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外部威胁;追求策略灵活性;赢取新市场和促成新技术标准;寻求新技术交换和技术互补。本文从更广泛的背景下给出对竞合的理解。

首先,在几个相同或相似的企业之间共同存在竞争与合作,而非与一个企业合作但是与另一个企业竞争,尽管后者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6],但与本文所指的竞合含义不同。在企业竞合情况下,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于企业主体的关系之中。企业不仅要进行合作以使得集体的效益更好,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诉求。在此情况下,参与竞合的主体具有双重动机。另外,竞合与企业联盟有所不同。企业联盟的概念主要强调合作以及由合作所带来的协同效应,而对竞争的因素考虑相对较少。例如诸多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企业联盟行为的研究从总体利润、联盟稳定性等角度出发分析联盟策略,而对联盟中个体理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其次,竞合不同于完全竞争或完全合作。在竞合关系下,企业就某些方面合作而在另外的领域内保持竞争。一般来讲,处于同一价值链中的企业容易产生竞合关系。另从产业的角度讲,竞合行为在信息、生物等以技术为主导的领域内很常见,因为在这些领域内技术信息共享或研发成本分担会给企业带来市场机遇,而合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合作和竞争的导向影响着企业的策略行为,而任何极端的处境都会使得企业从战略高度寻求突破。因此,竞合也常在具有高度合作和高度竞争的产业内产生,例如高新技术或生物制药领域。另外,产品市场内也存在一些易引发合作的领域,包括未经市场检验的、互补的产品等[6]。

再次,竞合有行为与动机两种层次。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合作和竞争的动机,然而这种动机只是潜在的、隐形的。当企业处于激烈竞争中时,会产生强烈的合作动机,企图通过合作化解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而在一段时期的合作之后,企业的竞争压力降低,竞争动机将会膨胀。这也是众多联盟在度过竞争压力之后不能深入合作的一个主要障碍。另一方面,无论是竞争动机还是合作动机,都要通过企业的行为进行体现。因此,企业的合作行动(如让利、协调、合作协议等)成为合作动机的外化体现。因此,竞争与合作构成了相互渗透、形意伴生的复杂关系。

最后,竞合所表现的多态和动态特征。在竞合中,某一时期可能以合作为主,而下一时期则可能变成以竞争为主。由于引起竞争与合作的外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动机的强弱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这些都会通过企业在竞合关系中的行动体现。因而,竞合关系中是竞争占主导地位还是反之,都是动态变化的,进一步,二者的强弱对比和行为方式也将会以不同形态体现。所以,“变”是企业竞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时变、空变、形变”。

总之,竞合是多个企业主体之间参与合作与相互竞争同时存在的一种关系状态,以及在此关系主导下所形成的组织行为。

2 竞合关系和竞合现象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是竞合理论的基础之一。从组织关系的角度讲,竞合不仅关乎企业战略,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关于竞争与合作的思维范式,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行为理性与管理理念。除了战略管理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具体问题出发考虑竞合问题。例如葛泽慧和胡奇英等,从研发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在某些环节上合作而在其他环节上竞争的现象[7-11]。作者曾对竞合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大致可以概括为竞合关系与竞合现象两个方面:竞合关系强调对“竞合”概念的阐释(包括竞合的定义、特征和社会意义等)并试图建立有关竞合的理论架构[3-4];二是以竞合现象为主,即在特定背景下分析竞合关系中的主体行为[7-11]。

首先,竞合关系的阐述。从竞合关系讲,企业合作类型有两种:正式的合作(如协议等)与非正式的合作[12]。现有分析多集中于前者,例如研发协作、产品外包、联合生产等。正式承诺(书面协议)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增强了企业决策之间的相互依赖度,同时也对合作的范围给出了相对清晰的界定,因而这种正式合作背景下的竞合关系相对稳定、紧密,约束力强,范式明显,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如文化、体制、信念等)。由于成员之间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更重视合作中的相互协作,从而避免了矛盾激化与冲突加剧。另外,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关系也更有利于企业摒弃杂念,做出长远的战略决策,关注重大投资与发展规划。当然,它也会带来比较高的成本。这类问题在有关研发的合作管理中尤为突出。例如,Kogut发现合作失败的几率是20%,联盟持续时间平均为5~6年[8,13]。当未来环境变化剧烈时签订完全合同的成本较高,因此Veugelers主张应以比较宽松的形式达成协议来分配合作成果,此时可视为非正式合作[13]。

所谓非正式合作,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合作组织方式,包括口头约定、非正式的技术交换协议、人才交流与培训等。由于缺失了书面协议的约束效果,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较低,但是它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从而降低了失实决策所造成的损失。与前述类型相比,这种竞合更易受到诸如文化差异、公平信念、宏观经济环境、管理者的偏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合作组织之间缺乏清晰的行为界定而导致约束力降低,因而企业对合作伙伴的影响也有限,整体协调性相对较差,同时用以显示企业合作动机的因素也较难考察。

其次,竞合现象的分析。目前有关竞合现象的分析基于两种理论基础: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集体理性是指企业以其所在团体的利益最优为行动准则,此时假定企业之间的个体利益冲突(如果有)可协调;个体理性意即企业根据自有信息独立决策以使个体利益最优。事实上企业常常陷于这两种理性的共存与冲突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是因为竞合由两种完全不同的互动逻辑组成:一方面由于利益冲突而相互敌对,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利益而期望友好。这两种本质不同的逻辑共存于系统内部,而一定要以某种方式分离开来以使“竞中有合,合中有竞”成为可能并非易事。目前,主流理论均假设企业的经济行为是个体理性的,而忽略了集体理性、社会偏好等[14];而集体理性在强调整体、效率、福利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体理性[15]。实际上,当个体最优和集体最优不能同时满足时,企业往往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而非追求单极目标。尽管大量事实说明企业竞争与合作动机同时存在,但对两种动机支配下的行为理性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进一步,此领域的研究仍然没有一种系统的结构和成熟的理论出现,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入探讨:

从研究对象看,应紧密结合应用背景进行建模和分析,例如企业在联合生产、联合物流、知识管理、创新网络、新市场战略方面的竞合,而不应囿于对竞合关系的过度描述。竞合的显著特征就是“变”,因而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主体都会展现不同的竞合现象。

从研究方法看,应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讲,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等多方面知识都可能在企业竞合研究中遇到。所以,仅利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研究则结论未免有失偏颇。简而言之,竞合关系需要从交叉科学的角度认识分析。

从企业主体看,应更多关注个体特征。例如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均等、组织特性、市场特征及产业特征等都将影响企业的竞合行为,在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3 结语

本文在指出竞合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之后,阐述了竞合的概念和所具有的特征,同时本文针对现有成果,从竞合关系和竞合现象两个方向详细阐述竞合理论。由于竞合现象在社会中广泛存在,而对其研究却刚刚起步,因而本文的工作还无法涉及竞合的多个层面。有关竞合的更多的有意义结果有待系统、详实地研究。

[1] Levinson N.,Asahi M.Cross-National Allianc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5,24:50~63.

[2] Das T.K.,Teng B.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1):77~101.

[3] Brandenburger A.M.,Nalebuff B.J.Co-opetition[M].NewYork:Doubleday,1996.

[4] Luo Y. Coo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M].Copenhagen,Denmark: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5] M’Chirgui Z.The Economics of The Smart Card Industry:Towards Coopetitive Strategies[J].Econ.Innov.New Techn,2005,14(6):455~477.

[6] Lado A.A.,Boyd N.G., Hanlon S.G.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Economic Rents:A Syncretic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110~141.

[7] Anupindi R.,Bassok Y.,Zemel E.A.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De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Systems[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3):349~368.

[8] Kogut B.The Stability of Joint Ventures: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ve Rivalr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9,(38):183~198.

[9] Granot D.,Sosic G.A Three Stage Model for A De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System of Retailers[J].Operations Research,2003,51(5):771~784.

[10] 葛泽慧,胡奇英.默会合作[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7):41~51.

[11] Ge Z.,Hu Q.Collaboration in R&D Activities:Firm-Specific Decis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5):864~883.

[12] Harabi N. Innovation through Vertical Relations Between Firms,Suppliers and Customers:A Study of German Firms[J].Industry Innovation,1998,(5):157~179.

[13] Veugelers R.Collaboration in R&D:An Assessment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J].De Economist,1998,146(3):419~443.

[14] Nitin N.,Paul K.Co-opetition and Investment for Supply-Chain Resilience[EB/OL].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288022,2010-10-10.

[15] Sutter M.,Strassmair C.Communication,Cooperation and Collusion in Team Tournam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9,66(1):506~525.

F276

A

1005-5800(2010)12(c)-255-02

受上海市重点学科基金(S30501)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1YS122)资助。

猜你喜欢

竞合动机理性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竞合之道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动机不纯
理性的回归
与OTT竞合 运营商涅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