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壕吏》文本细读的四个问题

2010-08-15俞建科孟兴红

中学语文 2010年1期
关键词:石壕吏儿媳妇老翁

俞建科 孟兴红

一、“出入无完裙”的言外之意

这一句在字面上很好理解:“儿媳妇出来进去没有一件完整的裙子”,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注释:“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这是老妇人极言生活之贫困,同时也是在保护儿媳妇——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儿媳妇怎么能出门随军服役呢?

凶暴的差吏还是把老婆婆抓走服役去了,而且从语气上看还是老婆婆自请前往——“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实际上是老婆婆被逼无奈的抉择——在儿媳妇和她自己之间,她选择了自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差吏怎会容忍一个年迈力衰的妇女去服役?为什么差吏放过了年轻有力的儿媳妇而选择了年迈力衰的老婆婆?其中的原因我们无从知道,但依据文本,我们可以作出推断:或许是她“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的满含涕泪的哀求打动了差吏的心;或许是老婆婆“出入无完裙”一句替儿媳妇解了重围,如果是这一句的话,“出入无完裙”的“神力”可谓大矣。

出门没有完整的衣服在凶暴的差吏看来不是什么理由,所以这句话一定有言外之意,它使心如铁石、步步紧逼的差吏都感到实在不能让儿媳妇去服役,儿媳妇为什么不能去呢?抛开孩子小的原因,笔者认为“出入无完裙”应该是老婆婆说出的一句委婉的话——年轻的儿媳妇现在还没有衣服或者裤子穿,连自己的卧室门都无法出,当然是更不能跟差吏到军营里服役的。老婆婆用这句委婉的话实际上暗示了这样一个惨不忍睹的现实:她虽然衣不蔽体但还可以御寒遮羞,儿媳妇却已经是光着身子呆在屋里,实在无法走出房门。

二、“犹得备晨炊”怎么理解

从字面上看这一句的意思是还能够准备早饭。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为谁准备早饭?一种理解是“我虽然年老力衰,跟你们(指差吏)到军营里可以给士兵准备(做)早饭——老妇人给士兵做早饭”;另一种理解是“赶快到河阳服役,到天明军营里还能为我准备一顿早饭——军营里给老妇人准备早饭”。从老妇人自请前往服役的口吻来看,应该理解为前者即虽然年迈力衰但还可以给士兵做早饭为平定叛乱尽微薄之力;从老妇人的家庭境况来看应该理解为后者:被逼服役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还要走快一点,到天明在军营里还能吃一顿早饭,言外之意是呆在家里恐怕连明天的早饭都有问题。从杜甫诗一贯的主题来看应该理解为前者,在万般困难和无奈之中,老妇人仍然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从老妇人一家的不幸遭遇来看,后者似乎也有道理。

三、“如闻泣幽咽”到底是谁在哭泣

旧教材上说是儿媳妇在哭泣,丈夫战死、儿子还小、婆婆又被抓走,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哭自有其伤心痛苦之处;另外,这时的家里只有儿媳妇和小孙子,有人哭泣自然非儿媳妇莫属当然也合乎逻辑。但是听到哭泣声是在深夜说话声停止以后,如果“语声”是诗人和老翁的说话声,那么肯定是儿媳妇在哭泣;再者,如果“语声”是差吏或者老妇人他们发出,又有谁会哭泣呢?展开想象:当差吏走远以后,老翁肯定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当他目睹了发生的一切后,我们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是老翁在哭泣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天晚上随着老妇人的离去,想象一下他的家:只剩下孙子、儿媳妇和他自己,家已破,人已亡,老翁被逼上了绝境,所以,他只有一哭!诗人的笔调是冷峻的,留给读者无限的思索:到底谁哭得更伤心?当然是老翁了!

四、“有吏夜捉人”背后的故事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了,所以当老翁和老妇人听到猛烈的敲门声以后,老翁和老妇人的第一反应是老翁赶快躲避——逾墙逃走,等老翁逃走以后,老妇人才开门去看,老年人翻墙逃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老妇人开门晚了一点,才引来了差吏极端的愤怒和厉声地呵斥,即“吏呼一何怒!”

设想一下,如果是第一次发生,老翁和老妇人夫妇俩绝对不会当机立断地作出翻墙逃走的决定,开门的也许是老翁,门也许会迅速打开,差吏也许不会在门前“久等”,当然也就不会发怒。

联想到这一对老夫妇的三个儿子都在当兵服役,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推断:这三个儿子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或几个黑漆漆的夜晚被抓去服役了。

猜你喜欢

石壕吏儿媳妇老翁
儿媳妇比女儿还贴心
聪明媳妇
聪明的姑娘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称砣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