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

2010-08-15黑龙江李越

职业技术 2010年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生态

黑龙江 李越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

黑龙江 李越

生态素质教育是解决目前生态环境恶劣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大学生是社会当中青年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对树立其环保意识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生态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青年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历史赋予生态素质教育以新的使命,即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素质教育原则、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大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以及影响范围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发展关系重大,是社会文明化、高素质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生态素质是连接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桥梁,生态素质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入到社会发展的领域当中。

生态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赋予了教育学新的内容。高校生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行为模式,健康的生态生活观、适度的生态消费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培养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生态生活观是要同自然生态之间保持和谐共处的理念,自觉践行生态良好的道德文明行为,养成“万物与我为一”的行为习惯,把“生态环境第一”作为人的生活价值观的首要目标,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就是人与自然相偎相依,以生态素质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保护生态环境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身素质,使大学生在从事社会活动中,正确处理社会行为,从而带动社会群体共同达到和谐社会发展道路。要在当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加强生态素质教育来解决生态问题,高等学校就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方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基础和先导作用,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生态素质教育的重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否能顺利实施,因此提出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生态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相应的完成了环境启蒙教育的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观念,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特征:

1.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包括法律法规等知识层面时,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因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注意在环境生态素质课程中处理生态问题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尊重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自然、理解自然,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保护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树立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学生表现的行为状况来看,生态道德意识普遍淡薄。根据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就整体而言还很低,对大学生生态保护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

3.生态素质教育的不普及化,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得到深刻的教育和认识,依然会出现奢侈浪费现象。高校承担着提高人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重任,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将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精英人才,他们的生态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项战略任务的成败。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必要而重要的,高校应把生态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管理、科研的全过程,教育大学生学会认知环境、理解环境、尊重环境,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能力,其中体现在:

1.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思想保障。激发学生树立把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统一起来的生态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德观、生态观和强调自然美的审美意识,才能引导全社会统一思想,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关爱型、文化型社会。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还能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保护超前意识的培养,由此推动全社会的生态保护理念由救护型向预防型转化,带动生态保护措施由救护型向预防和救护并用型转变。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对于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高尚情操的培养以及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生态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领》,明确提出了绿色大学校园的主要标志,高校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

对校园进行绿色文化建设,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认知和技能,体现如下:

1.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作的重要举措。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

2.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素质观。

3.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大学生住校制的全面实施,大学生公寓生活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也不断地走向“社区”化。要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寝室进行广泛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增强大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唤起大学生保护生态的觉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水平。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校教育的新内容。“人类最终理智的选择了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诀别于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性、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保护环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品质高尚、人格完善、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从而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生态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生态养生”娱晚年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