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探讨*

2010-08-15陈新开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学岗位素质

陈新开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浙江 温州 325003)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探讨*

陈新开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浙江 温州 325003)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职业特色更为明显,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而从目前的高职教育状况来看,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文章从“两课”教学渠道的发挥、课程体系的重构、师资队伍的优化、校园文化的挖掘和实践环节的强化等路径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

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而从目前的高职教育状况来看,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现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职业素质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从狭义上说,职业素质指的是职业岗位素质,是指相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的第一线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能够独立工作。可见,职业岗位素质凸显其重要性,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的客观要求

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从中可见职业素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才能立足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才能具备创新的能力。

(二) 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及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有两个主要特性:一个特性是“高”——即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个特性是“职”——即它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理想追求、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特点。另外,要吸收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品牌文化的特点,始终把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作为核心价值,突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和良好职业环境氛围的营造。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有可能生存、持续发展下去,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壮大。

(三)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学生在就业中占得优势并确保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最能反映和体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内在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特质,因此,只在通过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也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1]

二、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途径

(一) 利用“两课”教学的主渠道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工学结合使学生走出了校门,跨向了社会这一大舞台,从校园内学生之间的接触向企业这一融顾客、同事、领导等为一体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原有同学之间的单纯的友谊关系被相互竞争的同事关系所取代,原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也被其与企业领导之间的具有行政色彩的等级关系所取代,良好的校园文化也被具有更多商业色彩的企业文化所取代,学生的角色也由天之娇子的大学生而变为普通的服务人员。总而言之,随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同时,其思想易受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影响。部分高职大学生好高骛远,诚信缺失,随意跳槽,这反映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现状,改变过去普通高校“墙院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贯彻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

1.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感

从创业者的成功轨迹中,抽象出了其最具本质的职业精神,那就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其实质就是尽你所能,力争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孔子把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叫“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具体表现为恭恭敬敬的职业态度,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乐于奉献和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2]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感,没有认识到职业是成就人生事业的起点,好高骛远,为此,“两课”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岗业的教育,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感。

2.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顾炎武有句名言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证明了责任心的重要性。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灵的自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3]化到行动上就是公司的事我有责任去管,有义务去做,并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承担后果的姿态。平时我们常说的要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行其责,其实就是责任心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要完成任务的岗位。要强化学生的责任心,明确自己的岗位。“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并同样明白自己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位置意味着责任!”[4]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把承担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渗透到行动上。

(二)重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

从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的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认为书本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教材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无法适应实习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即使到了专业对口的企业锻炼,学生也难以适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利。为此,高职的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凿分析该专业综合素质能力与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的匹配,使得学生、市场、课程有机结合。

1.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广泛的行业调研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初步形成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的规格、职业能力的要素、课程体系的设计等相关资料,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参与论证,根据调查结果认真进行职业分析、岗位分析、任务描述,即课程开发先形成一整套课程标准,包括培养什么能力、通过哪些项目驱动、通过什么工作任务导向需要哪些教学设施、取得什么职业资格、达到何种技能水平、如何进行考核等。按照“职业分析——职业岗位——任务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导向形成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的取舍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课程内容的取舍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企业工作任务程序设置课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做到课程设计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3.以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作为切入点

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而且门数多,若所有课程均打乱原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难度大且可操作性不强,先选择职业技能要求明确技能点相对集中、教学实训设施相对完善、师资力量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的“数控工”课程、计算机系的“网页制作”等。这些课程涉及的相关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易于分析,技能点明显。

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妥善处理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学生目前就业“必须够用”和未来发展“迁移可用”的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的属性。

(三)优化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保障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学,还应熟知学生就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富有实践的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掌握了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而由于没有行业工作经历、不具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这与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极不适应,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素质,尤其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据此,为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要强化对高职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的提升。

1.加强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

学校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由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鼓励教师拿双证教学,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具有与教学相关的实践岗位证书,鼓励教师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并支持教师参与相关的技术职称的评定,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2.强化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

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省、院级课题的申报,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并以课题组成员的广泛合作,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开展横向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产品研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强化锻炼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

3.参与行业研讨会

通过行业专题讨论会、高级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的能力。让教师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现状、职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技能要求及企业所面临的困惑或技术难点。这对教学的针对性有较大的帮助。

(四) 营造体现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核心

“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一是外显层,主要是指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二是中间层,也称为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种规章制度、领导体制和管理条例等;三是内隐层,主要是指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等,是校园文化的“软件”。”[5]校园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它们通过一定的文化活动形式得以体现和发挥。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较多地关注它的娱乐功能,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特别是校园文化的职业导向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此,高职校园文化要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吸收企业文化突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和良好职业环境氛围的营造。

1.办学理念上体现出职业特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该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各高职院校的特色塑造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比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精工诚贸、大气致远”,在反映学校的远程目标的同时,把对“工”对“贸”的要求涵盖其中,既强调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又重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厚德厚朴、励志远志”在反映该校重视道德,树立远大志向的学理念的同时,还将“厚朴”“远志”两味中药蕴含其中,充分体现了该校的医药文化特色。

2.物质文化上营造职业氛围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的承载形式。为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一定要彰显学校精神,体现职业特征。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内醒目的地方安放大型的刘伯温的塑像,并在其塑像正面写上“立德”、“立功”、“立言”六个字,直观地阐发了学校以诚为本的办学风格。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把继承鲁班文化与营造育人环境相结合,在新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中充分地吸收了鲁班的建筑思想,从校园整体设计、建筑风格、道路命名等方面体现了建筑专业的特点。学校也应从不同的侧面在物质层面打造职业场景。校园的宣传栏上张贴着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创业事迹;实训教室及校内工厂的墙壁上挂满了产品的工艺生产流程图,校内工厂的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设施及模拟的现场施工场所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3.制度文化上引进企业管理风格

实践证明,构建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体现职业特色的规章制度,将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制度创新。浙江工贸职业学院管理系按照企业的组织机构来建设班集体,并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干部的制度创新;有些班级采用公开演说的办法来竞选班长,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该院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面向该系学生对校内的人才公寓的经营进行投标的形式承包经营;学院的所有社团组织的成员都采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在竞争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心。

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将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适度融合,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零距离”,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五)强化实践环节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根本

高职教育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来学习和锻炼。“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实行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学校与工厂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学徒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作业与作品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如我们成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拟景酒店,特别是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践,不但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合适的岗位,而且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1.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着力点

校内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重在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内实习教学基地应依照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运作,注重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布置实践教学场所,按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实践过程及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并指导学生进行产品质量分析和提出改进方案。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及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处理方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的零接轨。

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稳定的教学场所、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生产流程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又承担一定的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2.妥善处理企业利益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核心技能的关联度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真正学到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妥善处理企业利益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的价值导向。企业在对习实学生的岗位安排上,是站在了自身盈利的角度,导致了学生实习岗位的单一化,劳动过程技能含量低,学生对顶岗实习缺乏兴趣,学到的知识有限。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分析,学生从事工学结合,是教学内容的一部份,主要是通过岗位实习使课堂教学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真正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从问卷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把赚钱作为其实习阶段的首要的目标,而通过实习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其首要的选择。为此,要权衡企业的利益和学生的需求之间的利益,达到两者之间的适度平衡。既使企业通过合理的岗位安排而赢利,又能使学生在工学结合阶段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培养相应的职业素质。如学校应在工学结合的时间点上加以考虑,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介入企业。同时,企业方面也应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实习,最好能采取岗位轮换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紧密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关联度,促进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做到“作业”与“产品”的融合。

3.加强对实习环节的教学监管力度

工学结合作为教学的一部份,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学结合的效果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关系到社会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评价,也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就业优势之所在。基于工学结合的效果问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乃至对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工学结合过程的监管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学院、系部作为直接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教学检查制度,加强对工学结合过程的管理。同时,院、系两级督导也应适时地对学生工学结合的情况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和渠道不定时地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为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造条件。

总之,职业素质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能靠灌输达到目的,也不能仅通过简单的演示而奏效,因为素质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性、基础性和稳定性特点,反映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习惯的养成:它需要相应的职业氛围,并辅之以相应的实践活动,特别需要学生不断地把参加学习与实践获取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等外部条件,经过必要的自觉修炼转化成内在的品质和能力,从而形成社会所要求的从业者的职业素质。

[1]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2.

[2]阿尔伯特·哈伯德.哈伯德全书[M].吴云丽,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51.

[3]张明帅.公司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94.

[4]沃尔特·米勒著.这是我的错[M].李征途,译,辽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75.

[5]俞国良,王卫东,刘黎明.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1.

[6]张智.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与教育,2009(10):92.

[7]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和优秀成果申报材料汇编(二)[G].2007:22.

The Discussion on Ways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under Industry-Education Cooperation Background

CHEN Xinkai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coope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much more definite,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 are much clearer,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vocational qualities are much higher. 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 vocational qualities have some lags to different degre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qualities through the exertion of “Two Lesson” teaching way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ers, excav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e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vocational quality; ways of cultivation

G647.38

A

1672-0105(2010)02-0031-06

2010-04-29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研究课题 (SCG572)。

陈新开(1963—),男,浙江永康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与教学管理研究。

贺星岳)

猜你喜欢

工学岗位素质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