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文宗阁溯源

2010-08-15

镇江高专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宗乾隆帝四库全书

徐 苏

(镇江市图书馆 馆长室,江苏 镇江 212001)

镇江文宗阁溯源

徐 苏

(镇江市图书馆 馆长室,江苏 镇江 212001)

文宗阁是以藏《四库全书》而闻名天下,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惜,此楼存世不到百年即遭兵燹,留下的史料不多。可从文宗阁题名的内涵、入藏书籍的考证、日常管理的模式、被毁后呼吁重建的过程等方面梳理其来龙去脉。

文宗阁;四库全书;藏书楼

名扬天下的文宗阁,曾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一个重要文化标志。在文宗阁遭兵燹后,这座著名的藏书楼在读书人的心中仍挥之不去,有很重的分量。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文宗阁的历史,考述它的内涵,宣传它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现在,理清其脉络,发掘其内涵,对正在金山内原址复建中的文宗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王朝以武力平定天下后,转而注重文治,开始重视儒家典籍,对有利于统治的图书加以鼓励,促进其流通,并大力集聚官府的藏书。清王朝沿袭了明朝的藏书制度,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宫廷的图书,在文华殿、昭仁殿、武英殿、南书房等处收藏了大量的图书。以后又建成了用于藏书的七阁,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从它们分布的地理位置划分,又称“北四阁”和“南三阁”。

建立南北七阁,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包含文宗阁在内的南三阁,脱离了皇家宫廷的直接控制,有独立的建筑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使官府藏书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供一般士子阅读抄录,这是古代藏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后来公共藏书楼和公共图书馆的先驱。

文宗阁同其他六阁一样,以庋藏《四库全书》而闻名中外。《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收书 1万多种,数量达 18万余卷,几乎汇集了清代乾隆以前的所有古籍。该书问世后,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传旨分抄七部,先后庋藏于南北七阁之中。

1 文宗阁名议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四库全书》藏七阁与建七阁联系起来,认为是为贮《四库全书》而兴建七阁。由于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大,至今在解释“京都内外七阁,惟文宗阁题名不用水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即使在文宗阁所在地的镇江,人们也一直存有误解。一种误解是:文宗阁的“宗”字原本有水旁,当为“淙”,所以省略水旁,是乾隆帝弘历别出心裁,为了喻示文宗阁地貌独特,四面环水的缘故。又说省了水旁,是因为镇江一地历来有水患,文宗阁建在金山,金山又面临大江,如再加上水旁,反而容易遭受“水灾”[1]。此说后来又被戏说,与一些有关金山的传说挂起钩来,传说金山寺有白素贞与法海斗法,造成水漫金山,大批百姓遭殃,乾隆帝弘历认为镇江的水已经不少了,就免了这文宗阁的“水”字偏旁。另一种误解是,“宗”字本身就带有水意,与清人张崟《文澜阁四库全书浅说》中所持观点相同,即“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2]443。

其实,文宗阁题名“宗”字既非省略水旁,也不是江河朝宗于海的意思。因为文宗阁的兴建与贮《四库全书》并没有直接关系,尽管文宗阁兴建时,乾隆帝弘历已经传旨开四库全书馆,着手编纂《四库全书》,但当时他并没有打算将此书庋藏于镇江金山寺。清代丹徒贡生周伯义是个有名的学者,他在所编的《金山志》中记过此事。他说,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乾隆帝弘历曾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于金山行宫。为了保存好这部巨书,两淮盐政专门拨款在金山行宫的左侧建起了藏书阁。阁建成后,督造该工程的盐运使呈请乾隆帝弘历赐名,乾隆帝弘历非常高兴,题匾额名为“文宗”。可见文宗阁是因贮藏《古今图书集成》而定名,它最初赐藏的不是《四库全书》,而是《古今图书集成》。

至于“文宗”的真实寓意,乾隆帝弘历写过《题文宗阁》诗说明,诗云:“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秀耀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甍。略观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诗中的“文宗”显然是对祖父康熙帝玄烨和父亲雍正帝胤禛传书的尊崇之意。因为《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巨型类书,全书 1万卷,分 6编,32典,6 109部,内容涵盖极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这部巨书从康熙帝玄烨时开始编纂,由陈梦雷等担任主编,后来陈梦雷因事得罪了皇帝,被免了职。到雍正朝时,雍正帝胤禛接手继续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又命蒋廷锡等重辑,经过了两个朝代才完成,是乾隆祖上的文治“业绩”。故乾隆诗中书前尊曰“皇祖”,书誉“集大成”,不惜用空前绝后之精华,内圣外王之模楷来赞美这部祖传的巨书,以示他对祖宗传书的尊崇。当乾隆帝弘历打算将《四库全书》藏于金山文宗阁时,又写了另一首《再题文宗阁》诗:“四库全书钞四部,八年未蒇费功勤。集成拔萃石渠者,颁贮思公天下云。今古英华率全荟,江山秀丽与平分。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诚应庋此文。”诗中仍强调,“集成拔萃石渠首,颁贮思公天下云。”重申了他对皇祖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赞许。

2 文宗阁藏书考

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乾隆帝弘历将《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颁贮镇江金山行宫,交由江淮盐政安置。当时任两淮盐政的寅著领到书后,即奏请:“于行宫内就高宽之处仿佛天一 (阁)规模,鼎建书阁,永远宝藏。”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藏书阁建成,应督造该工程的盐运使呈请,乾隆皇帝赐名“文宗阁”,并御书“文宗阁”和“江山永秀”的匾额,悬挂阁中。阁成后,《古今图书集成》被入藏其中。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八日,在《四库全书》馆完成了第一部《四库全书》的抄录后,乾隆帝弘历下达了再抄录三份《四库全书》的谕旨:“四库全书现在头分已经告竣,其二、三、四分,限于六年内按期蒇事,并特建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四阁以供藏庋。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现特发内帑银两,雇觅书手再行缮写三分,分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内今拟改建文渊一阁,以昭美备。著传谕陈辉祖、伊龄阿、盛住等,所有大观堂金山寺二处藏贮《图书集成》处所,其所空余书格甚多,即可收贮四库全书。若书格不敷,著伊龄阿再行酌量添补,至杭州圣因寺后之玉兰堂,着交陈辉祖、盛住改建文澜阁,并安设书格备用。”[2]20交代在北四阁完成庋藏《四库全书》后,新辟南三阁庋藏《四库全书》。乾隆还谕令江浙两省地方官员做好准备工作,又“饬发内帑银百万,于京师雇觅书手缮录全书三分,驿致庋阁,以昭我国家藏书美备,教思无穷之至意。”[3]8共挑选了 1 000名书手分头缮写,还奏定翰林、中书及监生中选 80位文理明通之人负责校对文字。

出于文治和教化的需要,乾隆帝弘历对于在南三阁庋藏《四库全书》还是做了一番精心筹划的,颇费苦心。他传谕说:南三阁庋藏《四库全书》,原以嘉惠士林,方便读书人就近钞录传观,发扬文治。“后恐地方大小吏过于珍护,徒致插架,无俾观摩,因复降旨晓谕,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陆续领出,广为传写。但令督抚等派委妥员董司其事,设立收发档案,登注明晰,不致遗失舛错,俾多士得殚见洽闻,以副朕乐育人才,稽古右文之至意”[4]21-25。从方便读书人就近阅读和允许他们借出抄录等措施看,这位清代皇帝在官府藏书顺应形势变化方面还是颇有一点开明之处的。清大学士阮元说:“学政阮元本奉命直文渊阁事,又籍隶扬州,扬州大观堂所建阁曰文汇,在镇江金山者曰文宗。每见江淮人士瞻阅二阁,感恩被教,忻幸难名。”[5]1-6虽说有恭维的成分,但也证明了确实有读书人到文宗阁来看书的事情。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六月,三份《四库全书》抄录完工,一切就绪,在每册首末页上钤好藏书印后,正式颁发江浙南三阁。南三阁书每册前页钤“古希天子之宝”,后页钤“乾隆御览之宝”,用太白连史纸抄写,尺幅较北四阁书开本小。另据两淮盐政全德同年十一月初九日奏覆遵办文宗、文汇阁书籍情形折曰:“兹接奉谕旨,知全书俱以校对完竣,奴才现即委员赴京请领。所有装潢等项,前已奉内府发出式样,应遴选妥商,敬谨访照,装订成函,并制造书架书匣,以供庋贮。奴才仍与运使鹿荃小心督办,逐一检点料理,妥速完竣。务令整齐坚致,可传永久,以仰副我皇上嘉惠多士至意。”[6]2208由此可知,南三阁庋藏的《四库全书》,朝廷仅觅书手抄竣校覆,装潢等项事务则是由地方自己完成的,因而南三阁的书装潢不尽相同。

文宗阁四库入藏时,进行过认真的清点,装订了入藏书的清册。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清抄本《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记载着入阁藏书的函数及书名,有的一函内不止一种书,但无卷数;有的卷数较多的书,其分函以 10卷或 12卷为一函;卷数较少的书,两三种合为一函,亦 10卷左右。所记装函之书不分类,排列顺序大致同《四库全书总目》,但史部略有出入。经、史、子三部各有未到之书,经部有 1部未到,史部有 2部,子部有 3部,未到之书在书名下粘一小纸条注明,因此这可能就是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两淮盐政全德和运使鹿荃请领回《四库全书》后的入阁清册。庋藏文宗阁的《四库全书》抄本为 3 461种,79 309卷,36 482册,分装 6 221函。其中经部 5 402册,装 947函,用青色函套。史部 9 463册,装 1 625函,用红色函套。子部 9 084册,装 1 593函,用白色函套。集部 12 398册,装 2 042函,用黑色函套。经史子集抄本用不同颜色的函套包装,既醒目,又雅观。另在《四库全书》抄本前,又有一套《四库全书总目》127册,装 22函,用黄色函套。阁内藏书还有《古今图书集成》5 020册,装 520函;《钦定全唐文》504册,装 50函;《钦定明鉴》24册,装 2函。《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编好后,又专门抄录了一部庋藏文宗阁。

3 文宗阁管理及其他

文宗阁由两淮盐运使督造,并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同扬州的文汇阁一样,每年都要聘请“绅士十许人,司其曝检借收”事宜。当时文宗阁还专门设有典书官,具体负责藏书的保管和整理。典书官由两淮盐运使提名,推荐学识渊博的名士,奏请朝廷充任。在文宗阁典书官中,以汪中最有名气。汪中,字容甫,江都人。“乾隆间以博辩推重公卿”,精通史学和诗文。他曾遍考先秦典籍,对历代学制兴废都有研究,是全国知名的学者。他的骈文在清代自成一家,颇具影响。著有《述学内外篇》、《广陵通典》、《左氏春秋释疑》、《经义知新记》等。汪中在担任文宗阁典书官的近十年期间,对所藏典籍尤其是《四库全书》进行了认真的校勘,撰写了 20多万字的校勘札记。清嘉庆进士李兆洛《汪容甫精法楼校书记》称之:“先生当时以泛览为精研,第举而综贯之。紬绎其余,绪冥合手,会归成一家言,庸不为学者盛业,而不可易言也”[3]17。汪中去世后,镇江人士将他入祀金山,纪念他为文宗阁做出的贡献。

遵照乾隆帝弘历的旨意,文宗阁开始允许当地士子借阅和抄录,成为就近士子阅读官府图书的场所,在促进典籍和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后因抄校秘籍者渐多,社会上出现了“传抄阁本”这一新的图书形式,为藏书家所喜好。常熟铁琴铜剑楼和长洲顾氏艺海楼,当时以收藏“传抄阁本”闻名于世。

据清人周伯义编的《金山志》载:“文宗阁在行宫之左[7]3,”即在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建成的行宫左侧。仿照范氏天一阁的模式兴建,气势不凡,非常壮观。嘉庆十三年修成的《两淮盐法志》,也许是唯一保留有文宗阁图的一部志书。文宗阁由高棨绘图,为实景写真,与现存文献中的描写是完全相符的。文宗阁的位置坐北朝南,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各十间,将阁联成四合院形式。阁前银涛拍岸,卷起千层雪浪,阁后山崖陡峭,峰颠起伏。清人沈恩孚称其阁:“下瞰长波,土侵碧落,阁中文气与烟云相辉映,盖不独见圣朝嘉惠士林之意,山水亦为之生色焉。”[3]37阁内千箱万帙,是藏书和读书的好地方。

在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中,文宗阁首罹兵燹。咸丰三年 (1853年)春,太平军自瓜洲攻占镇江,战火殃及金山,文宗阁及阁内藏书俱成灰烬,仅存续了 75年。同治四年 (1865年)五月莫友芝受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委托,专程赴镇江访求是否有幸存的文宗阁残本,“悉心咨问,并谓阁书向由两淮盐运使经管,……咸丰二三年间,毛贼且至扬州,绅士曾呈请运使刘良驹筹费,移书避深山中,坚不肯应。及贼火及阁,尚扃匙完固,竞不能夺出一册。镇江阁在金山,僧闻贼将至,亟督僧众移运佛藏避之五峰下院,而典守书阁者扬州绅士,僧不得于闻,故亦听付贼炬,惟有浩叹。”[2]由于文宗阁的管理权一直属于扬州,不归金山的僧人管理,所以在太平军逼近镇江时,金山的僧人将所藏佛经运到丹徒的绍隆寺下院寄存,而文宗阁无权过问,书被毁。后来镇江的方志多不愿提及此事,记述甚简,后干脆不计。

文宗阁及其藏书毁后,后人一直有重建之愿。清江苏学政溥玉岑谋而未果。光绪十二年 (1886年),长沙王先谦视学江苏,出题考诸生,题目就是“拟修复镇江文宗阁钞藏”。光绪十七年 (1891年),王仁堪任镇江知府时,制订了修复文宗阁的计划,又因调任苏州知府,未能实现。直至 1932年前后,邑人吴寄尘先生又兴恢复文宗阁之举,在伯先公园云台山上创建藏书楼,题名“绍宗国学藏书楼”,以示绍继规复文宗阁之意。此楼后来藏书甚多,超过了 8万册,成为江南有名的藏书楼。

[1]李杰.四库七阁释名[EB/OL].[2010-06-05].http://www.history.sdu.edu.cn/cms/info/info.php?seessid=&infoid=553.

[2]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李恩绶,李丙荣.丹徒县志摭馀:卷一,卷十七.[G].刻本,1928.

[4]阿克当阿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G].刻本,1810(清嘉庆十五年).

[5]杨家骆.四库大辞典[M].上海:四库大辞典馆本,1932.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周伯义.金山志:卷二[G].刻本,1884(清光绪三十年).

〔责任编辑:胡 菲〕

Abstract:The Wen Zong cabinet iswell-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for collection of The Si Ku Quan Shu.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book collections.Unfortunately,the Wen Zong Cabinet existed for not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nd then was destroyed in the war.Historic materials left about the Cabinet are so limited that few people know about its history.A sequence of events,causes and effects about the Won Zong Cabinet can be figured out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its name,the textual research into its book collections,themodel of daily manage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appealing for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Wen Zong Cabinet;Si Ku Quan Shu;collection cabinet

Trace to the source of the Wen Zong Cabinet in Zhenjiang

XU Su
(Curator'sOffice,ZhenjiangLibrary,Zhenjiang 212001,China)

K928.705.33

C

1008-8148(2010)04-0019-03

2010-07-07

徐 苏 (1955—),男,江苏镇江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文献及藏书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宗乾隆帝四库全书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想人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皇帝偷枣
唐 心正笔正柳公权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金华山上寻“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