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沐川发展山区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2010-08-15廖克全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沐川山区生态

廖克全

(中共沐川县委四川沐川614500)

沐川发展山区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廖克全

(中共沐川县委四川沐川614500)

沐川作为四川盆周山区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拓展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县域经济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跨越发展。

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沐川

山区是指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的地区。山区经济是指山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而发展壮大的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以旅游服务为主体的三产经济的综合体。随着当今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山区作为资源的宝库和生态的基础,其发展成为当代经济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沐川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沐川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同规划、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同步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考核,基本形成了生态与产业互动发展、绿山与富民同步推进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一)基本县情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三江”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G213线、S103线穿越县境,是四川连接云南和乐山,进出凉山的重要通道和交通节点。全县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农业人口占80%。主要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梯地、山原等六个类型,山地占97%。海拔最高1900米,最低306米,相对高差1594米,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5亿元,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6亿元,增长5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00万元;增长17.19%。

(二)发展成效

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靠山吃山”,培育林地资源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5%,已形成林、茶、果、药、畜等农业主导产业,茶叶、甩菜、黄(白)姜、金银花、猕猴桃等特色产品远销全国及日本、东南亚等地。依托林竹资源成功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永丰纸业集团,开发水能矿产资源发展壮大金石化工集团,形成了造纸、水电、化工、板材、食品等工业支柱产业,浆纸产能35万吨,是西南地区以县域为单位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县,水电装机25万千瓦,煤炭产能100万吨。沐川竹海、五马坪景区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观竹海、玩狩猎、品大鲵”旅游品牌。获得了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林业经济“十强”县、全省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首批省级生态县、省级新农村连片开发试点县和省级扶贫成片开发项目县等殊荣。

(三)主要困难

沐川与大多数盆周山区县一样,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思维理念、发展方式的制约,具有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的显著特征和经济实力差、工业基础弱、农业弱质低效、经济外向度低等具体表现。交通和观念是最大的发展瓶颈,沐川县城距中心城市乐山100公里、省会城市成都250公里,没有水路、铁路、高速公路经过县境,在省、市地域版图上都具有明显的地域边缘化特征,在发展的站位上只能定格在“大后方”。“先天资源”中,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矿产方面仅有少量的煤炭、石灰石、玄武岩等资源。干部群众山地意识较为突出,小富即安,缺乏风险意识和创业激情,缺乏市场化理念和现代管理知识。没有山区县普遍享受的“老、少、边、穷”和民族扶持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还十分艰辛。

二、沐川山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沐川作为四川盆周山区县,需要立足自身优势,顺应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山区经济和生态经济两面旗帜,积极拓展“城乡统筹发展,‘三化’联动推进,‘三产’整链打造”的新空间,认真做好山区农林基地经济、工业集群经济、三产文旅经济“三篇文章”,加快推进“林浆纸”、“竹木板”、“电磷煤”、“种养加”、“生态游”五个一体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做大做强生态经济、共建共享优美乡村”的山区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资源初级开发向资源深度开发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开发型向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转变,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发展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山区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区域和经济区域,其经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制约。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山区特殊的自然规律,谋求生态的平衡,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也要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研究制订正确的经济政策,引导生产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并按市场规律的要求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山区的经济实力,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沐川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2.坚持优势优先原则。山区条件极为复杂,各个山区之间各有特色,距中心城市的远近、资源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等各有不同,因此,山区之间不能采用同样的发展模式,必须体现区域特色、抢占优势,合理布局,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机制、新举措,科学开发和利用沐川的生态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在发展山区经济中,要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去实现尽可能快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资源,突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性制约,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山区普遍存在的技术劣势、资金劣势、交通劣势,制约了山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因此山区生态产业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坚决克服先发展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来指导山区经济发展。从组织规划、实施动工、投产到收获,注重集约内涵的发展,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共赢”。

(二)发展目标

1.战略目标。按照“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进出大凉山和攀西经济区、连接宜宾和云南重要交通走廊的物流中转站;着力打造川滇两省四市(州)十县(区)农林产品加工产业中心;着力打造“西部纸都”和“川西竹海”两张生态产业名片;着力打造竹木板材、生态食品、磷煤化工三大产业基地;走生态示范县、工业特色县、农林基地县、旅游品牌县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四川生态经济强县”,奋力建设基地成片、加工入园、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人文明的“中国西部优美乡村”。

2.标杆目标。力争2011年到2012年,全县GDP年均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县域经济在全省排位由2008年的综合117位、山区20位,进入全省综合110位和山区15位。

(三)发展举措

1.打绿色牌、有机牌,实施“5+5”农林基地发展战略。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培育特色产业,打绿色有机品牌形成优势产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稳定高效收益”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争创区域和企业品牌。按照“山顶植树、山腰种茶、山沟栽竹,林养结合、种养结合、养养结合”的立体布局,创新发展复合型农林经济,重点发展林竹、大鲵、黄白姜、乌骨黑鸡、外派劳务5个全省领先产业和茶叶、金银花、生猪、肉兔、特色食品5个加快发展产业,着力形成十大国家、省、市级的“农林基地”。

2.打科技牌、循环牌,实施“3+4”工业集群发展战略。树立“科技就是经济”、“环保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浆纸工业、生态加工、化工循环3个专业小区,以园区为平台,完善产业承接能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链条招商,着力壮大制浆造成纸、竹木板材、磷煤化工、生态食品4大工业产业集群,奋力打造“百亿工业”。

3.打狩猎牌、养生牌,实施“1+2”文旅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沐川生态环境优势,坚持高低错位、动静兼顾、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的思路,加快生态精品县城1大旅游中心和沐川竹海沿G213线休闲度假游、五马坪狩猎场沿S103线运动体验游2条旅游线路建设,孕育区域特色文旅经济。

(四)发展路径

1.走“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打造中国“西部纸都”。依托省竹材林浆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造纸专业小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林竹基地,加快推进20万吨文化用纸项目,加快永丰公司上市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落户沐川,努力争创全省百亿林浆纸产业强县。到2015年,全县建成优质林竹基地150万亩,浆纸产能达50万吨以上,建成国家级林浆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走“竹木板”一体化发展道路,打造川西南地区板材加工中心。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机遇,以生态加工小区和舟坝、建和集中加工点为载体,按照竹木材改性提质—板材家具—竹编根雕—木屑烧炭—枝丫发电的综合利用思路,努力发展壮大木材改性、实木家具等精深加工企业,着力向环保型竹凉席、竹枕头、高端家具、地板、墙板等林竹制品拓展;抓住沐川竹编进入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培育壮大竹编根雕产业;稳步推进武汉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到2015年,全县木材加工能力达到60万方,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3.走“电磷矿”一体化发展道路,打造全省磷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对接全市“马边—沐川—犍为—五通”千亿盐磷化工产业布局,以磷系阻燃剂及其系列产品和农药、医药及其中间体为方向,错位发展磷化工。抓住国家扩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试点企业范围的机遇,加快推进60万吨焦化项目,大力开展尾气发电、泥磷回收,配套开发磷酸、焦油、粗苯、硫铵、硫磺等产品,逐步实现园区内产业循环发展。利用硅矿、玄武岩等矿产开发新技术,高起点规划硅化工、玄武岩等资源性产业,力争新形成一批亿元企业。抓住国家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水电站的机遇,确保火谷电站尽早发电,力争生成一批小型水电站项目。积极推行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定价机制。到2015年,化工循环园区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金石集团、海能公司力争实现上市。

4.走“种养加”一体化道路,打造全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抓住优良品种选育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重点,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种植,打造“峨眉一枝春”绿色、有机茶叶品牌;做强甩菜、绿原酸、黄姜色素、姜油等加工企业,着力形成地方特色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复合型林下养殖,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尽快启动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做响乌骨鸡、老腊肉、有机兔等生态有机畜禽产品品牌;利用国家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的政策机遇,建设川西南最大、最有特色的林产品交易中心和林权交易市场,发展仓储物流业;培育观光农业、自主采购、认领种销等新兴产业,形成以有机食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到2015年,全县建成茶叶、猕猴桃、金银花、苦笋、黄白姜等特色基地35万亩,年出栏乌骨鸡300万只、肉兔500万只、生猪50万头,养殖大鲵10万尾。

5.走“生态游”一体化道路,打造全省休闲养生绿城。抓住国家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的机遇,积极融入“峨眉看仙山,乐山看大佛,沐川看竹海”客流环线,加紧实施沐川竹海二期、三期工程,打造4A级旅游景区。按照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特种旅游基地的定位,加快五马坪狩猎场建设,形成特色旅游品牌。按照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竹类品种最多、理念创意最新、文化底蕴最重、资源整合最佳的定位,建设集竹类种植科研基地、竹博物馆、城市公园、旅游地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沐川·中华竹博园”。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休闲度假、保健养生等特色旅游业。进一步完善“百里优美风貌长廊”,构建体现生态、人文与绿色的大景区、大旅游、大环境,努力打造全省休闲养生绿城。

(五)发展保障

1.破解制约瓶颈。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仁沐高速公路尽快开工建设,结束沐川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面改造提升G213、S103,加快断头路、联网路和资源路建设,着力构建全县“三纵、四横、五环线、六通道”的开放式交通格局。加快推进金王寺水库等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维护县城流域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工业加工区用水需求。

2.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抓住沐川被列为林业发展多项改革试点县的契机,采取以土地、林地入股,整体对外招商或出租等方式,推动农业土地资源从亚自然经济状态向市场经济状态转变,让土地变成资本,让农民参与市场利润分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专合组织与农户、经营大户与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建全山区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村镇银行、企业上市、信托投资、海外上市等新的融资方式,增强担保公司融资能力,保障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为山区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着力形成创品牌机制。品牌是特色,品牌是竞争力。强化生态品牌创建,联动产品、产业品牌创建,用创先争优的成果争取国家和省、市的生态发展项目和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开展森林碳汇交易,拓展生态成果转化的新空间。

3.强化科技引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要素。纵观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期,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科技和制度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沐川人均GDP已达1700多美元,因此要牢固树立科技就是经济的意识,以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技能化、城乡信息化。鼓励企业通过对外引进、自主研发、院企合作的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研发,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规模经营”的模式,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把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建立农产品“产学研”团队。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兴建科技示范基地。整合培训资金,大力实施“万人大培训”活动,打造沐川农民工“沐匠”、“渔工”品牌。

4.建好执政队伍。坚持“干成事、不出事、创一流”的用人导向,加强学习型、团结型、实干型“三型团队”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制度,凝聚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施项目推进责任领导组阁制。建立健全“交叉作业、同步作业”的工作机制,推行机关工作一条主线、中心工作一条主线,三分之一的时间抓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抓项目建设、三分之一的时间抓联系点和群众工作的“两线三分”工作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扎实推动山区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J].山地学报,2006,(9).

[2]陈国阶.中国山区近年发展态势与战略展望[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6).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64,ebook=243

F127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5.20

1009-6922(2010)05-64-04

2010-11-08

廖克全,男,中共沐川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猜你喜欢

沐川山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山区修梯田》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山区
突破山区县“互联网+农业”瓶颈 为扶贫攻坚助力
——以沐川县为例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