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0-08-15徐炎

质量与标准化 2010年7期
关键词:代码机构信息

徐炎

组织机构代码是由代码登记机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等机构赋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有关机构编码规则的法定代码标识,该标识制度的建立,逐步改变了我国对全社会所有组织机构管理的形式。

二十年来,在全体代码工作者的努力下,以组织机构基本信息为基础开展的应用工作逐步走向了深入,在当今的行政监管、服务各类组织机构的社会经济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特征及应用

1.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特征

组织机构代码号是由8位数字本体码和1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本身无含义,一经赋码,组织机构代码号便成为机构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身份标识。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是指登记组织机构代码号的组织机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注册地址、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经济类型、经济行业、注册资金、职工人数等30多项。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库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以机构登记信息为基础的数据库,相对于其他业务数据库,有其鲜明的特征:

① 良好的检索性。由于解决了社会各类组织机构的统一标识问题,因此保证了在全国范围内一个组织机构只有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通过代码标识进行检索不仅能查准,而且查询速度可达“毫秒”。

② 广泛的涵盖面。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库涵盖了所有依法成立的组织机构。以上海为例,至今已为各类组织机构赋码达181多万,其中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工会法人等机构。

③ 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组织、协调、规范下,全国46个代码分支机构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通过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业务专网,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代码机构实时联网的代码信息分级登记系统。由此,建立机构代码信息属地化管理与信息大集中的有效结合,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应用奠定了基础。

2.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应用

由于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和信息库有着其他信息库无法比拟的特征及优势,因此,代码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信息。

目前,全国层面上应用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部委达24个,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华全国总工会、新华社、建设部、文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等;上海地区的代码应用始于1993年,至今应用部门多达51个。这些应用客观上确立了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社会地位,使代码信息成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

无论国家还是上海地区,代码的应用工作作为当前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已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为促进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互联、联合监管、联合执法、消融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化现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体现,不仅仅表现在其日益扩大的应用领域上,更主要取决于代码信息的数据质量。

二、影响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上海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作为一个为全市各类组织机构颁发全国唯一法定代码标识的服务型组织,一直注重在工作中持续提高代码数据质量,不断加强代码应用力度和领域。笔者就近年组织机构代码应用中反映的数据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加以归纳,认为目前导致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管理因素

我们在代码工作中坚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规划计划、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方法步骤”的五统一原则,但在实际落实中,预见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总结性的工作方法未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因此会出现些管理上的缺失,规范上的不完善,继而影响代码信息质量。

2.共享不畅因素

组织机构代码作为信息交换的纽带,介于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政府部门仅查验有无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录用代码标识,而对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有效性的审查却比较有限。再者,机构核准部门有关登记、批准、变更、撤销和注销等信息不能及时得以共享,也是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更新不及时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人员因素

代码工作人员在代码信息采集、录入过程中会因不规范的操作,产生差错,个别代码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欠缺、态度不够认真等问题更会影响代码数据质量。同时由于代码工作的前台受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更换频繁,而新进人员对代码工作的政策、要求等了解不全,业务不熟,操作不规范,在工作衔接中容易出现差错,致使录入的代码信息不够准确、完整。

4.社会发展因素

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处在不断更迭变化之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机构成立、撤并、转制、搬迁和关闭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质量。

5.法规意识因素

尽管法规规定,组织机构在名称、地址等信息发生变更时,以及组织机构依法终止的,在相应的机构核准部门办理变更、注销手续后,应当到代码登记机构办理相应手续,但有很多组织机构缺乏主动到期换证、申办变更、注销的自觉性,使得代码相关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影响了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有效性。

针对上述5种影响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多种途径入手,实施多种措施,将数据差错率降到最低,提高代码数据的完整性、动态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代码数据质量的主要对策

1.提高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

建立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特别是通过对初次从事代码工作的人员实施一对一的传、帮、带,快速完成新进人员的上岗业务培训和考核;同时每年在全体代码员工中加强代码工作的政策、规范、技术应用等培训,从思想意识到操作技能方面逐步提高全员的整体水平;在日常代码受理工作中,设置专职岗位,查找并了解受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及缺陷,并及时有效地协助受理人员应对突发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差错的发生;鼓励工作人员对日常代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易错之处进行汇总,以每月例会、座谈等形式,将问题及处理方式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学习,大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宣传力度主动提醒企事业单位

由于较多机构仅在注册时,按照申办流程向代码中心申领了代码证书,办理好银行开户和税务登记手续后,就认为代码证不会再有多大用处,所以不能按照规定及时地申报代码证的年检、换证、变更、注销等,从而使代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下降,沉淀数据增多。针对这种情况,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应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多以通告等形式宣传代码工作,提高公众的代码认知度;同时还可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等方式,主动将组织机构代码年检、换证等通知及时发送给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督促其自觉履行代码登记、变更、验证和注销等相关业务,从而保证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时效性。

3.加强年检制度管理 建立代码沉淀数据库

坚持代码年检,保证代码信息准确、实时和完整的有效手段。通过年检制度,确保已登记代码的各类组织机构信息的准确和可靠,促进代码数据库数据的更新,提高代码数据的动态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在抓好代码日常受理数据质量的同时,将数据清整工作纳入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管理的常态工作中,定期对数据库中的代码数据进行梳理、核对,对赋码后到期未换证、无年检记录的数据进行单独标注,建立代码沉淀数据库,并通过数据比对、发信等方法,将代码沉淀数据库中的信息重新激活,由此大幅改善代码信息和信息库质量。

4.协调应用部门在信息共享中提高代码数据质量

组织机构代码的生命在于应用,应着力推进应用中提高代码数据质量。要主动加强与工商、编委、民政等核准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信息交换经常化、制度化,建立一种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及时掌握机构成立、变更、注销等信息;其次,加强与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海关和车辆管理等应用部门沟通协调,形成一种查验机制,在应用部门的业务管理中,查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有效性,保证实时更新组织机构代码数据。

5.建立IS0 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各环节操作

建立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代码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体系文件操作,围绕质量控制关键点开展各项工作。构建一套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库维护到数据应用各个环节,全过程的规范化代码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代码数据质量全面提升。

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应用是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组织机构代码应用的前提、基础是质量。通过不断提高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质量,拓展组织代码应用领域,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代码机构信息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订阅信息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