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行业挑战 实施多元化培养
——浙江理工大学纺织染整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2010-08-15杨雷戚栋明吴明华王伟祖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10018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20期
关键词:染整理工大学纺织

杨雷 戚栋明 吴明华 王伟祖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10018

应对行业挑战 实施多元化培养
——浙江理工大学纺织染整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杨雷 戚栋明 吴明华 王伟祖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10018

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纺织染整相关专业针对今后纺织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调整办学思路,拓宽培养模式,实现对学生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

1.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应,中国染整(印染)行业发展较快,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在东部地区,集群发展和规模巨大的染整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染整过程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09年底谢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发达国家更欲将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作为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利刃。为此,实现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印染后整理是体现纺织产品价值和提高纺织品附加值的重要因素[1]。以其作为突破口,实现染整加工软技术(印染加工工艺、路线和染化料助剂)的创新成为纺织行业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以及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面对这样一种人才需求模式,浙江理工大学及其下设的材料与纺织学院通过实施“多模块化”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和完善“精英”培养体系等方面的工作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努力拓宽培养模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分流培养,介绍如下。

2.拓宽培养模式,实现分流培养

2.1 分析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实施“多模块化”培养

纺织化学品可赋予纺织品新颖化、高档化、功能化和生态化的新内涵,因此以纺织化学新产品研发为基础的染整新技术的开发被视为纺织行业完成上述转变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工业废水。对此类废水的治理,除了从源头上减少其排放量外,开发经济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也同样重要。但上述两点针对性很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熟知纺织和印染工艺的基础上,接受化学以及化工知识的系统培训,就这一方面而言,相比综合类大学,纺织类高等院校更具优势[2]。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纺织院校。早在多年前,其下设的材料与纺织学院领导以及长期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教师即已认识到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迫切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高端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需求的紧迫性,继而制定了“两步走”的应对策略。首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自2005年起,学院陆续从国外以及国内的中科院、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名校引进了多名化工、材料以及环保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将学院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工艺性研究为主,逐渐扩展到纺织染料和纺织染整助剂的设计合成,甚至可成纤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在此期间为了促进新进人员与学院传统强势学科的快速融合,组织他们参加了纺织专业主干课程的培训,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其后,学院的轻化工程系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在原有“染整工程模块”的基础上,加设“染整化学品模块”和“染整污染治理模块”。在新设模块的培养计划中,针对纺织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纺织化学品和染整污染物的特点,分别重点加强了化学品分析合成以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新开设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有机分析、环境化学以及水污染控制等理论课程,并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染整行业的特点,安排授课内容。目前新的模块已各自招收两届学生。从交流中,可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这种多模块化培养模式的认可。

2.2 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平台,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最有效途径[3]。材料与纺纺学院在原有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与国际和国内纺织以及化学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建立了“浙江理工大学-美国宝洁公司纺织品保护研究中心”、“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生态纺织化学品研发中心”以及“浙江理工大学- 浪莎集团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设备、课题资源方面的优势,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实施以开放式联合办学为突破口的体制创新,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的范例。

2.3 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最终应落实到学生的就业之上[4]。“大学生不应该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应该是新的就业岗位的开拓者,不应该是挤占就业机会的人,而应该是带来就业机会的人。[5]”为此,学院以及系领导积极为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搭建桥梁,敦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挑战杯”以及“新苗人才计划”等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通过项目的研究,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统计资料表明,主持或参加过人才以及创业项目的学生在就业和考研环节,以及日后的研究工作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2.4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完善“精英”培养体系

纺织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不仅需要 “实践应用型人才”,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这两种人才的培养,研究型大学未必擅长,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地方重点高校)则独具优势[6],但要求突破固有的单一化和固定化的培养模式,在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机会。不论对于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还是对于以择业为主的学生都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实行分流培养。浙江理工大学自2005年起,开始从入学新生中择优选拔一批优秀学生组成了理工类和经管类强化班。此后,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精英”培养体系,于2007年,组建启新学院,并设立“材料化学生物实验班”。实行一、二年级基础课综合培养,三、四年级根据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和学习成绩,学生自主选择主攻方向。在学生二年级结束时实施分级、分方向教学的方案,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执行不同的培养计划。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导师制”),建立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机制和滚动竞争机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目前,部分实验班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已深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3.结语

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在纺织院校的人才培养上被进一步放大。为此,浙江理工大学纺织染整相关专业在拓宽培养模式以及开展多元化的培养计划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染整化学品模块”和“染整污染治理模块”以及作为“精英”教育试点的启新学院还没有学生毕业,还不能根据毕业生的质量来评价这种培养方式的成功与否。因此,日后在继续贯彻上述教改方针的同时,还应谨慎认识、对待和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在新形势下,努力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共赢局面,更好得实现教育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职能。

[1]阎克路主编.染整工艺学教程(第一分册)[M].第一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280-290

[2]尚钢.打特色牌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8日

[3]郑祥江.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J].高教研究.2009;3:10-12

[4]邹洪波.论经济转型中土建类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 [J].中国建设教育.2006;1: 44-47

[5]陈小玲.面向知识经济推进素质教育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 161-162

[6]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 (1):51-60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40

“研究工作受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资助(qn0804)

杨雷(1975—),男,工学博士,副教授,从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方向研究与教学。

纺织染整专业;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导师制”

猜你喜欢

染整理工大学纺织
昆明理工大学
澳洋纺织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