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市水资源供需平衡途径探讨

2010-08-15刘宏伟姚鹏举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0年10期
关键词:水资源量吉林市水源

刘宏伟,刘 旭,姚鹏举

(吉林省吉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吉林市 132013)

1 前言

水资源问题包含着众多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分配原则,不仅是贯穿在水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农业占的地位,我国提出了“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这一主题。但是,当时工业、农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远不如当前这样的紧张,各领域用水矛盾也不像现在这样突出。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明显增加,使水资源的分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用水需求量超过了水资源天然循环的可供量,特别在缺水年份,就表现为“水资源危机”。吉林省吉林市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尤为突出。

2 吉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吉林市的整体情况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

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全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36.6℃。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全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2.2 吉林市的水资源情况

被称为“世外桃源”的松花江畔吉林市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6.61亿立方米,吉林地表水平均水资源量71.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87.3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0.67亿立方米。据1999年统计,当年全市平均降水量597.2毫米,地表水资源量47.30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66.67亿立方米。吉林市人均水资源量1843立方米,考虑入境水量,人均水资源量387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北方市的5.4倍。吉林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2.0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19亿立方米。

2.3 吉林市的“水资源危机”

2.3.1 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当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近些年来,吉林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70.58亿m3,入境水量为91.47亿m3,出境水量154.97亿m3。总体特点为:一是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表水径流量在时间分配上主要集中在汛期 (6~9月),分别占年总量的71.7%和70%。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和地表水年径流量年际之间变化很大,丰枯水年相差近1倍。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随着地势的降低而减少。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7.70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5万立方米,实际观测计算结果,东南部为35万立方米以上,而西北部为13万立方米以下,东南部是西北部的2.7倍。二是当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据 《吉林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26.1毫米,水资源总量70.58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30立方米,少于2200立方米的全国人均占有量,略高于1500立方米的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从全市水资源分布来看,只有第二松花江干流两岸水资源相对丰富,其他流域不同程度的存在缺水现象,总体上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及结构型缺水。

2.3.2 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吉林市经济发展,工矿企业不断增加,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大。近几年由于全市防污治理力度逐年加大,水污染程度虽然有较大好转,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由于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污染,全市有1/2左右的评价河段没有达到水域功能要求的水质标准。五县(市)城区以下,除温德河受轻度污染外,蛟河、细鳞河、挡石河城区以下及桦甸城区老河道均为Ⅳ、Ⅴ类水质。第二松花江干流清源桥至哨口江段为Ⅳ类水质,白旗江段为Ⅲ类水质。全市现有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14处,全年平均水质状况合格的为9处,汛期水质状况合格的为8处,非汛期水质状况合格的为12处。水污染已对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现实的制约和潜在的威胁。

2.3.3 节水意识淡薄,整体用水效率低

现状年吉林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60立方米,是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2立方米的近2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71.8%,远低于国内90%的先进水平。全市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局部地区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浪费水的现象比较普遍,灌溉效率低,亩均综合用水量679m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4%;全市单方水水稻产量为0.93公斤,也低于全国平均1公斤的水平;原有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渠道渗漏严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7,低于国内0.55及国外0.70~0.80的先进水平。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市政管网漏失率高达25%,与国家要求的标准差距较大,相比之下节水潜力依然较大。

2.3.4 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滞后,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全市城市现有供水工程供水量基本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但由于天然河道取水受到降水、上游取用水等因素的影响,舒兰、蛟河等地经常出现供水紧张和城市与农村争水的现象;口前目前通过二松一期引水工程缓解城市供水问题,由于供水能力有限,也是采取了定时供水的方式;桦甸市因为辉发河水污染严重不能饮用不得不对关门砬子水库进行扩建,虽然解决了目前的供水紧张状况,但从发展前景看仍然缺水;磐石市城区主要水源是地下水,现在由于长期大量取用地下水而出现了超采,必须另辟水源解决城市供水;舒兰市城区属于工程型缺水,需要通过引水工程解决城市供水;吉林市城区虽然供水能力较大,但由于大都是企业自备水源,无法作为新建企业的用水水源,必须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水源工程,增加供水能力。考虑2010年城市需水情况,平衡计算结果显示,需要增加5.22亿m3的供水量,才能满足全市城市用水需求,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2.3.5 水土流失加剧,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功能弱化

吉林市是省内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近6000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0%左右。年均土壤侵蚀量1365万吨,土壤侵蚀模数503t/(km2.a)。由于过去水土资源开发不合理,滥砍盗伐、毁林开荒、私挖滥采等活动造成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蓄水保土的功能弱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加,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需要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3 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途径

水资源紧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供需动态平衡问题,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在满足水资源系统 (包括水质水量)在自然循环运动规律的条件下,研究解决水资源的供需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供需动态平衡。根据吉林市现有的水资源状况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资源供需达不到平衡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问题,首先是“以需定供”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新的管理体制要用“以供定需”为指导思想,而管理的根本是制度建设,水的管理亟待体制创新。从水利工程所承担的任务来看,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不仅保证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效益,还兼顾防洪、排涝、抗旱、补充地下水、自然净化、生态用水等多种公共社会效益。因此,在水资源管理上就应多角度地建立一种公共管理和市场调节相一致的经济管理体系。按照我国已经颁布的 《水法》,实行科学管理,改变以往的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经济领域的需水要求通过统一的管理制度来协调保证。

3.2 作好水资源的有效水量评价工作

对于吉林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水量评价已经过多次研究计算,但由于统计资料的精度、系统结构参数的过分笼统和计算方法的简化等因素,使现有的数据仅具有宏观可靠性和参考价值。若想排除各种不同类型复杂因素的干扰,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用水部门用水需求的不确定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合理预测社会各用水部门未来的水需求量作为水资源长期规划的可靠依据。

3.3 建立节水型经济环境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整个社会已成为耗水性社会。我们在重点改善农业用水结构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采取多种措施,如重新评价定量定额供给制度,通过调整水价,利用商品价值规律、经济法则对其用水给予限制。特别对新建有污水排放的工业企业,要根据当地整体环境的纳污能力建立最低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行制度,以此控制新增污染源。对已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处理办法。

3.4 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是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还可以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同时,涵养水源为地下水的循环畅通提供保障。根据吉林市的实际情况,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保障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3.5 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

目前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吉林市单方水的产出明显低于发达地区,节水尚有较大潜力。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应通过节水宣传教育,征收水资源费,调整水价,实行计划供水、取水许可等制度,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

吉林市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必需确保生态环境用水,防止灌溉农业的盲目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6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吉林市水资源的开发必须根据人口一经济-水资源一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上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国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缺水地区,应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发展,并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减缓水资源短缺状况,防止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规划中应结合投入产出、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分析,对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3.7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供水工程的建设

新水源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吉林市应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新水源的开发,根据供水成本合理地制定各行业的水价。通过水价的调整,激励用户集资建设节水工程、污水处理回用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减少引用水量。多水源的相互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浪费,同时提高水源工程的效益。

4 结论

本文从管理、水量评价和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达到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于吉林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来说,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出发,多角度的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62-269.

[2]X Cai,M W Rosegrant.Global water demand and supply projections:Part1,Amodeling approach [J].Water International,2002,27(2):159-169.

[3]贺丽媛,夏军,张利平.水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1):25-46.

[4]谢新民等,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水资源量吉林市水源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保护水源
基于SWAT模型分析嘉陵江流域蓝、绿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南水源头清如许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浙江省近期各分区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双柏县降雨径流特性分析
寻找水源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