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奶牛养殖区奶牛乳房炎的调查及病因分析

2010-08-15李宏胜王正兵严作庭苗小楼陈炅然祁光红肖俊武张继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兽医局天水市秦城区动物检疫站

中国乳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链球菌病原菌乳房

■ 王 玲 李宏胜 王正兵 严作庭 苗小楼 陈炅然 祁光红 肖俊武 张继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兽医局 天水市秦城区动物检疫站

奶牛乳房炎是由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奶牛乳腺所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其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因,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严重的一种疾病,特别是隐性乳房炎,除导致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外,还可能传染给其它奶牛,甚至导致慢性感染奶牛的淘汰和死亡[1~3]。由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因复杂,隐蔽性强,因此对隐性乳房炎进行监测是奶牛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国对不同地区奶牛场的患牛奶样进行细菌分离与药敏试验,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病原菌与环境和牛场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奶牛群的感染情况各不相同,分离菌的种类往往呈现地区差异[4~8]。本研究对部分省市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临床患病奶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学检查,旨在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2009年7 月~2010年7月,对甘肃、宁夏、武汉各地的奶牛科技园区、养殖小区、繁殖示范园区、奶产业核心区及部分农户的近3000头奶牛进行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采集患牛奶样,并查阅病牛记录,统计发病情况,观察饲养管理、挤奶卫生、养殖环境状况,了解饲养管理水平,询问疾病防治措施及治疗手段。

1.2 试验对象

采集临床患病奶牛及部分泌乳期隐性乳房炎的奶样,样品采集参照本实验室制定的方法及步骤。临床型乳房炎病牛选择出现乳房发红、发热、肿胀、有痛感症状,且乳汁性状发生改变、部分奶样带血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病牛选择LMT(兰州乳房炎诊断试验)诊断液检测阳性的奶牛。采样前病牛均未进行过抗菌素药物治疗。

1.3 采样方法

用温水及消毒液(0.2%新洁尔灭等)洗净乳房和乳头,酒精棉球擦拭乳头及手,弃去头3把奶,以排除一些污染的杂菌。采集奶样至无菌血琼脂斜面采样管中,每头奶牛从同一个发病乳区取样。标明牛号、日期、牛场,样品至冰盒中储存,尽快送检。

1.4 细菌分离、培养

挑取少许奶样接种营养肉汤,进行增菌培养,置37℃培养24h。生长良好者再涂划绵羊血琼脂平板,置37℃培养24h,记录细菌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挑取单个菌落,接种营养肉汤做纯培养,置37℃温箱内培养24h。一般细菌经过24h培养后,均可生长良好,但诺卡氏菌、棒状杆菌等,需要培养36h以上。当乳腺出现明显变化,乳汁异常,按此常规培养,始终不见长菌,又没有抗菌药治疗等干扰细菌因素存在时,则应考虑在CO2厌氧条件下培养,或用其它培养基进行支原体、真菌的检验。

将纯培养得到的不同形态及生长特性的细菌菌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涂片纯净无杂菌者,血斜面保存。

1.5 生化特性鉴定[9~10]

1.5.1 葡萄球菌

将在肉汤中生长浑浊一致、镜检结果为葡萄球菌属的菌株,参考《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指南(试行)》规定中的4项生化培养鉴定指标:有氧甘露醇,无氧甘露醇,过氧化氢酶及兔血浆凝固酶试验做进一步鉴定,判定结果。

1.5.2 链球菌

菌株接触酶结果阴性,在血琼脂平板中菌落较小、溶血,且镜检成不同程度链状,拟定为链球菌属。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选择如下生化试验:七叶苷,马尿酸盐,0.1%牛乳美兰,甘露醇,山梨醇,水杨苷,甘油,血清菊糖,6.5%高盐肉汤,pH值为9.6的肉汤,胆汁,CAMP试验,区分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

1.5.3 G—杆菌

肉汤浑浊,菌落和菌体形态、颜色基本符合各属细菌特征,且涂片纯净、不见杂菌时,按G—菌的各项特征进行生化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绝大部分样本都只分离到一种优势细菌,但少数乳房炎样本能分离到2种细菌,为混合感染;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和乳房链球菌的检出率较高,其中以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约占病原菌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乳链球菌等环境性病原菌,它们的检出率也比较高,个别地区出现差异可能与奶牛场的卫生条件和季节、气候因素有关。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地区包括甘肃兰州、白银、临泽及甘州区、天水,湖北武汉黄陂区,宁夏吴忠、中卫、中宁、银川等地奶牛养殖示范区。试验结果表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仍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该结果与Radostitsn OM[11~12]等描述的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一致,表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其种类变化不明显。但是在总体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及奶牛群还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如兰州地区的3个奶牛场,其中2个奶牛场以无乳链球菌感染为主,另1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停乳杆菌为主,且细菌混合感染有上升趋势。近几年,该地区表皮链球菌、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的检出率较以往有所增加,无乳链球菌较以往有所下降。这说明奶牛饲养的环境条件较差,使乳中细菌数量上升,影响牛奶的品质,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生都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乳房炎患牛乳样中分离菌的种类分布呈现地方差异,很可能与各奶牛场优势菌群的流行病学差异性有关,当然与各奶牛场的卫生管理及治疗措施存在差异也有关。

3 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3.1 病原菌感染分析

随着乳房炎综合防治及各种治疗药物的广泛使用,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区系分布也在不断变化。据以往报道[13~17],我国新疆、上海、南宁、安徽、成都、石家庄等地区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次之;甘肃、内蒙古、天津等地以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湖北武汉东西湖地区以停乳链球菌的分离率最高,而湖北宜昌夷陵地区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为主;上海十一牧场报道了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急性乳房炎,在短期内蔓延至全牛群;大肠杆菌性乳房炎多见于高产奶牛及产后泌乳高峰期,临床症状明显。

3.2 年龄和胎次

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8岁时发病率达到高峰, 随后呈下降趋势,以第三季度与第三四胎发病率最高。一般来说[18],乳房炎致病菌特别是无乳链球菌会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7岁龄奶牛几乎都有一个以上乳区患乳房炎。由于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挤奶次数多、时间长,乳头括约肌松弛,闭合不严,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此时为产奶高峰,乳房负担重,导致发病率增高。而7~8岁后随着产奶量的逐渐降低,乳房负担随之减轻,因此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3.3 产奶量和泌乳时间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随产奶量的增加、泌乳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并且乳房下垂者多发。第三、四泌乳月与第九泌乳月的奶牛易感性较强。泌乳时间长会导致奶牛的免疫力下降,乳房受损机会增加,同时易感染病原菌,因此使发病率升高。

3.4 季节和环境因素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和月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差异极显著。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奶牛体质下降,加之牛舍环境卫生、通风差,牛床潮湿,饲养密度高、运动场所小,病原菌极易大量繁殖并传播,故乳房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而冬季气候寒冷,细菌不易繁殖,乳房炎发病率相对较低。同一季节,华中地区较西北地区乳房炎的发病率高。因此,保持牛舍内外清洁、牛体的卫生,避免挤奶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是预防乳房炎的重要措施。

3.5 挤奶技术

挤奶技术不当会使乳头粘膜及上皮受到损伤,机器挤奶时间过长,负压过高或抽动过速,也能损伤乳头皮肤和粘膜。挤奶前未洗净手,乳房内蓄积未挤净乳汁等都能给细菌侵入乳房创造条件。调查表明,机器挤奶的发病率较手工挤奶发病率高,这是因为机器的清洗消毒不彻底或机器性能不稳定引起,如频率或压力忽高忽低,更容易损伤乳房。因此机器挤奶前应严格做好挤奶机的管道、乳杯及其内鞘的清洗消毒,先挤健康奶牛,后挤患病牛;手工挤奶应尽量缩短挤奶时间。掌握挤奶技术、熟练挤奶和按规范程序操作十分重要。

3.6 其它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与乳区、饲养管理方式、遗传因素等也有相关性;其它包括乳头及乳房外伤,临床型乳房炎未能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未能及时淘汰久治不愈的慢性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因此,及早发现并治疗奶牛乳房炎,减少传染源,定期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也是很重要的。

4 预防和治疗建议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采取科学治疗的同时,必须坚持积极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环境的清洁是预防乳房炎的关键。保持牛舍清洁干燥,做到定期清扫和消毒,牛床垫草定期更换、消毒,保持干燥,运动场保持平整、干燥、排水通畅[19]。夏季、多雨季节要及时消除积水,增加消毒次数,消灭蚊蝇;高温季节要注意防暑降温,保证牛舍通风。要保持牛体清洁,特别注意保持后肢、尾部和乳房的卫生。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注意规范化饲养,以奶定料,维持机体最佳生理功能,保持内外环境稳定,南方地区应控制泌乳期奶牛青饲料和多汁饲料的饲喂量。

4.2 注意挤奶卫生,规范挤奶操作

定期消毒和维修挤奶设备,减少各种外伤因素和应激反应。遵守挤奶卫生程序,挤奶前认真按摩乳房,擦洗乳房用的温水要勤换,保持清洁;挤奶后用毛巾擦干,消毒乳头,每次都要把奶挤净,以减少乳房负担。每次挤奶前后进行药浴,药浴乳头是控制乳房炎较有效的措施,在环境卫生较差的牛场实行这一程序更为必要。常用药物有洗必泰、新洁尔灭等,以0.3%~0.5%的洗必泰效果最佳。北方地区冬季挤奶后,可用乳头用消毒油膏(如当归护乳膏)涂擦乳头,不仅能消毒,还可防止乳头冻伤。

4.3 监测泌乳期牛群,加强科学饲养,减少应激

应用乳房炎快速诊断液(LMT)定期检测泌乳牛群,对患隐性乳房炎的强阳性乳区及时给予治疗,避免继发临床型乳房炎;不定期地采集乳房炎病乳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并依据主要致病菌的药物敏感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和消毒剂对症治疗,可显著提高乳房炎防治效果;及时淘汰久治不愈的临床性乳房炎病牛,以减少传播途径。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添加,如每天每头奶牛日粮中补硒2mg或维生素E 0.74mg,以提高奶牛的抗病能力和生产能力,有效控制和降低乳房炎的发生。

4.4 接种疫苗,注意干奶期乳房炎的防治

接种奶牛乳房炎多联苗能有效预防乳房炎,并且无药物残留。疫苗免疫对预防乳房炎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现阶段研发的疫苗多为单苗,对多种病原菌引起的乳房炎的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加强高效、多价乳房炎疫苗的研究。干奶牛治疗是目前乳房炎控制方案中消除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干奶期是治疗乳房炎的最佳时期,此时奶牛无泌乳负担,可以往乳房内注射各种药物,且不受注射抗生素限制。停奶时在乳室中注入广谱抗菌药物,能有效预防干奶期乳房炎和产后乳房炎的发生,消除炎症隐患,避免泌乳期复发乳房炎。对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应先治愈后再停奶。

4.5 中西结合,灵活用药

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较为复杂,一类为环境致病菌,另一类为传染性病原菌。从本次调查及其它单位的研究报告来看,我国大型奶牛场主要病原菌主要以传染性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除外)和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传播主要通过挤奶过程,如经擦洗乳房用的毛巾、水、挤奶员的手及机器挤奶杯等接触传播。目前,市场上治疗乳房炎的药物复杂多样,抗生素依然是奶牛场治疗乳房炎的首选药物。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挑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泛,副作用小,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的药物,并应注意交换和更替药物的使用,同时可用中药配合治疗,治疗时需灵活掌握。患牛一般经两三次治疗,抗生素残留时间可达6~7天,因此,用同一种抗生素时,连续用药不要超过7天,防止产生耐药性。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药源广泛,抗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的创新抗菌药物,以开辟新的治疗途径,从而有效控制并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本次调查仅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做了探讨,由于乳房炎常见病原区系分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奶牛乳房炎细菌学检查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了全面掌握我国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及病原特点,需进一步对细菌血清型、耐药性、致病性及免疫原性作深入研究,以便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研制奶牛乳房炎多联苗等生物制剂奠定基础。总之,奶牛乳房炎病因复杂,临床变化多样,临床治疗药品繁多,在实际生产中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造成的损失。同时,在奶牛乳房炎研究上要树立复杂多变的观念,注重兽医临床研究与实践,这将是今后提高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的可行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乳房炎的诱因和发病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操作简便、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与疗效显著、特异性强、无药物残留的基因工程药物是控制乳房炎的发展方向。■

[1]肖定汉.奶牛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袁永隆,张礼华,刘纯传等.我国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区系调查.中国农业科学,1992,25(4):70~76

[3]李宏胜,郁杰,李新圃等.奶牛乳房炎类型与病原菌感染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动物医学进展,2004,25(6):80~84

[4]吴国娟.北京地区奶牛乳房炎阳性率及发生规律的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16(3):43~46

[5]陈礼明,熊焰.成都等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种类及分布.中国兽医杂志,2004,40(3):18~19

[6]刘朝,王京仁,张成栋等.湖北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中国奶牛,2007,40(7):35~38

[7]易明梅,黄奕倩,朱建国等.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中国兽医学报,2009,29(3):360~363

[8]孔雪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畜牧兽医杂志,2006,25(5):17~19

[9]袁永隆,张永欣,侯奕昭等.奶牛乳房炎乳汁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程序.中国兽医科技,1991,21(2):7~10

[10]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Radostitsn O M,Gay C C,Blood D C,et al. Veterinary Medicine(9th edition). USA:W B Saunders Company Ltd,2000

[12]Kalmus P,Viltrop A,Aasmae B,et al.Occurrence of clinical mastitis in primiparous Estonian dairy cows in different housing conditions. Acta Vet Scand,2006,48(1):21

[13]周林.新疆石河子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与分析.畜禽业,2009(6):65~67

[14]邓海平,俞诗源,王玲等.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中国草食动物,2008,28(6):51~52

[15]张珠明,汪仁莉,何生虎.吴忠市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现代农业科技,2009(17):307~308

[16]郭小雅,束婧婷,杨章平等.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调查分析.中国兽医杂志,2005,41(3):23~25

[17]张文中,吴国娟,刘凤华等.北京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10(4):42~47

[18]毛翔光,毛华明,朱新培.规模化奶牛场乳腺炎发病规律的调查分析.中国牛业科学,2009,35(5):66~69

[19]潘虎,刘纯传,张礼华等.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中国兽医科技,1996,26(2):16~17

猜你喜欢

链球菌病原菌乳房
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及干预措施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