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抽动障碍60例临床分析

2010-08-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8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儿科障碍

简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四川 简阳 64140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均来自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均符合ICD-10诊断标准[2]。本组中男41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2.1∶1,年龄2.2岁—13岁,平均5.3岁;3—14岁,占72%,病程14天—2年,平均5个月。父母有抽动史者8例,兄弟同患病2例,兄妹同患病1例,姐妹同患病1例,未发现有双胞胎病例,学习成绩优秀20例(33.3%),一般12例(20%),差10例(16.7%),均无智力障碍者,既往有新生儿窒息伴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脑外伤2例,脑炎3例。双亲家庭40例(66.7%),单亲家庭20例(33.3%)(其中父母离异16例),家庭暴力频繁者10例(16.7%),由非父母哺育者20例(33.3%)。

1.2 临床表现

简单运动性抽动10例(16.7%),以眨眼、耸肩、点头及张嘴为主,复杂运动性抽动25例(41.7%),以眨眼伴耸肩、眨眼伴张嘴,耸肩伴做鬼脸及上肢抽动伴耸肩为主,简单发声性抽动14例(27.3%),以清咽、咳嗽及呕吐为主,复杂发生性抽动2例,发生于多种运动联合性抽动9例。(本组病例以复杂性抽动及简单发声性抽动为主)

1.3 检查

所有病人均作常规脑地形图,正常23例(38.3%),轻度异常26例(43.3%),中度异常11例(18.3%),无重度异常,无癫痫波改变;10例慢性咳嗽、清咽病人作胸部摄片无异常,头颅CT∶16例伴有头痛呕吐病人及既往史有问题者作头颅CT提示脑萎缩3例,鼻窦炎6例,正常7例,抗“0”检查25例,升高9例,智商测定12例,正常10例,轻度落后2例(IQ-70)。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抽动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抽动症状明显减轻或次数减少;无效:抽动症状未减轻或加重者。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

短暂性抽动障碍开始给予肌苷和同笑合剂(赖氨酸+维生素B12+肌醇),治疗2周,症状好转后继续服用至症状消失后维持治疗2~3个月后停药。如果2周后症状不改善者,加用氟哌啶醇+苯海索+r一氨酪酸治疗。对慢性、多发性抽动障碍患儿也采用以上联合用药。伴ADHD的病例同时给予哌甲酯口服。伴情绪障碍或强迫障碍的加盐酸硝西泮口服。

2.2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包括心理转移法、认知支持疗法、习惯训练及行为矫正疗法及家庭期望合理化,对于治疗任何一种抽动障碍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和支持性的心理指导对抽动障碍的患儿及家属都非常有利,避免可能的诱因,告诫家长不要斥责患儿,同时也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表现,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同时与老师进行沟通,给患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

3 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和接受药物治疗,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疗效明显。2周后复诊,大部分患儿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期问,4例患儿有头晕、乏力、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未予特殊处理,继续治疗。约1周症状逐渐减轻、消失,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随访1年无复发者40例,复发<3次10例,>3次10例。

4 讨论

小儿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快速、不自主、节律性的抽动的临床症状综合群,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高达1%-2%[1],其原因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例早期不易发现,特别是慢性咳嗽者,临床常误诊为间质性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近年来此病例渐增多,了解与环境及家庭有很大关系,新生儿窒息、头颅外伤及反复感冒为常见诱因。小儿抽动障碍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表现为主。在临床上,儿童抽动障碍很容易被误诊。据调查,治疗延误或诊疗混乱者占75%,诊断延误时间平均为3年[2]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少数医生可能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而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诊为结膜炎;皱鼻诊为慢性鼻炎等。②患儿对症状有一定抑制能力,疾患轻者有意掩盖其症状时,家长及医生一般不易察觉。③许多家长往往轻视此病。认为孩子不停眨眼、耸肩算不良习惯,用不着找医生。

在治疗时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合并症的主要手段。药物治疗方面,对短期内疗效不显著者不要轻易换药,一般需2个月的服药随访观察,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1]郑毅.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育障碍—抽动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1):694-696.

[2]沈晓明,金星明,主编.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8-277.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儿科障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圆梦儿科大联合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