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统计分析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2010-08-15李南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8期
关键词:中药材中药因子

张 娜 刘 敬 李南南 张 凤 孙 琴

1.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37;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3.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该方法能够在不损失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和构造模型,剔除指标间相互制约的成分,使复杂数据简单化[1-4]。在中药研究中,过去传统的鉴定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5]。因此,为了更准确全面地反应出它的特征,就应考虑到与其有关的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多元统计分析包括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进行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生态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研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综合作用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的问题[4]。

多元回归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药生长的影响及研究作物稳定性,对不同生境与银杏叶黄酮积累的关系的分析[6]以及对盾叶薯蓣皂素含量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分析[7]就应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应用于南苍术挥发油[8]分析、山药的道地性分析[9]、不同种类石斛的相关性研究[10]等,为建立一种客观的中药质量评价手段提供参考。

应用因子分析对105味植物类中药所含有的15种稀土元素[11]进行研究,为正确收购及选拔优质药材提供资料,道地性鉴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枸杞[12]、关黄柏[13]、延胡索[14]、黄芪[15]等中药的研究,微量元素或特征性成分含量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研究[16],正品和非正品黄芩[17]、不同产地枸杞[18]、黄精属17种药用植物[19]等的对比研究,均表明聚类分析可用于辅助鉴别中药的正品和伪品,探讨中药各类群间的系统亲缘关系,评价中药材的来源等。

综上所述,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研究中。但中药资源种类多、基源复杂、分布广、成分变化,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中药研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使用单一的某种数理统计方法难以对中药材做出合理的评价,必须根据需要,合理配合上述几种统计方法一起使用,对赤芍[20]、武汉市水生态系统[21]分析均是几种方法综合应用的结果。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鉴定中药的真伪和质量优劣、影响中药材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生态主导因子、限制因子以及这些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将多变量统计分析结合中药的特殊性和中药的特色[22],运用现代的spss等分析软件研究影响中药材的生态环境因素、对中药材复杂成分进行分析,将成为中药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

[1]左瑞琼.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及在经济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07,5(78):23.

[2]RichardA.Johnson,DeanW.Wichem.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47.

[3]林和平,杨晨.模糊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06,36(6):16.

[4]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5]陈月娥,姚小华.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发展概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346.

[6]孙视,刘晚苟.生态条件对银杏叶黄酮积累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8,7(3):1.

[7]怀志萍,丁志遵,贺善安,等.盾叶薯蓣皂苷元含量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药学学报,1989,24(9):702.

[8]郭兰萍,刘俊英,吉力,等.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814.

[9]徐永群,孙素琴,袁子民,等.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鉴别道地山药[J].分析化学,2002,30(10):1231.

[10]吕献康,程存归,杨国平,等.11种石斛植物的FTIR直接测定和主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0):768.

[11]祁俊生,徐辉碧.稀土元素与中药药性关系研究[J].计算与应用化学,2000,17(1):181.

[12]常璇,胡奇林.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中宁县和平罗县枸杞中6种元素综合指标的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248.

[13]张水寒,郭伟伟,蔡光先.I-IPLC指纹图谱结合系统聚类法对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分析研究[J].科技导报,2006,24(9):53.

[14]成则丰,李丹婷,李花琼,等.FIIR聚类分析结合差热分析法应用于中药延胡索表征的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42(8):601.

[15]沈文英,陈铭华.不同产地黄芪的聚类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9,6(10):49.

[16]祁俊生,徐辉碧.植物类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分析化学,1998,26(11):1309.

[17]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黄芩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579.

[18]周群,孙素琴,梁曦云,等.枸杞产地的红外指纹图谱与聚类分析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3):509.

[19]林琳,林寿全.黄精属药用植物聚类分析[J].中药材,1994,17(6):12.

[20]徐永群,黄吴,周群,等.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在赤芍产域分类鉴别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3,31(1):5.

[21]吕晋,林济东.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在水生态系统区划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51(4):461.

[22]郭兰萍,黄璐琦.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15.

猜你喜欢

中药材中药因子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