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法的交通参与方式认定研究

2010-08-15杨润凯

关键词:特征性工程学乘员

杨润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北京 100038)

0 引言

涉及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运用法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是一个常规的方法,法医学在死亡原因的分析、死亡时间的确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交通事故形态日益复杂,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意识增强,使得交通事故当事人交通参与方式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传统法医学的应用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法应运而生。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法摒弃单纯以伤论伤的观念,从交通事故当事人的特征性损伤入手,分析其损伤的机理,研究损伤形成的过程,通过交通事故发生时当事人、车辆(及部件)、道路、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推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位置及变化过程,从而确定交通事故发生前当事人交通参与方式,为交通事故处理人员再现交通事故提供了新的视角。

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法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以交通事故不同交通参与者的特征性损伤研究为基础,“结合交通事故中车、路情况,立体、动态分析人体损伤成因,进而确定伤者的真实身份(指交通参与方式)”;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法注重交通事故特征性损伤的研究,注重动态分析和立体分析,注重交通事故发生时人车运动轨迹、相互作用关系与规律分析研究。根据交通事故工程学的观点,不同的交通事故形成的人体损伤是不同的,但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损伤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性的损伤叫做特征性损伤。根据这些特征性损伤可以推断损伤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从而分析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状态。但是,交通事故形态复杂多样,仅凭人体损伤特征并不能准确认定当事人的交通身份或状态,还需重视碰撞状态的检验和分析、当事人碰撞后运动过程的分析、当事人衣物或身体附着物的检验、当事人事故发生后位置关系的判断、损伤部位与致伤物的分析判断等。总之,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法是静态特征分析和动态过程判断相结合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有效认定当事人交通参与方式的方法。

1 交通事故工程学静态特征分析

交通事故工程学静态特征分析,基于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发生事故时所处的位置、状态、运动过程、致伤物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征性损伤与损伤规律进行分析判断。特征性损伤在不同交通参与方式中有很大的差异,是确定特定交通事故参与方式的依据。

对交通事故当事人静态的特征分析是认定其交通参与方式的基础。交通事故当事人损伤特征与规律特征的研究,在实践中区分以下 4种状态或交通方式对于交通事故认定有意义。

1.1 汽车驾驶人和乘员

多数交通事故驾驶人认定不存在问题,特殊情况下,交通事故驾驶人认定会成为疑难问题。常见的情况有:发生交通事故碰撞后,车内人员全部死亡在车外;由于车辆翻滚,车内人全部死亡在车内;事故后,幸存人员指认死者是驾驶人;车内人员均不承认是驾驶人,等等。

汽车驾驶人的特征性损伤是由其特定位置决定的。汽车的操作和中枢部位是驾驶室,驾驶室周围的部件使驾驶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驾驶人两手,双脚和躯体相对限制在此空间活动;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室内各种部件均可与驾驶人员的身体发生碰撞,成为造成驾驶人损伤的致伤物,从而成为驾驶人损伤的特征组合。

(1)方向盘挤压伤:车辆碰撞后,汽车车头变形,方向盘后移,加上人体惯性前移,使驾驶室空间相对变小,方向盘将驾驶人挤压在席位之间,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依次表现为:胸部皮肤由于方向盘边缘挤压形成的弧形表皮剥脱或皮下出血(方向盘压痕),如果挤压时有移动则出现片状擦伤,位置与方向盘高度相吻合;严重时可造成胸骨和肋骨骨折,胸部变形,肺和心脏大血管损伤;极端情况下可由于胸部挤压而使受害人呈现头面部青紫,颈静脉怒张,眼结膜出血等窒息征象。

由于方向盘位置的特殊性,方向盘挤压伤成为认定驾驶人最有意义的损伤特征。

(2)手臂支撑伤:交通事故发生时,车辆紧急制动,驾驶人为保持平衡紧抓方向盘并用力支撑身体,瞬间的力量可导致腕部和前臂损伤,可致尺桡骨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

(3)下肢仪表盘架碰撞伤:碰撞时身体急剧制动,下肢前移常致膝部碰撞在仪表架下方,可造成膝部的擦伤或挫伤,膝关节韧带损伤,严重时由于力的传导,可致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甚至导致股骨或骨盆骨折。

(4)左侧车门挤压伤:驾驶人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与左侧车门碰撞,由于旋转挤压形成身体左侧的损伤,主要是左侧面部肩部、上肢不同程度的损伤;左车门玻璃破碎时,可造成皮肤裂伤。

对于驾驶人的特征性损伤要注意从整体性和组合特征的角度分析判断,不能孤立地以伤论伤。

对于乘员损伤由于位置不同,难以形成驾驶人的特征性损伤,有其自身的特征规律:前挡风玻璃可使副驾驶位置乘员颜面皮肤裂伤,由于没有方向盘支撑,副驾驶位置乘员比驾驶人要严重,甚至可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脑挫伤。前后排乘员损伤的规律也不同,前排乘员有挡风玻璃所致的损伤,头面部损伤严重、胸部损伤少;前排乘员的活动空间比后排乘员大,损伤相对严重,后排乘员多以腿伤和其他损伤为主,头部碰撞伤较少。

1.2 摩托车驾驶人和乘员

摩托车交通事故极易造成人车分离,凭现场位置关系,通过现场勘查的方法难以确认。

摩托车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人和乘员的位置、姿势和应激状态不同,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运动过程及致伤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损伤特征,对于推断摩托车驾乘人员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价值。以下为摩托车驾驶人特征性损伤分析。

(1)油箱损伤:摩托车驾驶人在摩托车发生碰撞时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其会阴部、大腿内侧与油箱碰撞、挤压、摩擦形成片状或条形擦伤、挫伤,并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摩托车油箱检验时可见以下现象:油箱变形、明显擦痕;油漆脱落,有时附着有驾驶人裤子纤维,甚至留有驾驶人裤子纤维的印痕。驾驶人的外裤裆部及内侧相应可见起毛擦痕,有时有油漆附着。

对于乘员,由于其稳定性相对于驾驶人差,前面又有驾驶人身体的阻挡,腹部、会阴部、大腿内侧等部位难以形成特征性的油箱损伤。

(2)头面部、胸部车把损伤: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人身体失去平衡与车把刮擦、碰撞,在面部、胸部形成对应的且与车把形态一致的线条形、椭圆形局限性擦伤、挫伤,典型时可有车把的印痕,肋骨骨折为单发局限的凹陷性骨折。

(3)小腿保险杠损伤:带有护腿保险杠的摩托车,发生事故时,双小腿与保险杠接触,会造成与保险杠高度吻合的体表损伤或骨折。

(4)手及前臂握把损伤:在发生事故瞬间,驾驶人用力支撑身体,可导致单手或双手虎口撕裂或擦伤、掌指关节脱位,腕部可有尺骨茎突撕脱骨折,前臂可有尺骨或桡骨中下段骨折。

乘员由于手扶摩托车后座扶手或驾驶人腰部,手及前臂的损伤多为突出部位的擦挫伤,难以形成驾驶人的特征性损伤。

1.3 骑行自行车与推自行车(步行状态)的损伤

自行车具有直行稳定性,但直立稳定性差,自行车的基本构件大体由支持部分(车架、车叉、鞍座、手把 )、驱动部分 (脚蹬)、传动部分 (轮盘、链条、飞轮)及行驶部分(轴、辐条、车圈、轮胎)所组成的。自行车本身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一般较轻,但可以作为分析携车者是骑行还是推行(交通方式)的依据。

骑车人的特征性损伤是在骑行状态时由于机动车撞击,人体与自行车部件刮擦、碰撞、硌垫作用所形成的损伤。

(1)会阴部及大腿根内侧部损伤:会阴部损伤是由自行车座所致,以侧面相撞多见,可有自行车鞍座扭转。骑行者会阴部、大腿根部内侧与自行车鞍座接触,形成上述部位的损伤,表现为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表皮剥脱有明显的方向性,与撞击方向一致;有时可见阴囊、阴茎损伤。

(2)下肢内侧硌垫伤:骑自行车者被撞击时,由于自行车管梁的硌垫,容易形成大腿内侧、膝部内侧条形或片状皮下出血,面积较小且局限,严重者可造成股骨干骨折。

(3)内踝部损伤:骑车人因脚踏在车蹬上,小腿和足随车蹬转动而升高,碰撞时,机动车突出部位与小腿远端或足踝部接触,脚蹬管、飞轮或链条也可与内踝或小腿远端内侧碰撞形成挫伤和表皮剥脱,形态孤立、不规则。步行时小腿远端和足踝部距地面较近,汽车撞击一般不会造成此处损伤。

另外,汽车直接撞击下肢还形成保险杠骨折,其骨折距足底的高度明显低于推车所致保险杠骨折。骨折距足底的高度明显低于机动车保险杠的高度10厘米以上,即低位保险杠骨折。推自行车者形成的保险杠骨折其高度与交通事故车辆保险杠高度基本相符。

1.4 行人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分析

行人在行走时,重心在两腿转移,两腿交替持重,持重的腿称为重力腿;当人行走或跑步时,两腿轮流为重力腿。机动车前保险杠碰撞行人的双下肢形成的损伤特征为,重力腿往往出现骨折,而非重力腿多呈现软组织的挫伤。这是由于重力腿在碰撞时往往能够形成较大的应力而伤情较重,非重力腿因缺乏相应的应力损伤较轻。一般双下肢同一水平高度骨折,说明人体处在站立静止状态被碰撞;如果一侧小腿出现骨折,另侧小腿踝部或足部只是软组织损伤,提示受伤人员是在步行或跑步等运动状态下时被撞伤。

2 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的动态过程判断

交通事故工程学的静态分析是基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的规律和特征,关于特征性损伤存在出现概率和偶发出现的问题,相对于个案来说,损伤情况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对于个案的分析要在静态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交通工程学分析法动态分析的目的是对交通事故的过程进行判断,以验证交通事故当事人损伤形成的机制。

2.1 碰撞状态的检验和分析

碰撞可分为正面碰撞、前角碰撞、侧面碰撞和尾撞,碰撞状态的判断主要是对碰撞时双方的位置、接触点、双方的状态进行判断。判断的依据可根据:一是事故现场的物理(力和运动)现象,双方损坏的部位及受力的情况;二是事故现场的散落物,车体上的泥土、玻璃碎片等;三是制动印迹;四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理论(运动轨迹和碰撞损坏情况)。

2.2 碰撞后人车运动轨迹的分析

碰撞后运动过程非常复杂,对于碰撞后人车运动过程的刻画,可以从碰撞时双方的状态入手,分析双方受力情况、车辆的制动情况,结合现场形成的遗留物和痕迹进行判断,帮助交通事故处理人员分析其运动轨迹。

2.3 当事人衣物或身体附着物的检验

当事人衣物或身体附着物的检验是为了确定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与车辆部件或车外环境接触情况,作为分析碰撞后人车运动过程的证据。当事人衣物或身体附着物的检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附着物的来源部位;二是车辆部件上附着物的来源;三是车辆部件附着物的形成顺序关系等。

2.4 当事人事故发生后位置关系的确认

交通事故发生后,经过人车的相互作用,形成事故车辆、当事人和道路特定的空间位置关系;交通事故发生后人车空间位置关系是交通事故发生后最终的表现,包含了交通事故发生过程的全部因素,也隐含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全部信息。当事人事故发生后位置关系的确认为再现交通事故发生过程提供了依据。

2.5 损伤部位与致伤物的分析判断

损伤与致伤物的判断注意损伤特征和致伤物的关系以及二者相接触形成的物质交换;头部与车体碰撞时应注意发现车体碰撞点油漆破裂处有否受伤人的毛发、血迹、人体组织及擦划痕迹;在受伤人头部毛发和衣领下有否发现车体的脱落油漆屑片、油污等;机动车碰撞骑自行车人时,要注意发现自行车与机动车相刮擦、碰撞后遗留的痕迹以及自行车把或其他部件刮擦的车体油漆痕,车体上遗留自行车的电镀痕迹等物证。

总之,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的动态判断是利用所收集的现场证据,将交通事故发生过程的要素推断出来,如碰撞前后肇事人、车在道路上的相关位置,肇事车辆的运行方向,事故发生后肇事人、车的运动轨迹,肇事车辆的运行速度或翻滚的情形,等等。对于每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的动态判断过程的要素不尽相同。

3 交通事故工程学分析结果验证

3.1 综合验证法

通过静态的特征分析,确认哪些特征可以作为认定当事人交通参与身份的特征性损伤,而动态的过程判断,为当事人的特征性损伤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同时详细了解案情和现场勘验情况,结合对车辆损伤痕迹的检验,分析案情、人体损伤与痕迹能否相互吻合一致,推断事故发生过程中人体和车辆的动态作用过程、碰撞接触点以及致伤方式。车辆的撞击部位往往出现刮擦痕、凹陷等,同时注意碰撞部位、车辆部件的移动方向及相应部位附着的纤维、涂料、人体组织等成分,其中碰撞部位、车辆部件的移动方向显示着力的方向。

当事人的特征性损伤得到确认,形成机制得到过程验证,车辆损伤痕迹与受力分析一致,微量物证检验鉴定同一,对当事人交通参与方式的认定就得到了综合验证。

3.2 计算机仿真再现验证法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对整个交通事故碰撞过程进行直观的仿真重现,再现伤害的形成的机制。以特定的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汽车、摩托车及前座驾驶员和后座乘员、行人、骑自行车人在内的碰撞模型,通过对现场痕迹、车辆及人体损伤情况的采集,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及相关的交通事故再现软件,对交通事故发生时当事人及车辆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重建整个事故碰撞过程,再现交通事故当事人损伤形成的机制,验证当事人的交通参与方式身份。

[1] 陈忆九,陈建国.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驾驶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J].法医学杂志,2004,20(1),29-30.

[2] 张弢,王繁泷,梅冰松,等.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特征研究与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18(1):21-22.

[3] 来剑戈,梅冰松.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损伤特点的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18(3):139

[4] 邹冬华,刘宁国,申杰,等.汽车碰撞中乘员损伤成因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6,22,(4):261-263.

[5] 梅冰松.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道路交通事故人体损伤综合信息模型[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5(7):94-97.

[6] 陈新山.156例道路交通事故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5,10(3):161-163.

[7] Konosu A.Reconstruction analysis for car pedestrian accidents using a computer simu lationmodel[J].JSAEReview,2002,23:357-363.

[8] 郭磊,金先龙,申杰,等.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三维仿真再现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25(6):66-70.

猜你喜欢

特征性工程学乘员
观光车乘员乘坐的安全隐患分析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圆满举行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MADYMO的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约束系统优化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年第36卷总目次索引
两厢车后排乘员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