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闻教学要突出德育为先——对加强和改进新闻传播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0-08-15张举玺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真实性教育

张举玺

(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部分媒体带着偏见,对中国进行歪曲事实、掩盖真相、混淆是非的报道,不但激起了海内外华人和有良知的国外人士的愤怒,也给我国新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面对当前西方作为主宰的国际新闻传播秩序,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应突出“德育为先”,全面提高大学生对西方媒体在所谓“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我国所作的“客观与公正报道”的正确认知能力。

笔者认为,加强新闻传播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全面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性、诚实做人、职责意识等核心内容,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和根本任务,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自由观,不仅能在国内引导正确舆论导向,而且在国际传播中也是抵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对意识形态偏见,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引导舆论,展示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21 世纪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西方一些媒体上,我们经常能发现某些对华报道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似乎仍然停留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对新中国的敌视中,他们对中国的观察仍然没有脱离冷战的思维逻辑,并且用他们十分偏执的双重标准对中国进行误读和中伤。

西方媒体对青藏铁路通车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是铁路,在美国就是“工业化奇迹”,在印度是“造福于人民”,但是铁路修在了中国,似乎就没那么多好处了。《纽约时报》有篇报道的标题是《最后一站,拉萨:铁路将遥远的西藏与中国连接在一起》。作者将西藏与中国并列,并称之为“连接”,显然是别有用意。文中借所谓“西藏和西方批评人士”的话,称这条铁路“牺牲了藏族人民的利益,换取了汉族人的利益”。英国广播公司 (BBC)的网站也运用同样的“技巧”,借“批评人士”之口说,“耗费 42亿美元的青藏铁路是北京破坏西藏文化的一部分。北京鼓励汉人迁入西藏,同化藏人”,并煞有介事地要就这个题目展开讨论。[1]

针对中国“5·12”地震,《纽约时报》5月 14日在头版作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比较客观地报道了我国的灾情和救援情况,而另一篇新闻评论则指出中国政府此次对“5·12”地震的开明态度不代表中国将走向西方的民主模式。这些没有逻辑和一厢情愿的批评只能说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当西方媒体对中国恶言中伤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呼吁国人理性看待偏见,国内一些著名新闻人也建议我们要从容面对西方媒体的“误读”。这种克制与呼吁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也避免了再次为西方媒体创造更多的“客观”议题。

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偏见在我们理性、负责任的新闻传播面前遭遇到挫折。这一事实说明,坚持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抵制西方媒体意识形态偏见的重要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才能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终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保证我们的新闻事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传播的使命。[2]

二、加强新闻真实性教育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对新闻及新闻活动的普遍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

在信息传播技术进入多媒体、数字化的今天,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的种种复杂性,记者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新闻工作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等各种复杂原因,直接导致不客观的国际涉华新闻和国内各种虚假新闻不断滋生与快速蔓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工程构成严峻挑战,对新闻真实性原则进行严重践踏。

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强高校新闻真实性教育十分迫切与重要。在新闻人必须恪守的所有准则中,真实始终是第一位的。由于我们报道内容的始终真实,新闻传播才能超越一般的信息传递;由于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坚持,才拥有为受众所认可的公信力;也正是长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才有可能使媒体成为监督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权力”。新闻的真实,不仅反映在报道事件的真正发生,同时也反映在媒体后期对新闻事件的客观解读和认真核实。可以说,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的传播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对大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新闻真实性教育,有助于他们尽早对虚假信息产成辨别能力,有助于他们尽早对西方敌对势力媒体所鼓吹的“客观与公正”产成甄别能力,有助于他们尽早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和重视新闻真实性由来已久。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中要求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描写事实”。正是因为《新莱茵报》登出的新闻和文章事实准确,反映真相并从真实的事实中得出结论,因而深受无产者的欢迎,同时也遭到资产阶级的忌恨。列宁对新闻真实性同样是坚决维护的,他始终要求党的报刊要刊登绝对准确的事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必须要经过再三核实,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这样才可教育工人,揭穿敌人的谎言。毛泽东同志及中共中央都为坚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做了不懈的努力。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中共中央针对新闻真实性作过许多决定,号召在党的报纸中开展一场“反客里空”运动,公开揭露和批判造假的新闻工作作风。这一运动不仅教育了全党新闻工作者,也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笔者认为,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新闻真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在与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的较量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真实的新闻不仅能使西方社会的谎言不攻自破,还可以有效减少西方媒体放大“误读”和“偏见”。特别是在涉华事件的报道中,我国党报要讲究时效、先发制人,形成权威的传播渠道,主动引导国际舆论。

新闻虽没有绝对的客观公正,但违反了真实性原则而欺骗受众,就等于丢弃了新闻的生命。这正是我们强调加强高校新闻真实性教育的目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力量所在。

三、加强“学做记者必须先学做人”教育

我国新时期媒介功能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内容至上、新闻为王”的要求。这要求新闻记者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新鲜和公正;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及时、全面、如实地反映情况,注意被报道对象的变化。

为使准记者们达到这些要求,有必要加强“学做记者必须先学做人”的教育。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客观反映,但它绝不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机械的图解。新闻工作者的立场、思想、认识和情感,都影响和规定着他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同时,新闻写作也是记者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这与其品德、学识、气质、阅历以及心理状态紧密相连。因此,学做记者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正义在胸的人,做一个意志坚定、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人。只有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对大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培养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敢于惩恶,敢于扬善的优良品质。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政治理论、作风纪律等方面的培养。政治理论重在加强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感以及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洞察力等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大局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作风纪律重在对其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联系群众、严守法纪的作风。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无一不和党的纪律一脉相承。

长期考察结果显示,高校新闻教育加强学生政治理论修养,树立大局意识,有助于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选准制高点,站稳阶级立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观察社会现象,明辨是非,一切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开展工作。

为了验证对“学做记者必须先学做人”教育的成效,笔者对有三年从业经历的 50名毕业生 (其中本科生 35名、硕士生 1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回的 43份有效问卷中,约三分之二的问卷认为,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保持敏锐的新闻眼光,具备对是非真假的辨别力,找到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方法。约占三分之一的问卷认为,通过课堂教育来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修养,有助于毕业生从业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法纪,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加强“记者职责”意识教育

关于记者的职责,西方记者与我国记者的情况有所不同。西方记者的唯一职责就是采写新闻报道,我国记者还要担负反映情况、监督舆论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这是由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任务以及记者的工作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对记者的要求。

加强对在校生进行“记者职责”意识教育,有助于帮助准记者们提前培养新闻工作者职责意识,提前作好自律准备。笔者认为,高校新闻教育加强职责意识教育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群众工作意识、写内参意识和舆论监督意识,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呐喊鼓劲。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新闻媒体需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舆论环境。

首先要突出深入社会的重要性。社会是新闻活动的舞台,社会上的人和事是新闻工作者报道的对象,离开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新闻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记者面对的是复杂的客观世界,探询的是富有新意,具有时代感的客观事物。但是,记者并不是任意选取一个客观事实或者客观事实的某个侧面进行曝光就能够制作新闻。

这要求大学课堂要培养学生思考和选择新闻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深入社会实际的方法,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新闻方法。“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中不仅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更要设身处地地从受众的角度采编信息,最大程度地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4]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

其次,强化职业规范意识。记者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新闻传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记者职业规范。一般来说,我国目前对新闻工作者活动起制约作用的职业规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规范,即新闻法规;另一方面是道德规范。

通过培养学生的记者职业规范意识,使之增强法制观念,明确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行为准则,便于从业后准确把握新闻工作者与事实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群众的关系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团结同事,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新闻事业繁荣。

尽早培养高校学生的“记者职业”意识,有助于向业界输送高素质人才,保持新闻队伍的长期稳定,使政策宣传贴近群众意愿,使形势宣传贴近群众情绪,使典型宣传贴近群众情感,让热点引导贴近群众生活,从而与受众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新闻传播学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高校新闻教学的具体特点,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新闻真实性教育,强调学做记者必须先学做人,培养记者职责意识。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可以有效抵制西方反华势力的渗透与煽动,使西方强权媒体指鹿为马的偏见和捏造歪曲的新闻报道不攻自破,彻底丧失舆论市场。

[1]丁刚.西方媒体的偏见为何而来 [J].新闻与写作,2008(5).

[2]李建伟.从西方媒体的偏见看中国新闻教育的取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

[3]张举玺.实用新闻理论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张举玺.试析和谐舆论环境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J].学习论坛,2007(4).

猜你喜欢

真实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