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影片与人类的自我拷问

2010-08-15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灾难片灾难人类

申 潇

(郑州大学 文学院,郑州 450001)

生态危机,是迄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当前,危机的诸种征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人的世界中,险象环生,灾难频发,危机四伏,人自身的生存受到越来越直接的威胁。针对这种危境,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来思考,电影人更是充分利用电影这种最具表现力的媒介,来展示他们对这一危机的认识与思索,电影《2012》是最为直接地表现电影人有关生态危机忧思的灾难影片之一。这部影片表现的主题被公众广为关注,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一时成为最热映的影片,创造了电影史上又一个票房奇迹。

《2012》讲述的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使人与自然长期处于敌对、紧张的生态关系之中,根据玛雅预言关于历法的推测,人类的历史将在公元 2012年 12月 21日改写。届时,天崩地裂,洪水肆虐,热浪滚滚,地球将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难,能够幸存的仅有乘坐诺亚方舟的少数人,其他的人将随着地球的翻转被遗弃在原来的世界里。

影片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于灾难片的广泛讨论。灾难片以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从默片时期,电影界就有了以灾难为题材的纪录片、故事片。如 1897年古巴的新闻片《扑灭火灾》,1903年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温·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Life of American fireman)等。此后,随着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问世,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以灾难为故事背景或表现对象的电影更获得长足发展。人们熟知的灾难片有《大白鲨》、《后天》、《独立日》、《泰坦尼克号》等等,此类电影的上映,就像刮起的“灾难之风”,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个中的原因,不仅仅是灾难片展现的宏大场面,使用的特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更是因为,隐藏在这些恢宏场面背后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人类的自我拷问。

一、灾难影片的隐喻

莫·亚科沃将灾难片分为八类,即自然界的袭击、旅行灾难、城市崩塌、怪物、劫后幸存、战争、历史题材、喜剧性题材。既然以灾难为论题,我们就从导演选择的题材入手,分析目前灾难片的种类,随后讨论其与本文主题的关系。笔者认为,灾难片在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以自然灾难为题材的灾难电影。这类影片以自然的突变为主线,讲述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界的重大灾害,其中包括来自各方及海洋深处不为人类所知的自然界怪物给人们带来的不测。影片中,在灾难巨大的魔影下,人类的身影显得十分渺小,人与自然搏斗的力量也显得微不足道。最早的有《庞贝城的末日》描写火山爆发,继而有《飓风》、《旧金山》大地震、《兰奇普尔的雨》、《火山》、《山崩地裂》,展现自然的灾难。自然灾难从开天辟地时就存在,它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使得人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唯有认识灾难发生的规律,人们团结一致,采取相应的办法,方能使灾难发生带来的恶果最小化。在电影史上,初期的灾难片以自然灾难的题材为主,歌颂人们在自然灾难面前,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品质,鼓舞人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争取获得主动权,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剂。所以,在欣赏此类电影时,尽管自然灾难的危害让我们胆战心惊,但我们仍然士气高昂,在自然灾难面前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导演拍摄此类电影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拍摄技术,营造逼真的场景,震撼人们的心灵;另一方面,是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自为行为给予褒奖。

第二类,是以人为灾害为题材的灾难电影。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天、地、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以反映人类“自作孽”为主题思想的灾难电影应运而生。此类电影通常设想在一个经济、科学技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类遭遇到自己造就的庞然“怪物”的威胁,或是受到大自然对人类违反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所做出的惩罚。比如《水深火热》中高智商而又充满了对人类仇恨的巨鲨,《侏罗纪公园》中凶残地吞食人类的史前动物恐龙等,都是其想象出的会对人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的怪物。后期的灾难片大多以此作为影片的主题,导演通过目前社会中种种显性或者隐性的生态危机,勾勒出经由此种不平衡的社会发展道路,若干年后,人类可能面临的生存困境。表面上看,这只是电影创作者本人无穷尽的想象,这类电影似乎是用虚幻堆砌而成的,但实际上,导演用其特殊的电影语言,在带给我们娱乐享受的同时,传达着有关人类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醒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重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类的傲慢与愚蠢

灾难产生的原因虽多种多样,但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大自然的异常变化造成的结果,但更多的则是人类的傲慢与愚蠢酿成的后果,而后者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更具有灾难性。总体上看,给人的世界带来灾难性结局的缘由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的错误信念放任了自我对大自然的破坏。在人类世界的初始时期,大自然对人来说是神秘莫测的,四季变化,万物更替,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微不足道,大自然的威力令人崇敬,也令人恐惧。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顶礼膜拜,大自然决定人的生老病死。石器时代,摩擦生火让人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这样的变化,让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利用自然方便自己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建造自己的世界。继而,人类的文明史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展开。此时的人已经不再畏惧自然,水能,风能,热能,这些原先随时会掠去我们生命的大自然的力量,开始被我们游刃有余地加以使用。工业革命以来,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对自己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深信不疑。这种自大的认知,将人与自然放置在世界对峙的两端,无限制夸大人类的能动性,忽视自然存在的价值,放任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的能动性,是区别了人与动物的关键要素,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力,但是,也正是这种能动性,让人们仅仅看到了自己的发展,忽略了生态的平衡。科幻灾难片《狂蟒之灾》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蛇每年杀的人,比鲨鱼一百年杀的人还多,它们杀死的人,比全球所有动物杀的人总数要多,你们必须学习尊重那种力量。”被如此谈论的力量,无疑是大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对生态的均衡与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是必要的,人必须懂得并学习敬畏大自然。

另一方面,人类的错误发展道路加速了生态危机。人们在极度膨胀的自大心理作祟下,选择的发展道路也开始变得畸形。刀耕火种的时代,尽管人们也是利用自然的力量服务于自己,但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改造自然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人类对于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时,大自然慷慨地恩赐阳光、水、土地等,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大自然的馈赠。科技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运用机器的力量代替原来的手工制造,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需要也获得了巨大的满足。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不言自明。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带来人口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人们消耗着更多的社会资源,需要更多的资源供给。为满足这些需求,人类加紧技术开发,提高效率,加快对自然资源的掠取。西方社会为积累更多的财富,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不仅如此,西方社会在贪婪敛财的同时,倡导“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深入人心又进一步唤起人们更多地聚敛财富的冲动,这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到贪婪的大潮中,以个人拥有品的增加作为发展的目的,疯狂地榨取自然资源。这就像是弹簧的两端,一方长期过度地挤压另一方,必将受到另一方在某日某时的回力。而人类,选择错误的发展道路,不顾及自然的均衡与循环,也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三、生态危机与潜在危险

在对待自身与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自负于拥有现代高技术的人类似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表象所带来的虚假的胜利感和欣悦感中,人类却处处碰壁,顾此失彼,频遭惩罚与报复,被搞得遍体鳞伤,甚至丧失应有的疼痛感。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同时也在用自己的双手制造着极具现代特征的全球生态危机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困境。

困境之一,是人口爆炸。大约在 1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诞生。大约 200年前,产业革命爆发,这一时期开始,人口数量剧增。1990年全球人口约为 52亿,预计 2050年将达到100亿。世界人口增长率的急剧上升,人口基数呈指数增长。地球上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将使资源耗尽,人类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要愈来愈大,而土地随着化肥的使用,有机质遭到破坏,土地日益贫瘠化、沙漠化,再加上耕地被占用,粮食来源将更加困难;人口增长使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直线上升,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困境之二,是资源短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有一个极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是有限的,终会出现资源短缺、枯竭问题。但资源短缺问题不仅仅是自然极限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 -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科学技术水平低,环境恶化等因素,才是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以我国为例,21世纪脆弱的资源基础难以保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需求。预计到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6亿人,人均水资源,人均占有耕地都将达到临界点;在能源矿产资源方面,也将面临巨大的缺口。

困境之三,是环境污染。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直接的破坏,具体表现为沙漠化、森林被破坏,这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很大危害。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效应,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即是例证。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造成全球影响的有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

困境之四,是经济衰退。“经济”一词,不仅限于整个经济过程中财富部分的累积,还应该包括人类和自然一切种类活动在内的词汇。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高速度,产品数量的增加,由此带来种种得不偿失的结果。一方面,我们看到货币数额的攀高,另一方面,我们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物力、财力,来解决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在二者的对比中,我们的整个经济止步不前,甚至是倒退的。根据权威报告,人们并没有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高,相反,生活品质呈现逐年下跌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伴随着资源枯竭,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四、环境正义与生命伦理

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都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贪婪地索取自然资源、大量地消耗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之上,忽略了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制约问题。全球化的推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掠夺全球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对非再生资源和可耗尽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了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格局至今仍在延续。而这一切直接触及到维护环境正义与生命伦理的问题。

环境正义与生命伦理要求人类尊重大自然。大自然的慷慨,不应该成为我们贪婪地满足自我索求的借口,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是否需要为大自然做些什么。正义的存在,是权利义务关系对等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在这种正义的支配下,一方面尊重不同的物种,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因为他们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以大自然的统治者自居,主宰它们的生死。另一方面,认清自己的义务,人类有义务去维系与大自然的共生关系,有义务去保护大自然。

环境正义与生命伦理要求人们增强国际合作。首先世界性资源的分布本就是不平均的,其次,一些人对资源的滥用将导致另一些人的贫困。因此,环境正义要求身处同一个世界的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利益的过程中遵循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分配、补偿的原则,平等地享有环境资源的权利,公平地履行环境义务。从世界的视角看,在共同享有地球上的资源时,发达国家制造了许多的不正义。而那些承受最多环境灾难的国家和人民,通常得不到相应的环境资源带来的利益。目前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公平合理地利用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正义与生命伦理要求人们注意代际公正。代际公正是每一代人所面临的本代人所应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与本代人应为后代人积累自然资源的数量之间的比例问题。公正的储存,包括再生性资源的储存和非再生性资源的储存两种类型。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是以非再生性资源为动力基础实现的,人类和后代共享着这些非再生资源,而非再生性资源并非无穷无尽,目前已经出现许多非再生资源枯竭的状况。为了人类的明天,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代际公正,合理地处理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适应于其它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那种最后的平衡、循环、合理介入与干预,解决不好这一问题,掌握技术的人们只能成为地球进化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但幸而人类并没有忽视生态危机这样的现实。我们人类确有非凡的智慧和技能,我们有能力、有智慧调整社会的结构、生产和消费活动,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以使我们生活在各种生态范围内,并且同生物圈的其它方面保持平衡。这是个选择问题,也是个终极伦理问题,我们要么是在日益加剧生态的不稳定性的道路上依照惯性继续滑下去,要么是节制自己,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同生物圈的其它系统保持平衡。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1.我们要转变思想。在文化价值观上,我们要摒弃“人本主义”、“人类沙文主义”的错误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然的价值,确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让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与生态意识,让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提高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让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我们应转变生产方式。放弃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清洁生产。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技,创造人类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的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步。

3.我们应该转变生活方式,摒弃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转而追求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应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克服异化消费,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

4.我们必须转变决策方式,将生态化模式融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诸如在社会政策上应考虑如何组织经济行为,以加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决策过程中,让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更加直接地参与进来,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保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的加重,无疑暗示着人类的穷途末路,而这种穷途末路,却是人类自己选择的并不明智的发展方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自作孽”的悲剧。人类将如何生存?人类又将走向何处?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对于明天的忧思意识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在电影界,灾难片即是这种忧思的形象写照。如同《后天》的导演所言,拍摄《后天》不仅仅只是出于喜欢这么简单,其中还包括了导演本人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忧虑。他既要尽其所能让这部电影拍的好看,同时又要通过影片警示公众关注环境与生态。灾难片像清醒剂,吹醒人们发晕的大脑,进而促使人建构起灾难意识,从而让其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爱护自然,敬畏自然,以健康的生态观来看待发展的瓶颈,这是文明人类自我拷问下最真实的感触。尽管为这感触的得出,人们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人类的自觉,将使我们今后的发展走向合理、健康、有序的道路,避免《后天》展示的景观真的成为人类的“后天”。

[1][美]莫·亚科沃.地毯里的臭虫:论灾难片 [J].齐项,译.世界电影,1990(3).

[2][奥地利]康德拉·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M].徐筱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 [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4]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意大利]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 [M].汪帼君,译.王恩光,校.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6]高莉敏.“灾难片”引发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7(19).

[7][美]威廉 ·福格特.生存之路 [M].张子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灾难片灾难人类
雷击灾难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从电影《1942》中看灾难片展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