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美援朝战争中兵器工业支援志愿军反坦克作战纪实

2010-08-15王永生

国防科技工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火箭筒兵器工业兵工

□ 王永生

美、英军坦克部队在朝鲜战场上一度耀武扬威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有4个步兵师建制内的坦克营和团属坦克连投入战斗。1950年9月和11月又有 3个步兵师的坦克营和团属坦克连进入朝鲜,1953年1月又有1个坦克连随步兵独立第5团投入朝鲜战场。到1953年7月停战时,美军在朝鲜共有7个坦克营、1 个水陆坦克营、22个步兵团属坦克连和7个师属侦察连,共计有各型坦克1100余辆,人员8900余名。另有英军坦克、韩国坦克部队和少量加拿大坦克部队。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主要对手是美英坦克部队。

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初,武器装备与“联合国军”的差距极为悬殊,这种差距可用“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12个字来概括。志愿军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属炮兵部队和志愿军总部直属的野战炮兵部队,共有各种火炮不足3000门,仅相当于美军火炮总数的45%左右。每个军编有各种火炮540余门,包括直射炮108门、各种迫击炮333门、火箭筒81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仅190余门,仅相当于美军1个师火炮数量的57%。

美、英军坦克部队欺负志愿军缺少反坦克武器,极为猖狂,一度耀武扬威,实行所谓的“刺猬战术”,即以坦克营、连为单位分散配备步兵作战。在对志愿军1个连至1个团防守的阵地进攻时,多数情况下使用10余辆到50 余辆坦克配合其步兵作战。少数情况下,以陆军师为单位集中100到200余辆坦克配合步兵作战。

针对“联合国军”武器装备占据优势的特点,志愿军首批入朝的部队也进行了一定的反坦克教育活动,但由于所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步兵分队的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等,除火箭筒有一定的射程外,其他绝大多数武器都需要人员进行埋设或投放。这使得志愿军反坦克手在作战中大多具有敢死队的悲壮色彩。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没有自己的兵器工业、不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是不行的

加强和改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成为志愿军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一切办法缩小与改变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并且将此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斗争准备重点转向东北边防的同时,也调整了军队建设重点,由重点建设海军、空军转为重点加强空军、炮兵(含高射炮兵)和装甲兵的建设,迅速扩编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部队,并确定将原计划用于购买海军装备的苏联贷款大部分改为购买空军飞机和陆军武器装备,以保证部队未来作战需要。

在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决策后,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将兵器工业从平时生产向战时转变。1950年8月26日,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委托,周恩来赴东北检查指导战备工作,并主持召开了东北边防准备工作情况的国防会议。10月15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在东北进行临战部署之际,特意到五二工厂了解弹药生产情况。11月7日,毛泽东亲自致电斯大林,请求苏联政府援助武器装备,以保证志愿军作战需要,并开列了需要提供的武器装备清单:步枪14万支,子弹5800万发;自动步枪26000支,子弹8000万发;轻机枪7000挺,子弹3700万发;重机枪2000挺,子弹2000万发;飞行员用手枪1000支,子弹10万发;TNT炸药1000吨。苏联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

在朝鲜战场大战方酣之际,中共中央于1951年1月4日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兼任主任。兵工委员会负责确定兵工建设的方针原则,中央重工业部下设的兵工局负责组织武器装备的生产。兵工委员会的设立,对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的兵工生产工作、加强对武器装备建设的领导以及保障抗美援朝战争所需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加速部队的换装,并保证部队的弹药供应,减少进口,同时发展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中国要求苏联政府提供各种武器、弹药生产许可证,首先是步兵武器、弹药的生产许可证,以便中国自己组织生产。此请求在周恩来1950年10月访问苏联期间即向苏联提出,1951年4月,中国方面又与扎哈罗夫军事总顾问讨论了此问题。5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亲自安排军委总参谋长徐向前赴苏联,同苏方谈判军事订货和苏联提供各种武器弹药生产许可证的问题,以便发展自己的兵器工业。行前,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接见徐向前,讲明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意图,要徐向前去苏联谈判,一是购买武器装备;二是多搞点技术项目,发展自己的兵工厂。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我们没有自己的兵器工业,不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问题是不行的。要学习苏联,把先进技术拿到手,自力更生,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在积极争取国外援助的同时,国内方面也紧急行动起来。1951年5月24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专门听取了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关于前线武器装备问题的汇报,并指出应该增加反坦克武器。6月11日,聂荣臻主持召集总部有关部门和单位开会,研究对志愿军所需武器弹药的补给问题。会议确定:为了满足志愿军的需要,将国内库存、已安排生产及进口的弹药,进行分期调拨;计划中短缺的弹药,采取修理库存旧品、兵工厂增产和向国外订购等办法解决。6月20日,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发布《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指出兵工生产应尽最大可能保证我军现有各种基本武器能获得必须需弹药补充,并研制一些适合作战需要的武器弹药,以改善部队装备状况。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或停止生产那些在战争中已经证明是落后的武器弹药。

兵器工业开足马力研发反坦克武器

志愿军赴朝参战前后,根据中央军委、总部的指示要求,兵器工业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生产,并大量翻修美、日式炮弹应急。随着志愿军作战的展开,前线迫切需要克敌制胜的反坦克武器,为此,兵器工业迅速组织研发力量,重点开展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工作。1952年5月,五二厂研制成功了135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接着又研制成功了24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此后,为了生产出数量大、质量好的武器装备支援前线,兵器工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全行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生产数量成倍增长。首先在劳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了力量,加强了生产的组织管理,抽调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和老工人加强了生产第一线,延长工作时间,实行11小时战时生产制度,24小时两班轮换,歇人不歇工。人力不足,中央就决定从支援参军的青年学生中,抽调一批支援兵器工业。同时,又组织已调离和转业的人员归队,使人力得到了补充,保证了生产。其次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关企业为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红旗竞赛。五二工厂开展了“红旗检查、兰旗监督”的“满堂红”劳动竞赛,推动了整个企业的竞赛运动。在开展竞赛的第一个月即1951年10月,超额150%完成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当年就制造出火箭筒5000具、火箭弹20万发送往前线。1952年秋,90毫米火箭筒成批送到前方。经过战场检验,90火箭筒成为志愿军步兵分队中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并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与此同期,1951年5月,西南第五十工厂参照外国实样研制成功57毫米无坐力炮,华北第三十三工厂设计制造成功75毫米无坐力炮和两种配用的破甲弹、榴弹,也投产发送朝鲜战场。从1951年5月至7月,即向志愿军拨付57无坐力炮弹21000枚,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志愿军的反坦克火力。此外,兵器工业还仿制成功了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等。

据统计,从1950年至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全国兵工生产部门开足马力,全力保障朝鲜前线作战需要,共生产各种火炮(含火箭筒)17500多门(具)。其中90毫米火箭筒8880具,57毫米无坐力炮4312门,75毫米无坐力炮685门,82毫米迫击炮2000门,92式70毫米步兵炮400门,94式75毫米山炮239门,101.6毫米(4英寸)火箭炮988门。

利用苏联支援的反坦克武器和国内生产的90火箭筒和57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志愿军逐步扭转了反坦克作战的被动局面。

猜你喜欢

火箭筒兵器工业兵工
晋东公司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讲座
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神奇的火箭筒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美国披露精确打击式PSRL火箭筒
瑞典博福斯公司推出新一代“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