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刍议

2010-08-15

科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奈达源语习语

张 然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他所提出的重要理论:动态对等或者功能对等。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翻译做到了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就不仅可以知晓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内容的,还应该能够理解原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由于功能对等不仅指内容对等,而且指尽可能地形式对等。因此只要不曲解原文意义,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

根据奈达的这一理论,本文把关于物体的习语的翻译简要分为以下3种:

1 直译

奈达曾说:“不同文化的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远远大于将他们区分开来的个性。”有些英语习语的形象意义与汉语中的形象意义一致,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相同性。例如,英汉语中的一些动物习语所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用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cock;用狐狸比喻狡猾:as sly as a fox。这种情况下,英语中的物体可以对等地译为中国读者所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和意义,实现相对完全意义上的功能对等,使译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这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实现了矛盾的统一。

2 找对等物

以上那种在两种文化里意义完全相同的物体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一种物体在两种文化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文化的客观反映。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思维模式和视角切入点也不同。因此,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中,“蝙蝠(bat)”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褒贬含义上看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这与两国不同的民间传说有关。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如“as blind as a bat”,就是对蝙蝠的坏的联想。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他有些反常。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利。据民间传说,蝙蝠活到一千年会变成白色,头朝下吊在树干上,如果吃了这种蝙蝠的肉,就会长寿。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这种情况在跨文化翻译中随处可见。此时应该根据读者反应论,找出这种物体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对等物,即能够使读者反映大致相同的物体。例如:在比喻拖累别人时,中国人选用“马”为喻体(害群之马),而英语却用“羊”(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比喻做一件事能达到两个目的时,中国人说“一箭双雕”,而英语用“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由以上例子可见:在翻译与物有关的习语时一定不能理所当然的只根据每个单词的意思简单的翻译出来,而要考虑到不同物体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文化对不同物体的定义和读者的文化背景。

3 忽略物体意译

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候一些源语的物体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物体,例如:英语中形容雨下得很大用 rain cats and dogs,而中文中形容雨下得很大的习语几乎没有用动物或者其他物体作比喻的,这种情况下找到与源语中的猫、狗对等的物体很难,而且即使找到也往往让译语的读者不知所以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忽略源语的物体,而直接采用意译,译作“倾盆大雨”。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论来翻译英语习语还有一个原因,之所以舍弃某些习语的文化色彩或转化原文的形象,使之符合目标语的文化、形象和习惯,是因为有些习语的文化或形象并没有实际意义。如上例,当读到rain cats and dogs,源语读者很少想到猫和狗这两个具体形象,所想的就是瓢泼大雨,更何况是译语读者呢?这个习语中的猫和狗只是让读者脑中有对雨下得大的生动形象。再如,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其义是“勉强度日”。wolf这一形象并无什么重要意义,若勉强译出,反而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译文读者应与源语读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反应。当源语读者读到该习语时,会感觉到生动、形象、通俗、简洁、流畅。好的译文应使译文读者产生同样的反应。因此,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实现主要功能对等,达到最大程度的读者反应相似,应是最有效的翻译途径。

综上所述,在翻译与物体有关的习语时,应首先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如果这一物体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是大体一致时就采取直译的方法;其次如果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义不同的时候,应该找出该物体的对等物,确保源语的读者和译语的读者反应是大致相同的;最后当源语中的物体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时,或者这一物体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等物,应该忽略掉这一物体直接意译习语,以使译文简单明了,使读者清楚明白。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Eugene A.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

3 张培基.英语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奈达源语习语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