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客凝视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2010-08-15曹莉丽

绿色科技 2010年9期
关键词:旅游

曹莉丽

(东南大学旅游系,南京211189)

1 游客凝视理论

对于“凝视”的探讨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看——视”传统。Lacan、Foucault以及Giddens等多位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凝视”的探讨,“凝视”被发展成为一个涉及认识与被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等非对等权力关系的概念[1]。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福柯在其《疯癫与文明》和《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等著作里对“凝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网络中的重要功能有一系列相关的阐述。他认为:“凝视是人的目光投射,是凝视动作的实施主体施加于承受客体的一种作用力[2]。”

1990年,英国兰开斯特社会学教授U rry师承Foucault的“医学凝视”观,指出如同临床医学视觉技术的发展,游客的凝视是社会建构而成的,而且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U rry认为:“游客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游客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游客拍摄旅游地人文景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3]。“游客凝视”理论包括:①凝视不仅仅是指“观看”这一动作,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游客凝视”实质上包括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隐喻和理论抽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②游客的凝视具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的特征。③摄影是游客凝视的有形化和具体化。④游客凝视使旅游地被消费,可能引起旅游地文化发生所谓“舞台化”、表演化倾向,并使旅游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被重构,最终形成一个完全被旅游者消费的地方[3]。

2002年,U rry在其《游客凝视》第 2版里,增加了“全球化凝视”(Globalizing the Gaze)一章。他认为,旅游全球化后,各个地方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发自身的物质和符号性资源来发展旅游业,这意味着被凝视者(东道主)已不再是观光客凝视下表演的客体;相反地,他们在其中勇于回望,进而在“流动的世界秩序中定位自己”。现代社会里,“旅游凝视”正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变迁力量。

2006年,Darya M aoz提出了“当地人凝视”(Localgaze)和“双向凝视”(themutual gaze)的概念,着重考察了当地人的凝视与游客凝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产生何种影响,提高了“凝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4]。

2 乡村旅游中的游客凝视类别

Urry把“游客凝视”形式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浪漫凝视、集体凝视、旁观者凝视、环境凝视以及人类学的凝视[3]。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游客凝视出现各种凝视类型。譬如乡村自然景观游客的凝视更倾向于“浪漫凝视”,而乡村民俗风情更倾向于“集体凝视”。

2.1 乡村自然景观倾向于“浪漫凝视”

“浪漫凝视”强调与凝视对象产生孤立、个人化的、半精神化的关系。在此情景下,游客期望独自观赏目标或至少只和“重要的他者”相处。“浪漫凝视”意味着人们进一步寻求新的独自凝视的对象,废弃的海滩、空无一人的山顶、无人居住的森林等等。在西方,“浪漫凝视”的概念被无休止地运用于旅游点的营销中。

乡村景色是吸引人的,并且响应反都市主义环境的活动;乡村景色接近自然,有种非机械化的环境。为了追求孤立,绕过拥挤的视野到远处旅游,只有非常优质的景观才可享受如此视野。譬如近几年流行的油菜花,几乎所有去乡村欣赏油菜花美景的游客都是看到一些驴友在网上或杂志上展出的照片后,为那“漫山遍野的一片金黄”震撼。游客产生去旅游地凝视的动机后,才开始对油菜花的视觉消费。由于驴友们通过摄影展现的是一个不受尘世喧嚣的地方,游客此时都会产生浪漫的观念:远离社会,在“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独自沉思。这是一种排他性的视觉消费,即使“拥有油菜花的景点”没有饱和,但只要乡间小道有众多游客,就无法满足游客起初想看的自然美景。因此,这时景点在主观上已饱和,但客观上还能容纳游客。

2.2 乡村民俗风情倾向于“集体凝视”

有些地方是专门为公众设计的,如果空着就会令人生奇,只有外人来时,这个地方才令人舒服,这就是对“集体凝视”最为贴切的一个理解。“集体凝视”涉及共同活动力,各式游客到相同的场所参访是旅游景点(如乡村海滨胜地)热闹的必要因素。

一般对于乡村的民俗表演、乡土风情游客更倾向于“集体凝视”。譬如萍乡农村里的傩舞、傩戏,东北乡村里的“二人转”,这些乡土表演如果没有其他游客来欣赏,难以构成热闹的氛围,游客就难以体验到节日的气息。只有和其他游客一起参与到这种表演中,他们才能忘却自己游客的身份,消除与乡村旅游地之间的隔膜,立即融入到这种乡间文化中,发挥出“集体凝视”的特有魅力。

3 游客凝视对乡村旅游的消极影响分析

当代游客可以在世界各地对适当的景观从事“视觉消费”,以摄影方式保留他们的记忆。“游客凝视”有时反映在相片的使用,就是旅游成为一种有效地追求拍照片及收集相片的方法[5]。结果,拍照片提升了旅游与环境关系间的矛盾。因为捕捉特别景观的记忆导致游客数量骤增,集中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同时,一些不具备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地为了吸引游客,设计一些并不属于本地的乡土表演或为了迎合游客凝视的需求,对具有特定时间要求的乡土风俗实行延迟或一天表演多次,出现所谓的“伪拟事件”及缺乏本真性的乡俗。除此之外,游客对村民的凝视行为给村民带来了困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起居。

3.1 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然而随着对乡村进行视觉消费的游客的增多,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当游客纷至沓来凝视乡村自然美景的时候。对±壤的扰动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尤其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对土壤和植被不断重复的踩压,出现土壤板结,植物无法生存。一些作为发展乡村旅游资本的天然草场因游人无节制地践踏正在迅速沙化,将成为不毛之地。

3.2 “伪拟事件”(pseudo event)的出现

根据Boorstin(1964)的观点,大量游客在虚拟设计的旅游景点中寻找娱乐,享受“伪拟事件”和不理睬真正的事实[6]。结果诱导乡村旅游业者及当地村民对外来游客制造更多不寻常的展示活动。

欣赏和体验乡村的民风民俗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而最能够体现民风民俗的莫过于乡村中的婚丧嫁娶、佳节祭奠这些标志性的事项。但是,村庄里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非常事项”发生,也不是每天都有节日庆典。这些“非常事项”遵循乡村的时间节律、礼仪禁忌等,不能随便进行和改变,甚至不能示人。

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一些“非常事项”被日常化、表演化了。如云南、贵州、海南等一些民族村寨,几乎每天都向游客表演结婚仪式、神圣的祭祀舞蹈等。这些“非常事项”的日常化、表演化给当地乡村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是低廉的表演收入所能弥补的。长期下来,“游客凝视”无法再体验到其追求的乡村旅游的本真生活。

3.3 被凝视者——村民的反感

乡村旅游者到乡村进行参观古民居、科技农业园,欣赏民俗文化和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食品、参加务农等活动实际上是凝视者对被凝视者的征服行为。一开始就暗含了凝视者对被凝视者实际的不平等。随着游客的到来,游客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去乡村寻找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感受,他们不断地去凝视,凝视村民的房舍,凝视村民的行为以及生活习惯。长期如此,就会出现2种结果。第一,一些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游客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展现于舞台,天天重复同样的表演,对乡村文化失去兴趣,生活习惯受到干扰;第二,一些普通的乡村居民,在被凝视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日常生活受到游客的干扰,会对凝视者——乡村游客感到反感。

4 凝视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 软硬措施相结合

硬性的管理措施侧重于对旅游通道的物理限制和经济限制,如栅栏、门票等。这样可以为“浪漫凝视”型游客提供更多的亲近梦中美景的机会,也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软性的管理措施在于引导游客采取管理者所希望的行动,如提供标志、宣传材料、固定的游览路线,促使游客做一位文明的“凝视者”。

4.2 鼓励原汁原味,反对“伪拟事件”

虽然为了“游客凝视”的需要,把日常乡村生活中的风俗表演搬到舞台,但并不是提倡一些粗制滥造,完全与乡村格局不协调的表演。譬如河北固安县某村把“二人转”和“人妖表演”引进乡村,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一些原汁原味的乡土风俗,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上演特定的节目;对一些“伪拟事件”实行明令禁止,以防一些传统的乡村文化被当成低俗的工艺品常年出售。

4.3 呼吁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充分尊重

1985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在索非亚发布的《旅游权利法案和旅游者法规》明确要求旅游者“不要强调与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而接待地居民则“有权自由使用他们自己的旅游资源,通过他们的方式和行动增强对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的尊重”[7]。因此,凝视者——乡村游客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要干扰那些不提供接待游客业务的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对于提供接待业务的村民,要充分尊重他们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要强调自己作为游客,作为凝视者的优越性。

5 结语

乡村旅游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在对乡村旅游地进行凝视的同时,也因表现的行为贴上“浪漫凝视”型或“集体凝视”型游客的标签。无论“游客凝视”给乡村旅游带来多大的推动力,其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带来的消极影响,旅游规划者应该努力制定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游客凝视”的持久性。而游客也应该怀着“欣赏、尊重”的心来“凝视”这些乡村旅游地。

[1]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9(4):37~ 42.

[2]刘丹萍.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地发育过程研究——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D].广州:中山大学,2005.

[3]John U r ry.游客凝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邹统钎,高中,钟林生.旅游学术思想流派[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Darya Maoz.Themutualgaze[J].Annalso f Tour ism Research,2005,33(1):221~ 239.

[6]Boorstin D.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 in America[M].New Yo rk:Harper,1994.

[7]胡泽黎.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乡村文化保护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41~242.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小A去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小达人
旅游小达人
减法式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