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广播通讯的“意境”塑造

2010-08-15陈其真

科技传播 2010年6期
关键词:白描悬念音响

陈其真

福州广电集团广播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4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作为艺术领域的“意境”,指的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而作为新闻领域的“意境”,笔者认为当指新闻作品中的审美客体与主体高度统一的意向美。

在新闻领域中,“意境”存在于与文学艺术相邻近的门类,比如通讯、特写等。相对其它新闻体裁,通讯大约是新闻报道中最讲究情致、追求意境的一种形态。它需要作者调动各种手段,努力营造“意境”这一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季水河曾有论述:“新闻意境,是新闻作者审美创造的成果,是新闻作者在写人、写景和叙事时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具体指新闻作品中有丰富蕴含和情景相谐的形象和画面[1]。”

1 用“白描”勾勒“意境”

“白描”原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借用于中国画技法而得名的文学表现手法,“白描”的特点为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这与文学艺术领域所追求的“白描”手法勾勒形象、创造“意境”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古今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借助“白描”构架鸿篇巨著、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典范。

按照新闻美学的观点,“只有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强化信息符号,让声音变为画面,将静态变为动态,让抽象变为形象,就能展现广播节目的美感[2]。”在塑造形象的简约和凝练方面,“白描”应是最适合广播。因为广播“咫尺篇幅做大文章”的先天需求,也因为囿于篇幅限制,广播通讯无法恣意挥洒笔墨,只能于小到时长3分钟、大不过10分钟的“方寸之间”做足文章。

何况广播天生需要生活化的语言,而“白描”又最具天然雕饰的质朴美。借助“白描”手法营造生动而深刻的“意境”,当成为广播通讯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白描手法几乎成为广播新闻的“唯一”,更是广播通讯的“唯一”。

在营造富含听觉冲击力的情境方面,我们身边不乏“铅华落尽见真淳”的实例。比如,一场特殊婚礼吸引福州百姓的注意。青年男子余根松在绝症恋人死期来临前夕,毅然与之完婚。他俩的生死恋情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伴随着现场实况音响的出现,记者采写的广播特写《追逐你一生,爱你情无悔》中,出现这样的记者描述:“中午12点20分,在《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坐在轮椅上的新娘郑玉珠,被新郎余根松轻轻推上玫瑰花瓣铺饰的红地毯,走进她们共同梦想的婚姻殿堂。新娘那张略显苍白的脸上,刚刚还是疲惫不堪,现在已浮满幸福的红晕……”

在这里,作品没有极尽笔墨的奢华恣意挥洒婚礼场景,而是截取最典型的画面和人物的心理感受,给予简约凝练的刻画。在这里,听众可以从极度俭省的笔墨里,得到深刻而动人的情感体验,“白描”手法所营造的“意境美”,让人们受益匪浅。

2 用典型音响构筑“意境”

在文艺理论中,“通感”是指审美过程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官能互相呼应,彼此交感。这种“通感现象”在信息传播领域一样普遍存在。音响是广播的灵魂,依靠典型化的音响,营造出具有通感效果、富于审美情趣的艺术画面,无疑是广播通讯写作的极致。“典型音响的含义很广,不仅指与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相关的背景音响,而且指典型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空间、特定场合、特定环境、特定行为所产生的音响[3]。”

从信息价值分析的角度来看,广播音响的有效信息基本包含了实况音响中的各类生活化的细节、人物语言、烘托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环境音响,而记者与人物一对一的访谈类音响,所含信息的价值量较小;最具信息价值又最富审美价值的音响,自然是来自新闻现场,又直接揭示新闻主题、烘托环境气氛的“典型音响”。因为单就听觉效应来看,典型音响能够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产生意境悠远的情境效果,是任何文字表述都不能达到的。

用以构筑“意境”之美的典型音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典型化的“细节”音响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作者可以合理想象、勾划,而新闻中的细节却是真实鲜活的,是记者目击、亲身感受并真实记录下来的。

如果说细节就是真实、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本色的小镜头,那么广播通讯中典型细节的音响,就是真实、细腻地再现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本色的典型化的“小镜头”。

典型化的细节音响,在广播作品中诸类音响中最具个性化和表现力。它可以是新闻人物的一个神态变化、一个手势甚至是一句普通的絮叨,也可以是某一新闻场景的特写镜头。在此,依旧是前面的那篇广播特写《追逐你一生,爱你情无悔》。作品在一句记者描述后,出现了一段摄人心魄的音响:

“羸弱的郑玉珠艰难地发表现场感言,幸福的泪水从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轻轻滑落”[出实况音响,间杂着郑玉珠的抽泣声:我非常高兴,非常兴奋。从我得癌症到现在已经有八个月了。我想这八个月如果没有他(指新郎余根松)的歌声,我可能已经死过无数次了;同时也是大家的亲情、友情一直在唤醒着我……所以我在病痛的时候,还能清醒过来,因该说是余根松用他的爱情和大家的爱心唤醒了我的生命!]

伴随着幸福泪水和轻声抽泣,身患绝症的女主人公在婚礼上的这段肺腑之言,它所产生的强烈冲击效果,让人们在悄然之间触摸到一种极具人性的温暖体验。这样高度典型化的音响效果,显然是文字和电视画面无法企及的,也是广播通讯“新闻意境”效力的最大体现。

2.2 典型化的环境音响

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典型的环境音响真实反映了新闻事实。这篇作品一开始就引入了巴勒斯坦国歌,接下来飞机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表现新闻环境的典型化音响多达8处,一幅宏大的送葬场景展现在听众眼前,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作为广播记者,应当时刻铭记这样一个道理——话筒犹如镜头,在捕捉音响时,应特别注重声画对位、熨贴巧妙。

当然,即便是典型化的音响,在音响片段之间的切换与衔接,要注意顺畅、自然,而不应生拼硬凑。曾有专家学者赞扬亚广联获奖广播特写《沙漠人家》“是一个音响丰富、画面逼真的纪录片”。笔者认为这是一篇讲究音画对位,用一组组动感强烈的画面、场景编织成的典型音响的珠串。作品中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脚步杂沓、沉吟浅唱……,是那样地打动人心。作者张小艳在一篇采访心得里介绍说:“在选择、编辑这些音响时,我的脑海中呈现的是一些生动的、自然的画面。我产生了把这个节目做成像广播剧那样,由一幅幅画面连结而成的想法。”

2.3 个性化的人物音响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表现广播新闻主题的重要手段。采访对象的话语,往往包含着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性细节。

由于性别、年龄、经历、职业的不同,各类人物的不同语言所揭示的内心活动自然不同。因此,广播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在刻画人物、揭示心理活动时就必须精心选取最富于人物性格亮点的语言。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可以使听众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二度创作”,进一步丰富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画面,其独特的广播魅力“一语抵千金”,远远胜过苍白无力的其它语言形式。

依靠个性化语言表达主题,可以长春电台的通讯《棚户区回迁居民享受到集中供热》为例。作品介绍的是记者对长春市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越冬供暖状况的访问情况:

棚户区居民刘树琴的家住在3号楼。推开房门,一股热气迎面而来。今年68岁的刘树琴曾在棚户区里居住了50年,如今能够回迁到这个小区里,住上了楼房,享受到24小时集中供热,她感到享福了。(出音响:晚上睡觉不用盖厚被,就盖薄被,可暖和了。孩子回家就穿线裤。)

……

她的儿子王书勋今年47岁,一出生就在棚户区里居住,如今和母亲一起居住在这处50m2的回迁房里。王树勋正在厅里看电视,听到供热的话题,他也要说几句。(出音响:差距很大。过去在棚户区是自己烧土暖气,又是劈柈子、烧煤,又是到室外倒脏水,挺费事。我们回迁以后都集中供热了,挺暖和,比在棚户区的时候省事多了,没有那些脏活了。)

这篇稿件,通过两位棚户区居民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个性化语言,以小见大地表现出棚户区居民回迁后住上温暖舒适的“三气”楼房的喜悦心情,也对提升作品主题起到了升华作用。

3 用“悬念”编制“意境”

悬念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在传统的古典小说中,常被人们俗称为“扣子”或“关子”。在《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这一类章回小说里,作者所设置的悬念随处可见。事实上,新闻作品完全可以借鉴文学手法,用悬念去吸引读者。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实是五彩缤纷的。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进事态的发展,就能避免平铺直叙,而使报道更富有意境。

“悬念”又叫“卖关子”、“系扣子”。它是说书人使用的一种技巧,也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人把它比作从书中伸出来的魔手,它能紧紧地将读者抓住,使之欲罢不能。清代文人袁牧认为“凡做人贵直,而作诗之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4]。新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这一技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有起伏、生波澜,绷紧受众心弦。

央视10频道的“讲述”栏目曾有一期《在死刑犯含冤之后》,讲述故意杀人犯杨国俊在临刑时翻供,说自己不叫杨国俊,是替人顶罪的。情节设计安排上,这期节目制造了情节冲突和悬念,让观众不禁心生狐疑。接着,节目出现杨国俊家人看了法院送去的照片,都觉得此人就是杨国俊;接着悬念再次出现:他们会作假证以期让真正的杨国俊逃脱法网吗?……故事情节正是由这一个个小悬念来推动,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意境效果。

作为叙事技巧,“悬念”同样适用于广播通讯。要学会讲故事,广播通讯就不能不学会造悬念、“拴扣子”,刻意营造意境氛围。伴随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意境的延伸,受众顺着记者的意图或喜或悲,与作品产生共鸣。可以说,好的悬念设置,方能编制出深刻的“意境”。

福州电台作品《五万元“拥军款”哪儿去了?》,就是一篇运用悬念技法较为娴熟的广播通讯。自作品标题开始,作者就层层设置悬念,造成环环相扣的故事结构,从始至终地吊住了受众“欲知”进而“求知”心理需求。福建省连江县驻军某部的营区道路原是一条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县委书记便拨款五万元给部队修路。谁知事后书记前来调研时发现部队营区前的道路依旧,“五万元拥军款哪儿去了”变成了疑问。经过书记调查,这笔款被部队用于为常年海训的渔村百姓修了一条“连心路”,大为感动的县委书记再次拨款,当地百姓为此帮助部队修筑了一条“拥军路”……

这篇通讯首先在标题设计上就使用了“悬念法”,将一个原本可以陈述的句式,巧妙地变换为设问形态。随着故事情节的的层层递进,作者不断地“抖包袱”,在解开前一个悬念的同时设下后一个悬念,让听众随着情节悬念的铺陈,一步步地发现问题、接近真相,伴随着节目的始终而“不离不弃”,整篇作品“环环相扣”、“曲径通幽”,意味深长。

当然,制造悬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把造成悬念的情境和人物关系交代清楚,以便使观众从中预测剧情发展的前景而有所期待;第二,必须勾起观众的兴趣,使之始终关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

由此可见,广播通讯的意境塑造要充分发挥广播要素,运用一定的文学艺术手段,树立形象、营造情致以打动人心;同时在采写广播通讯的过程中,构筑“意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践“发乎于心动之于情”的过程,也是符合受众审美的需求。

[1]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

[2]李向明.广播新闻创优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72.

[3]罗伯特•赫利尔德.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华夏出版社,2002.

[4]袁牧.随园诗话.

猜你喜欢

白描悬念音响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诚实音响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