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方法分析

2010-08-15常贵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21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规划

常贵智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 400015)

1 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能源、环境、人口、贫困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城市的发展也不再是单独、孤立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将成为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系统,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对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社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思路与方法

2.1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思想

从城市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及特征来看,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为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这个只占地球面积0-3%的地区内,居住着世界全部人口的40%以上;在这里,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城市运动的各个要素高度汇集,并经过处理后产生巨大的能量,对城市和周围地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城市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稀缺性也是极其明显的,如城市中能源、土地、生物(除人类以外)、清洁空气等均呈不同程度的稀缺状态。此外,城市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组成的稀缺以及部分代替者职能处理设施的不足,更使得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难以像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得到有效的分解,相反,那些废物(如汽车的大气污染)却积淀和滞留在城市及附近地域,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自然界的征服,为着不断出现的各种发明物(如小汽车的发明)而自鸣得意,很少有人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随着这种文明的进程而逐渐恶化。或者说,人类过分忙于征服自然,却很少考虑到去调节由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双重身份--操纵者和栖居者--而产生的矛盾。但事实已经证明,机动化和小汽车的发展会对交通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了人们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失误,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愈演愈烈。

2.2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方法论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不是全盘否定或抛弃近现代规划理论与方法。而是批判的继承,并引入新的思想和手段,注入新的观点和内容。这就是基于生态价值观和整体规划方法论的生态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理念。波兰科学院院士彼得·萨伦巴曾在城市规划方面提出整体规划方法论。它是将规划中最基本的四大要素,即空间、功能、时间、地域和部门以及有关的一切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生态整体规划三维层面的结合包括:功能上的结合、空间层次上的结合、时间上的结合。

第一,功能上的结合。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巨系统。生态城市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交通系统是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工环境的一部分。自然、经济、社会如同树木的骨架,相辅相成、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生态交通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要完全融入三大系统中,最终达到功能上的一体化结合。因此在交通规划层面上,交通规划要与物质规划、经济规划、社会规划紧密结合,将这三者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改变传统交通规划观念,改变土地开发应用方式,改变社会生活型态,以达到能源清洁、资源高效、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提高精神文明、美化城市景观的效果。

第二,空间层次上的结合。要求城市交通规划在空间外延上扩大。要求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城市交通规划要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的结合。不同的规划部门要统一规划思想,在同一个规划指导思想下,把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第三、时间上的结合。其实质是规划工作的时效性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交通规划也是对空间资源的配置。在合理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时,使其在时效性上达到最大化。交通设施也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总体考虑自然资源的时间效率,以自然资源的时空效率最大化来优化交通设施,实现整个自然资源配置在时间上的完美结合。

2.3 生态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思想

2.3.1 交通网络

生态城市下的交通网络也可以说是生态网络。Forman就曾经很形象的把道路比做一个巨大的人工网络,将大地紧紧捆绑起来,将自然生态系统分割开来,以提供人类主宰世界的空间便利度。宗跃光曾经提出景观生态网络的概制,即有各种景观功能单元和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网络组合而成的空间网络体系。在生态城市下,尽管每个城市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各不相同,但从整体角度考虑,我们都可以通过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规划思路,把每一个功能分区看成一个细胞组织。组织内部以支路(自行车或步行系统)等微循环系统为主,主要解决城市道路网络的通达性;细胞组织之间以次干道、主干道连接,使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紧密联系;细胞组织边缘则可以通过快速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疏通城市内部的主要交通流量,连接市郊和城市相邻区域。

2.3.2 交通工具

注重并确保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引导人们选用绿色交通工具,研制并推广使用小排量、轻型化和环保型能源的适用与新的交通方式的新车种。公共交通大量采用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轨道交通。此外,对机车进行严格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确保机车良好的状态。发展高新技术的有轨、无轨电车,发挥电车的无污染、噪音小、节能、运营费用低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舒适性和适应能力,以提高其竞争力。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

2.3.3 交通环境

生态交通是整个生态城市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交通环境不只是交通直接影响的自然环境,它还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文化与景观环境。在生态交通建设时,要深入研究交通环境的内在联系,研究交通系统对所在的大系统产生的各种影响。生态城市下的交通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生物多样性、低噪音、无污染、交通出行舒适性强的庄态交通。

2.3.4 交通对象

实现城市的“生态交通”,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组成专门的交通宣传小组,对市民进行交通知识和法规的宣传和讲解。人人都有权利对交通系统提出建议和意见,交通规划和建设不只是某些部门的职责也是广大市民的职责。同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引导市民选择绿色交通工具。这不仅需要政府大力开发绿色交通技术,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还需要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在财政上抑制购置私人汽车及摩托车,鼓励和诱导城市居民放弃私人机动车,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3 结束语

传统的交通模式定义对我们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它只是对现已生成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结。传统城市的交通模式是城市延续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这种自发的形成方式与城市的需要带来的不协调因素必然导致城市中的各种矛盾不断产生,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生态城市发展中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先导性,用我们掌握的理论知识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让城市彻底摆脱各种交通矛盾,成为人们向往的真正生态化的城市。

[1]王云玲,丁卫东.生态城市交通规划新理念[J].交通标准化,2008-08-15.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交通规划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流模拟与决策分析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