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武术理念探寻
——读《体育之研究》

2010-08-15陈占通

运动 2010年12期
关键词:保家卫国强国武术

陈占通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毛泽东的武术理念探寻
——读《体育之研究》

陈占通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以毛泽东所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武术理念进行探寻,以期挖掘隐藏在伟人心中的武术之价值,启发后人。研究发现,在其文中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武术的价值观念:(1)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2)武术具有保家卫国的作用。

毛泽东;武术;《体育之研究》

关于青年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但是,纵观这些研究几乎都是从西方体育的角度来探讨,然却忽视了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体育”项目——武术。通读《体育之研究》不难发现,在文章的开篇及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例举中,都充分表达了当时毛泽东对中国“体育”——武术之价值的积极肯定。从不同的视角去积极探寻扎根于伟人心中的中国传统体育——武术的价值,也是当前弘扬爱国主义所急需的,不容搁置。

1 《体育之研究》之“体育”的理解

《体育之研究》中的“体育”不仅指西方体育项目,而且更应该包含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如该书的开篇就提到“国力苶弱,武风不振”,就提到了武术的价值;再如文中列举了很多古代文人早逝的事情,并总结说“文武缺一岂道乎?”另外,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毛泽东传(1893 ~ 1949)》认为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而是毛泽东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从这些理念我们可以推断当时毛泽东所谓的体育一定包含我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2 《体育之研究》的写作时代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国势日趋腐败,国内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外夷皆不断侵凌,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且濒临末路的境界。国民体质孱弱,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加强本身素质,加强团结意识。所以,为反对封建主义,雪“东亚病夫”之耻,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仁人志士们把习武作为强身强种、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广泛接触社会并力行实践,不断学习先进思想,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他很清醒地认识到列强的残暴、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现实社会的黑暗。可以说,他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就是基于“从拯救国民体质的基础出发的,要强国,就要增强民族体质,就要搞好体育”。毛泽东同志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呼唤,并身体力行,极力倡导 “强身健体”“强国强种”的武术运动。由此看出,青年毛泽东的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更体现了一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

3 《体育之研究》中所体现的武术价值

3.1 《体育之研究》中所隐含的武术对个人的价值

《体育之研究》是青年毛泽东最早、最经典的关于体育之价值的论述,原载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署名为“二十八画生”。比孙中山先生为《精武本纪》作序中积极肯定武术之价值的经典论述还要早两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伟人思想的一致性。比起孙中山先生的直言不讳对武术的肯定,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文中关于武术之价值的肯定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推敲。

在《体育之研究》开篇就提到:“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 开篇说出了当时国家存在的根本病因,说明青年毛泽东是何等的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特别强调国力弱的根基在与人民的体质孱弱,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终原因就是我国之“武风”不振。可见,青年毛泽东对武术之强身健体之价值是十分肯定的。另外,他还强调不仅要积极倡导,更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认识到武术运动队强身、强国的价值所在,并应积极从事之。另外,关于毛泽东对武术之个人价值观念从后文中列举的古代人物之经典论述也可见一斑。

在《体育之研究》文中关于武术之个人价值论述如:“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随矣。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文武兼备。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欢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文中列举了很多人物的不幸人生,这些人都有很高的道德和知识,一旦身体不存在了,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原因何在?后面的列举则详细地说明了原因。后文指出只有北方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荷枪披甲而不拍死;燕国、赵国多慷慨悲歌的勇士;烈士武臣,大多出在凉州;清朝初年,颜习斋、李刚主,能文又能武。所以,文中紧接着借用李刚主说明文武不可缺一,并指出这些文武兼备的人是值得去学习的。这些人物的列举积极映照上文,充分说明武术对个人之强身卫国价值的重要性。另外,文中还列举了圣人孔子运用武术来锻炼身体,如“仲尼取资于射御”进一步强调武术之价值。

综上,我们不难得出青年毛泽东所作《体育之研究》中对武术强身健体的价值是积极肯定的,充分表明了“一身强则一国强”的理念,同时提醒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倡导和学习武术,以此来振兴祖国、报效祖国。

3.2 《体育之研究》中所隐含的保家强国之价值

中华武术曾数次在拯救国家危难之际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武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被世人称颂。例如,明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倭,清朝郑成功收腹台湾,近代反帝反封建运动等永垂青史的事件,其中中华武术都承担着中心角色的任务。而《体育之研究》正写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死危难关头,可以想象当时毛泽东也是期望国民能够发扬国术救国的优良传统作风。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青年毛泽东首先列举当时一些较为兴盛的国家对技击术的重视,希望依次来说明我国国术对于强国、卫国之重要价值,如“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在近代社会,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强国,这和他们举国上下都十分注重“武术”的习练有极大的关联,特别是日本,将我国的优秀传统项目武术进行改造成自己的武术——柔道,在全国乃至世界广播,发扬爱国的武士道精神,其现象和结果十分惊人。中国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显然已被别国所用。依此可以看出,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要保留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武术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青年毛泽东列举这两个典型的国家应该就是要说明中华武术对于保家卫国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青年毛泽东列举我国古代人物的英勇事迹,期望能够依此来突显武术在保家卫国时发挥了重要价值,如“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冠由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文中的典故让我们看到了武术所蕴含的特殊价值。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出,青年毛泽东对武术之保家卫国价值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文中不仅列举我国古代名人名事保家卫国的典故,更为重要的是把当时世界强国对“武术”强国价值观的关注和运用来展现于世人,充分说明了青年毛泽东横贯古今的渊博见识,更加表达了他急切期望发扬这种尚武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怀。

4 结 语

青年毛泽东所作《体育之研究》,不仅仅是表达作者对西方体育的提倡,而且更加凸显了他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深刻理解。同时,武术的技击性、强身健体、增强凝聚力及保家卫国的价值,在文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得以彰显,展示了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凸显了青年毛泽东同志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紧紧团结于党中央的周围,发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深刻理解中华武术所蕴藏的价值,使之发扬光大,随时准备为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1 ]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13.

[ 2 ] 尹韵公.毛泽东作《体育之研究》的背后[ J ].党的文献,2006(3):79.

[ 3 ] 孙永泰,张金铭.从《体育之研究》看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风格[ J ].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1(1):10.

[ 4 ] 陈铁生.精武本纪[ M ].上海:精武体育会,1919:1-2.

G852

A

1674-151X(2010)12-11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12.061

投稿日期:2010-10-13

陈占通(1966 ~),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保家卫国强国武术
保家卫国 有你的身影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为国站岗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纺织强国再出发
弦高: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学习强国”礼赞
弦高: 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