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女性与社会女性主义的两难抉择
——论澳大利亚诗人的女性形象

2010-08-15向兰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39

名作欣赏 2010年2期
关键词:紫罗兰原生态女性主义

□向兰(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39)

□张帆(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成都 610039)

原生态女性与社会女性主义的两难抉择
——论澳大利亚诗人的女性形象

□向兰(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39)

□张帆(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成都 610039)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生态女性意识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对澳大利亚女诗人格温·哈伍德的诗歌《紫罗兰》与《颁奖》里个性截然相反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勾勒出一幅颇具特色的女性画像,探究诗人关于女性本色以及个性解放的思索。

一、文学中女性的“社会性别”与“自然性别”

孔子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①西方哲人苏格拉底认为“女人劣于男人”②,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的起源》里说“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③。诸如此类的现象深刻证明男性文化统领着人类文化,而女性集体无意识地接受了。

历史在进步,法国革命唤醒了女性觉悟,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随着“女性世纪”的到来,女性文学以其独特魅力,以不可阻挡之气势傲然屹立于文坛。任何人自出生就决定其自然性别,即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概念,是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建立的社会性别与自然性别这两个概念,是根据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基本理论“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为女人的”④发展而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用女性意识审视与评判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将女性视角注入文学批评之中,用女性的感悟和见识探视文学,最终使文学批评产生双性的眼光。

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女权运动和女性文学之风迅速吹遍澳大利亚,女性文学也随之而兴起,相继涌现不少杰出女性作家。格温·哈伍德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对其诗歌《紫罗兰》与《颁奖》里个性截然相反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探究诗人关于女性本色以及个性解放的思索。

二、幸福家庭里原生态的女性本色

面对黄昏美景,格温感慨万千:“冷清的黄昏,尘雾弥漫”,传递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眼前“忧郁娇嫩的鲜花,晚霞,鸟巢边,可爱的山鸟”唤起了儿时的回忆。对比童年的欢欣,忧郁的诗句展示了多愁善感女性的原生态本色。

童年的一个午睡混淆其思维,惊醒后向妈妈要早餐,意识到错误后,她哭泣着问:“那么早晨到哪里去了呢?”哀怨的问题扔给了母亲,诗人也在问读者:难道童年及其天真和美丽,就像一个上午在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吗?而美好时光仍记在心间啊:“春意盎然的紫罗兰……父亲吹着口哨回家……”

父亲的哨声使他的到达“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传递的信息是开朗的父亲劳累了一天,依然快乐。这情节与第一段诗人的哨声遥相呼应,承载着女儿对父母的爱,感激父母营造的幸福生活。虽有这份爱,她无奈地感叹失去的“早晨”已不可追回。

《紫罗兰》揭示了过去的生活,以今天的标准看似有点古怪。家的温馨在烛光中,家人围坐在烛光下意味着家庭幸福的完美之至。父母满足于彼此陪伴、陪伴孩子;母亲在家细心照顾孩子,欣赏着近在咫尺的自然美。

“父亲弯腰嗅闻着新采的花朵,温柔地抚摸母亲的金发”。“潺潺汲沦溪传来石头鸟的婉歌,紫罗兰的芳香在空中淡淡飘散。”⑤

紫罗兰唤起的回忆脆弱而美丽,诗人以理想主义的浪漫缅怀过去的幸福时光,洞察魅力无穷的大自然、相互关爱的家人及和谐的家庭,多方面地展现了原生态的女性本色。

其一,《紫罗兰》的选题与选材都充分体现出原生态女性的特征,具柔媚气质的紫罗兰在欧洲诗歌里是浪漫女性的化身,诗歌的内容与风格抒发了女人丰富而忧郁的情感。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傍晚时分心情悒郁,《紫罗兰》写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体现了女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感与多思善虑的心灵。在寒冷的傍晚夕阳西下,天边美丽的晚霞在慢慢消退,心里无限惆怅而感慨万分;在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时,抒发了诗人忧虑的情怀。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青春不再。这是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诗人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借此感叹内心的无奈——时光似流水。

其二,诗人精心描绘了众多自然景物,如美丽的晚霞、浪漫的紫罗兰、可爱的山鸟、潺潺小溪,以及婉转动听的鸟语,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意象柔美秀丽的“晚霞、紫罗兰、鸟儿、鸟语、小溪”在这里被诗人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母性的圣洁和女性的典雅。对如此的诗情画意,读者自然会体察到诗人早已遗失在对自然与家人的刻骨铭心的爱河里,沉浸在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中。“夕阳、紫罗兰、鸟儿、鸟语、小溪”为女人心情的生动写照,凸现了典型的女性情结。

从字面看“晚霞、山鸟、花草”等仅是眼前景物而已。然而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与强调,然后形成艺术品。这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其三,诗歌重点描写的各具特色的两个女性人物充分展示了原生态女性的幸福。

一个是温柔贤惠的母亲,在美丽家园她拥有深爱着并呵护着自己的丈夫,还有可爱又调皮的小女孩。孩子哭泣时,母亲全力安抚,其母性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倍感亲近。如此善解人意,散发母性光辉的女人最有女人味。女人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质和内涵,是智慧与技巧……也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另一女性是诗人自己,小时候的她似聪明可人的邻家小妹,好一个清水出芙蓉,透出纯洁美,这种美体现了天真纯洁的女人味。童年的回忆体现出诗人成年后又似善解人意,散发母性光辉的女人;诗歌显露的智慧令人愉悦,独特韵味散发出自然美的芬芳。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女性的独有风情,“女人中的女人”啊。

家是传统女人生活的中心,这两个女人在温馨的家庭和家人的保护下过着幸福生活,小姑娘天真可爱,母亲温柔又美丽。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童年趣事以及家庭生活的描写,反映出她对自然和传统家庭的无限怀念,对女人的理解——保持本色的女人最幸福,她们透出令人愉悦的韵味,散发自然美的芬芳。

三、男权社会里不甘屈辱的女性

颁奖仪式常令人欢欣,在温格的《颁奖》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颁奖会成为男女争斗的战场,也是父权社会男女间矛盾冲突的缩影。

首先,埃森巴特教授代表了高傲的男权,他作为嘉宾出席“女校颁奖会”,学校企图借其辉煌的名声为颁奖仪式增光添彩。起初他竟粗暴地拒绝,女校长一再地称赞又使他受宠若惊。教授正襟危坐于高高的讲台,距离感暗示了其地位与名声,体现了一种超然难懂的学问及难以达到的风范;身着学位长袍、戴头巾显示其酸腐的学究气,衣着丝绸和毛皮展示高傲的贵族身份。教授目放怒光,表现出极度厌恶的情绪,对学生的存在不屑一顾,为显示与众不同,竟模仿著名雕塑家罗丹“思想家”的姿势,其做作和虚荣之势达到了顶峰。

其次,女校长及多数女生代表着男权社会下卑躬屈膝的女性。处于绝望境地的女子学校,邀请到一位贵宾为其增光,她们把他视如救命稻草。女校长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在男权社会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校长穿着朴素的黑衣与教授的高档衣着对比强烈,她卑躬屈膝地忙碌着讨好教授,在其阴影中显得渺小卑微。

在女人群里出现男性人物实在使人难忘,颁奖会被描写得生动活泼,女生兴奋欢欣,会场出现歇斯底里的场面:埃森巴特教授出现了,女生们情绪激昂;⑥而他则蔑视所有的女生,在他眼中,她们是集体构成的图案而已(“年轻众女郎面孔镶嵌的图案”),绝无个性,不足挂齿。

最后,在众多女性中出现了一个有觉醒且敢于挑战的金发女郎,埃森巴特和金头发女孩的互动体现了男女、权威、大小的斗争。当教授俯瞰女学生,着重对准“金发”女孩时,这姑娘并未屈服于其权威,而挑战性地模仿其姿势,非等闲的教授注意到她的嘲弄。

灯光下,一个金发女郎对他露齿而笑,嘲讽地手支撑下巴模仿他的姿势向他发难。⑦

颁发音乐奖时,正是该女孩上去领取“竖琴银奖杯”。上台前,金发女孩的几个动作颇有挑衅性:“噌”站起了;“唰”拉起长袜,对身边的朋友眨眼使色,好像在抖擞精神说:有什么了不起,瞧我的。此大胆之举真有中国花木兰从戎上战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教授握着她的手,感到触电般的激荡,来自他镇静的年龄和力量。⑧

两手相握时既有性感也有美感,教授与音乐家的相逢是知识与艺术一次猛烈的交锋。毫无生气的教授浑身散发出干巴巴的学究味;而她,一个不知道理论为何物的精灵——她的领域是充满感性与激情的音乐世界。在钢琴前,其女生形象化为了一个技艺高超的艺术大师。教授丧失了他的权威和自制力,目光跟随她到了钢琴边。男人害怕一个有魅力的女人,金发女郎被描述为魅力的化身,其魅力展示于她的音乐天赋与才能,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资深学究也会为之动容。

金发女郎的魅力对教授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力,她兴奋的演奏激发了他成年人的“玫瑰激情梦”。她,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把莫扎特的曲谱诠释得淋漓尽致,一系列复杂而完整的情感交流达成了。他已被征服,其信心和自尊都被打得粉碎,看着音乐奖杯,也预示着他精心构建的学究形象被颠覆:

德高望重的傻瓜被俘虏,

被俘于金丝美发与梦乡美乐,

他的映像终于颠倒甚至混乱。⑨

在诗的结尾,诗人以矛盾的词语“德高望重的傻瓜”嘲笑他,结束了其学究伪装。

颁奖仪式上奖励的是艺术,不是知识,是激情而非理论。最终,女性的青春美丽战胜了男人的霸气。而且金发女郎个性独具,她代表艺术,体现了艺术的本质与精髓。有别于其他女孩,她不但有美丽的金发,更有超群出众的音乐才能。

那女孩属于大众中的叛逆,在教育、年龄、性别等方面与教授相比都处于劣势,然而她敢于挑战。她挑战的对象是:中上层阶级、长者、权威以及教授和学校所代表的利益。通过金发女孩的行为,他和他所代表的社会环境受到奚落。

该诗歌给读者描绘了两名个性鲜明的女性。传统型的女校长在男人面前极尽讨好之能事,试图借权威男士拯救女子学校。金发女郎,不畏权威的女性主义青年,有智慧和自信,有激情,有胆识,敢于挑战学究与男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处于不败之地。

黑格尔曾经说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纵情幽默……无拘无碍地、自由自在地不着痕迹地信步漫游,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见出最高度的深刻意义。”⑩诗人格温正是如此——于《紫罗兰》里自由自在地信步漫游中勾勒出原生态美女图画;在《颁奖》里幽默与讽刺的字里行间,张扬了社会型女性不屈的个性,于无足轻重的小事中见出深刻含义——女性在男权社会是“第二性”。格温的两首诗歌展示了她对女性观念的变化,但她体现的原生态女性和社会型女性均显不足。如:在《紫罗兰》诗人通过缅怀过去的浪漫时光,凸显了原生态女性丰富而美丽的情怀,而过度伤感使诗歌少了几分激情。若诗人静心品自然,自然总存在着某种平衡;静心品过程、品结果、品轮回,这之中有涩也有甘,有淡淡的芳香;夕阳过后有璀璨的星空、皎洁的月光,还可点燃堆堆耀眼的篝火……总之,只要心中有希望,明天会更美好!再如,《颁奖》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仿佛吐尽长期积压在女性心中的愤恨不平,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但缺乏几分和谐。男女是人类世界永远不可分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虽有尖锐的矛盾,但不是敌我矛盾。矛盾与分歧普遍存在,如果协调矛盾,齐心协力共谋发展,那么由两性组成的和谐家庭与和谐世界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诗人的这两首诗歌给读者留下两难问题和未知结果,原生态女人很幸福,那么女人该不该投身于社会,进入社会后是否应该与男人一比高低,在女人心里工作与家庭哪个更重。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奋斗的重大课题了。文学家不可能解决社会问题,把它交给了读者,让大家去思考探讨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W07211062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研究

①孔子:《论语·阳货》,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7月版。

②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版。

③亚里士多德:《动物的起源》(History of Animals),http:// vip.du8.com/books/sepa7h3.shtml,飞天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

④西蒙·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⑤见《紫罗兰》,作者自译,http://www.iniaccess.net.au/~ spectre/violets.html,文中所引《紫罗兰》的诗句皆出于此。

⑥⑦⑧⑨见《颁奖》,作者自译,http://www.iniaccess.net. au/~spectre/prizegiving.html,文中所引《颁奖》的诗句皆出于此。

⑩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责任编辑:张晴)

向兰,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张帆,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紫罗兰原生态女性主义
What is love 什 么 是 爱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亲切地紫罗兰
窗台下的紫罗兰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