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例教学及其教学论评介

2010-08-12亨德森•杨

时代名流 2010年5期
关键词:范畴主体原则

【德籍华人】亨德森•杨

入刊理由: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于,必须具备一整套可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范例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德国教育学家Wagenschein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exemplarische Lehre),为那一时期德国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庞杂、方法陈旧、质量下滑、学生负担过重等种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教改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范例教学理论是基于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综合能力、积极态度的教育目标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作为范例教学论流派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集合,其主要教学原则可归结如下:

1.基本性原则。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内容结构和规律等最基本的知识。

2.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的内容及模式必须是适宜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以及实际经验的最基础的东西。

3.范例性原则。要求:教学必须基于从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中提练出来的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信息,来训练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4.问题解决学习同全面系统学习的统一原则。要求:教学既要考虑到示范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又要使之同学科内在逻辑和整体结构相联系。

5.知识获得同能力训练的统一原则。要求: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实现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同步。

6.教学主体同教学客体的统一原则。要求:教学中教师主体必须充分熟知学生主体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及教材客体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特征,使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取得活教、活学和活用的效果。

从实践的层面上看,范例教学理论及其所包括的原则,不但在德国教改运动中,而且对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总体格局上看,德国20世纪50—80年代的教育问题同中国近年来的基础教育生态中令人尴尬的问题有惊人的相似:学生升学/择校竞争惨烈,教与学均以应试为目的,仅死记能拿高分的离散性现成知识结论和考点,教学主体缺乏教与学的内驱力,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使得受教育者综合智力发展失衡,知识活学活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潜力更是胎死腹中。这种教学态势下只能培养出应试型的人,很难想象他们能成为未来高度竞争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范畴教育理论及其教学论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西德教育家基于Wagenschein等人的教改思想和实践成果——范例教学理论(exemplarische Lehre)——进一步提出范畴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对之后数十年德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中,“范畴”的涵义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层面。其一:教学必须使学生知晓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各种内容的关键纽结,并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通道。其二:教学必须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体学习行为的过程和受到教养的过程,根据范畴教育的观念,要在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将偏重知识传授目的的实质教育与偏重学生能力培养目的的形式教育作为辩证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而不能独立、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之间,既不能划等号又不能使之相分裂。

着眼于现今中国教育生态,人们在实施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对高分高能往往顾此失彼。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无法克服上述两种教育论的片面性,加上教育资源匮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大班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成了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生态中,如果教育训练结果仅仅是使受教育者将知识内化于大脑保持至考试之前,而不是使其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外化为可灵活运用的主观条件以及适用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和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现方式之间,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认识范畴教育理论

范畴教育理论“教学论分析作为备课核心”的思想及其相关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长期以来对德国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从教育学上看,使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的具体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充分备课,充分备课的逻辑前提是教学论分析,而教学论分析必定涉及到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准备。

关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时必须明确把握:教材中锁定的教学根本目标、内容框架和结构关系及其范例性;学生主体学习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式;当前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在将来教学中的意义;与教学相关的价值观、方法论、知识和技能的迁徙途径。此外,教师应该预见到教学中学生可能缺乏兴趣的内容,并设计出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案,以便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对其未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学方法的准备。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前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的准备时应基于这样的假设: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为一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服务的,学生主体特性和教材客体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脱离了对学习主体和教学内容的全面了解而制定的任何教学方法,都可能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实证地看,范例教学理论(exemplarische Lehre)作为该学派内不同时期教育学家们的思想和学说的集合,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范畴教育理论及其教师的教学实践得以发扬光大的。(待续)

责任编辑:王雪玲

猜你喜欢

范畴主体原则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何谓“主体间性”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