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08-03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族政府经济

张 振

广义来说,民族地区除包括5个民族自治区、27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旗)外,还包括拥有民族自治州(县)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等多民族集聚的省份。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而其中95%的民族自治地区以及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从这个意义上看,西部大开发也就是民族地区的开发。从近年来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企业发展也得到长足进步,但也应该看到的是,相对于东部及中部,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显得相对缓慢,并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相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而如何更好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缩小相对差异,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不仅关系到全国经济整体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也关系到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状况

(一)企业发展整体状况落后

一是缺乏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得到极大提高,但绝大部分的民族地区没有或只有很少重点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很难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支柱产业,导致地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缺乏主导力量;二是中小企业发展落后。改革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成效,但发展速度和力度都相对缓慢,从全国范围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10多年里,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全国水平,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弱,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拉动力,也削弱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普遍缺乏后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沿着东部或中部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很难持续发展。由于东部开放、中部崛起的示范作用以及对口帮扶的实施,民族地区进行学习、效仿是很正常的,并且这种企业发展模式在初期能很快见效,但由于环境因素存在很多差异(包括地理、社会、少数民族文化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却往往无法持久;二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依靠地方物产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无法保持持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地方物产资源,如矿藏、森林、水资源、农牧特产及自然环境资源等,“靠山吃山”是很自然的选择,但由于采取粗放式开发,不仅有“坐吃山空”的危险,并且对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三是企业管理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软件,是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提高发展效率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处在教育、文化及科技发展的相对落后地位,导致企业管理观念落后、企业管理能力一直不足,这也极大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后劲;四是西部民族地区缺乏科技创新支持。由于上述同样的历史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大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无法很好地通过科技创新支持来改变企业增长模式和发展路径,导致了企业发展的普遍低效率,不能为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有效帮助。

二、制约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政府管理体制建设还需要加强

长期发展的经验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政府管理经济的观念和职能都在转变,制度建设也在稳步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国家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由于整体发展的长期滞后,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制度配套措施、以及政府管理能力很难一下得到迅速提高,从而制约了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成为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企业融资困难仍然存在

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个难题,近年来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主要还是表现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仍然过多依赖内部融资,银行商业化导致外部金融系统支持力度没有加强反而有所削弱,信用担保体系仍然没有建立或尚待完善,民间借贷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地方资本市场相对弱小等。自身不具备增长能力又得不到充足的外部资金支持(特别是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技术创新和留住人才只能成为期盼,跨越式的发展只能成为梦想。企业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人才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知识、科技、人才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西部民族地区长期处在普通教育相对落后,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和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又很难从外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状况下,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不仅开发相对不足而且还在不断流失中。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的改变,也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促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思路

(一)企业发展的观念创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大多还是沿着比较优势的思路进行,另外也过多依赖对口帮扶的作用,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理条件特殊,扩大外销不容易,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消费水平较低,扩张内需也有困难,这样没有一个消费市场支撑,企业发展无疑于无水之鱼。

(二)提高政府创新能力及管理水平

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强调政府的执政能力问题,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来说,既能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又有中央对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支持,理应有条件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往往政府执政观念还相对落后,特别是高素质的基层人员相对缺乏,并没有把上述宏观政策的大力扶持很好地转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因而,政府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改变;其二是要大力提高政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三是要不拘一格不惜花大力气吸收并留住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政府部门管理人才;四是要用好国家给的扶持政策,大胆进行创新实践,从而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政府执政能力,为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

(三)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西部民族地区缺乏大型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并且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存在较大问题。要解决管理水平普遍低下的问题,一是要政府从地方政策上大力支持管理做得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重效率而不是重利润,重社会责任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应,为企业发展树立标杆;二是要大力扶植知识型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地区企业发展的增长方式;三是要打破小地区(乡、镇、县及县级市或地级市)界限,共同培植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大地区(省或跨省联合区)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样不仅能促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改进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增长,并且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优化企业融资结构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形成金融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市场发育不良、金融的行政管理明显等金融抑制问题,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或通过相对高昂的代价进行民间借贷,融资渠道不畅也导致融资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让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资本成本。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要从干预和管制转向研究制定和严格执行市场体制规则,健全法治,保护金融产权,为规范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做好服务;二是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建立政府扶持与商业化运作结合的担保模式;三是民族地区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服务方式,针对民族地区企业特点,减少硬性指标,重点帮助扶持有社会责任感的、有民族地区特点的、有创新性的中小企业,并借助国家准备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的契机,研究或尝试“中小企业银行”如何更好服务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只有在政府规范管理做好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五)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新经济条件下,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已经不是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是科技进步,也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增长和投入。大力开发地区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的存量,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共识。企业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称职的员工,由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全面加强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政府支持(特别是财政经费)力度不太现实,因而大力培养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这样在逐步解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反过来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从而能吸收更多的适应性员工,形成良性循环。要形成上述格局,从政府角度来说,一是政府要制订鼓励本地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政策,鼓励兴办适应性职业教育,并做好监管、引导和服务工作;二是要鼓励现有的专业学校(学院)转变观念,为地区适应性人才的培养做出实质性的工作;三是要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适时到位并逐步增加,规范其他教育资金的管理,这样不仅能逐步扩大地区适应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同时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普通教育的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说,由于地区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等人才上门不是办法,只有自觉加强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才是正确的观念,等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了,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所以,因地制宜,围绕地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特点,开发适应性人才,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思路。

猜你喜欢

民族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