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馆藏伪书问题的思考——从《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谈起

2010-07-18汤罡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275

图书馆建设 2010年8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图书馆

汤罡辉 王 元(中山大学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275)

2010年1月,《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被证实为伪书的传闻在广州的《羊城晚报》正式报道后,在网上掀起一阵讨论波澜[1]。该事件不仅成为民众的闲谈谈资,而且对出版行业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对图书馆行业具有同样的警示作用。

虽然伪书出版问题在出版行业已有不少讨论,但对该如何处理馆藏伪书问题,在图书馆界却鲜有人提出。集体失语的背景下,大概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指示”。例如,2009年10月国家版权局、文化部、教育部、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著作权保护水平[2]。该文件虽没有直接提及伪书的收藏问题,但却隐约表明图书馆在尊重知识产权问题上还有待改进或提高。出版行业若出现违法或违规问题,本应从源头上追溯罪责方,图书馆跟广大消费者一样也是伪书等劣质(非法)出版物的受害者,与其单方面要求消费者提高著作权保护水平,不如切实严管出版市场。但出版物收藏入图书馆并上架流通后,肩负着教育指导职能的图书馆就要对自己的读者用户群负责,而不能对进入流通的伪书视而不见。基于这个层面考虑,图书馆确实应按照有关管理机构的要求,自查伪书的误藏与传播问题。一般情况下,“伪书案”发后,图书馆可对照出版管理机构公告的伪书清单,典藏查核误入藏的“伪书”,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公告伪书清单的时间总是滞后一段时间,例如,2009年侦破、查办的徐州“3·03”制售非法报纸团伙网络案是针对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期间先后在南京、石家庄等地印刷的《新周报》、《法制报》、《亮剑》、《军事世界》、《天下武备》等48种非法报纸323.6万余份的案件处理[3]。2010年被媒体披露的伪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出版时间是2008年6月。而图书馆为保证读者及时查阅新书资料,时常在图书资料预出版时就下了订单,新书出版后验收人员、编目人员对新进馆的图书从版权页、印刷质量等方面大致审查一次,至于内容的真伪基本无暇顾及,也基本无法把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编目思想多为理论上的探讨,对现代图书馆编目流程作业方式的实践尚未产生指导意义。图书馆员面对潜藏进来的伪书,想设置一道屏障,却力不从心。一般情况下,“伪书案”发生前,图书馆大多只能默认其为伪书入藏的潜伏状态,这是讨论如何采取措施处理馆藏伪书的时空盲区,同时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理解这个盲区的存在,对图书馆这个阶段的过失给予豁免。

暂且抛开盲区,笔者仅讨论被媒体曝光为伪书或被政府机构公告为伪书的馆藏如何处理,是销毁还是继续保存?又或是其他灵活解决方案?

1 伪书出版、收藏在思想传播上的危害性

伪书的危害性高于假冒伪劣的普通物质商品,其售卖的往往是凭空杜撰而来的假内容,而且凭借其大量发行的传播方式给广大受众传递错误的理念。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曾发出《关于停止销售19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的通知》[4],认为这些所列图书含有虚假信息,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类图书发行机构(包括网络书店)立即下架、退货,不得继续销售。其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就容易灌输给中国的企业家、企业研究者“服从、无条件执行任务”[5]的错误管理理念。据反映,美国既没有No Excuse(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标注的英文原名)这本书,也没有“作者简介”中号称“曾任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多家著名公司独立董事和职业培训专家”的凯普这个人。《没有任何借口》的封底上引用了《美国商业年鉴》、《哈佛商业评论》和《纽约时报书评》的评语,这些评语都是出版社出于商业包装的考虑自己加进去的[6]。如果是权威、知名的出版社出版伪书,则容易进一步扩大伪书的危害范围。例如,《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出版之后,《三晋都市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相继转载,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有的图书馆在制定馆藏发展规划或馆藏发展政策时,也多从出版社的声誉着手,倾向于选择核心出版社的出版物,但这种理性选书取向所形成的近乎惯性的作业方式,对伪书入藏几乎没有设防。从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简称OPAC)上,我们可检索到以下信息(见表1):

表1 伪书收藏的样例

伪书一般采用假作者、假推荐、假排行、假销售量、假授权、假内容等方式来畅销,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群的阅读兴趣而杜撰的,如迎合人们想学习国外经营管理理念的急切、迷信、盲从心理或快速成才走捷径的投机心理,所以更容易吸引读者群的眼球。而那些经得起历史及读者考验的名著却常常被挤兑在受冷落的角落,如云南省某高校在2009年对外借热门图书进行统计排行,发现前100位的外借图书竟无一种是名著[7]。伪书被包装、靓丽出版后,不容易被高校年轻的读者群识别,读者群几乎是单向被灌输错误的思想。

伪书出版之所以屡禁不止,更多原因来自于伪书制造者善于利用出版管理体制的漏洞,而且出版物内容不真实的问题还缺少法律上的责任条款进行管制,即惩罚条款进行管制不明确。相对于盗版书而言,伪书更难管理。伪书的横行违反了《出版管理条例》、《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欺骗读者,破坏出版市场秩序,损害中国出版界的声誉。一种错误的思想可能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其危害不是拷问制假者的良心、道德就能完全消除其负面影响的。

2 图书馆对待伪书出版的态度、立场

1939年美国《图书馆权利宣言》确立了“图书馆自由”原则,要求图书馆在开展服务时必须保持意识形态上的中立、客观[8]。近年来,一些来华访问的美国图书馆员依然认为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与原则是他们追求与维护的原则。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图书审查制度,提倡信息自由、维护用户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他们一般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图书馆只是客观、中立地收藏以保护人们自由表达思想的场所。图书馆收藏资料和开展服务不应受到任何意识形态、政治或宗教检查制度的影响,也不应屈服于商业压力[9],因其强调知识自由获取,也因此反对图书馆履行教化职能[10],如黄纯元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图书馆员要比读者来得更高明,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图书馆员所提供的精神食粮要优先于读者自己的选择。”[11]这一原则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并非没有价值立场,持这种价值观更能包容各种道德伦理、宗教和其他一切非主流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立的立场可发挥其积极的一面。例如,或为避免文字出版带来祸害,或为“托古传道”、“借名传学”,古代出现过不少有历史价值的伪书,如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其所著见于《旧唐书·经籍志》的仅有5种,后经宋、元、明、清时期统计竟多达27种[12]。伪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具有一定的学术思想价值、史料价值及其他应用价值。如一般认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的,但《四库提要》认为:“其流传已久,且遗闻佚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13]中立的立场也更能保障图书馆的入藏效率,更能适应出版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如对个人出版、在线出版的包容。我国的图书馆学大师杜定友先生就曾言:“图书馆应该收藏一切有文字的纸片。”[14]

笔者认为,图书馆对待“伪书出版”可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但也应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古代的伪书有专门的目录学家进行分析、研究,甚至作出主观的学术价值评价,对疑惑也有专门的表述提醒。而现代的编目,著录字段并没有增加附注“伪书”的字段说明(目前只对古籍整理编目时设有真伪说明的字段)。图书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算是编目工作划上句号。倘若日常编目工作能增加“考证真伪”这一环节,则有利于全面揭示、报导馆藏,方便管理馆藏,也方便了读者。增设辨别真伪的开放字段,也利于读者与馆员的互动。毕竟出版物数量庞大,能提出真伪怀疑的基本是终端读者用户,这种真伪的考查,可覆盖到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数字出版物等文献类型。增加说明的方式也可采用在图书分编系统上专门新增类目归类方式,如《没有任何借口》就不再使用B822.9(南通大学图书馆使用的分类号)或F270(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使用的分类号),而改用其他特殊分类号专门归类处理。

另外,持中立的立场也不应该完全等同于极端、激进地否认图书馆采访员进行选书的意义。2005年No Place to Hide一书曾描述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加强对私人信息的搜查,使该书作者感慨自由已无处可藏[15]。可见,就是以反恐的名义来搜集普通民众的信息,也让一些美国民众产生反感心理,自由似乎是美国民众的一种普世价值。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倡导的自由获得信息、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似乎应该深得广大美国民众的一致欢迎,但事实上也有反对的声音,如2007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家庭组织(Illinois Family Institute)在《书籍查禁谎言》(Book Banning Myths)一文中提到,美国图书馆协会故意使用书籍审查制度或图书查禁制度来编制谎言,阻止纳税人士(taxpayers)使用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去评论地方或学校图书馆的基于税收资助的图书馆馆藏(tax-funded library materials),而在美国本来就没有书籍审查制度或图书查禁制度,纳税人对馆藏采访工作提出反对意见,却被认为是审查者[16]。该组织列举了一些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色情、下流的馆藏图书,并进一步分析道:图书的出版是自由的,但图书馆员应选择纳税人认为有价值的图书,尤其要保护儿童远离暴力、色情[16]。由此可见,不加选择地入藏图书甚至收藏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害书籍,就是在完全倡导自由的国家也必然引来非议。

就目前而言,我国图书的出版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法规,因此图书馆对待国内伪书出版的态度、立场不管是中立还是反对,都多为“事后诸葛亮”的多余表态。合法才能出版的模式已从源头上基本肃清了一些劣质、下流书籍的出版,图书馆员的工作主要是选择更为符合所在馆馆藏发展方向的图书。所以,图书馆入藏图书的选书过程一般不会听到“选错图书”的批评声音,更多的是“缺少,不能充分满足”的批评声音。对于外国出版的图书,要先遵循进出口图书的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引进,图书馆也不需要鲜明地亮出自己另类的 “有政治色彩”的立场、态度。图书馆需要做的就是站在维护广大读者用户权益的角度、立场上,灵活采取实际措施来管理“误藏后”的伪书。只要读者不希望被伪书欺骗、间接侵权,图书馆就要反对“伪书馆藏”在图书馆肆无忌惮地流通。图书馆也要重新认识国内出版行业的复杂现状。总之,出版伪书与伪书入藏是有所区别的。

3 图书馆对误藏伪书可采取的相应措施

我国的图书馆不论持何种立场都几乎避免不了伪书的出版及入藏,因为伪书的出版已被事先假定为是符合出版法规要求的。伪书误藏后,图书馆需要采取对应的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可分为3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深化编目工作、增加编目字段、专设伪书书架区。总之,要有明确的导读标识,让读者知道是伪书。而且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伪书既然已出版了,又非黄非黑,销毁弃之有点可惜,不如继续保存这种精神赝品,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展示,让更多的读者知道如何辨别真伪,以便在阅读其他图书作品时,也能常常持怀疑的态度,避免浅薄的跟风思维方式。

第二种方法是要求出版社召回所出版的伪书。目前出版行业没有召回制度,缺少自我反省的机制,没有出版伪书后的声誉自毁与经济压力,以致伪书的出版在近年来屡禁不绝。对待个别出版社的不负责行为,不能以所谓的中立立场来浪费馆藏购书经费。出版市场如果充斥着不健康、虚假的图书资料,图书馆也会受到污染。我国图书馆界应主动提议建立出版行业的召回制度,使出版社出版的伪书在被其上级直属管理机构查明后,除了停止销售外,出版社还要对已售出的图书彻底负责,尤其是要召回已流入图书馆的那些伪书。

第三种方法就是采取法律诉讼的渠道。图书馆不仅是一种职业场所,伴随图书馆的诞生而衍生出图书馆学专业后,意味着图书馆员的工作已非停留在职业行为上,而是一种专业行为,对社会发展要肩负起一定的历史责任,工作内容需要对社会公众起到各种社会效益。普通读者不小心买到“伪书”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出版社索赔或向法院提出诉讼,如2006年曾出现全国首个消费者状告出版社出版伪书并获得胜诉的案例[17]。图书馆的法人代表也可通过法律途径向提供伪书的书商、出版社提出诉讼,一方面是为了追究伪书制造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向广大读者用户传递一种信号:图书馆是完全为读者用户考虑、负责的。虽然图书馆可通过自律途径避免购买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伪书,或通过自查的方式清理出已被新闻出版总署或其他政府机构公告为伪书的馆藏,避免继续无限制地流通、传播伪书,但这些工作都还不足以表明图书馆是有能力维权的。如果能使用法律武器对伪书出版者形成有力的打击,则能向社会公众宣传:图书馆也是伪书受害者,并且通过维权行动监督出版市场,促进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保障的也是图书馆及其用户的权益。

以上3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要拒绝比山寨版还劣质的伪书,对待伪书不如直接销毁。如广州大学城发生的一起“烧毁伪书”的事件[18],此事件发生之后,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烧书是表达抗议的象征性言论[19];不完全支持者赞成烧书的价值立场,但反对烧书这种形式[20];反对者则怀疑只是为了迎合某种势力或利益集团而烧书[21]。笔者认为图书馆对待已查明是伪书的馆藏,如果不采取自行直接销毁的办法,就要采取合理合法的其他补救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 结 语

对待伪书处理的逻辑思路可归纳为:伪书出版(进口)由相应的出版法律法规及出版管理机构约束,约束主体不含图书馆;伪书销售的约束主体则应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种消费群体;伪书入藏图书馆后,图书馆可根据实际的入藏需求、伪书的真伪程度来确定是否维权及维权方式,对于非专门收藏的伪书,图书馆作为受害者要寻找补救措施,而对于专门收藏的伪书(类似收藏错版货币),图书馆则要考虑如何避免误导读者。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这类伪书也确实让广大忠实读者、所有已收藏此书的单位及那些曾经不遗余力传播转载的媒体与个人蒙羞。相信此类事例,会让那些鼓吹凡是出版物都应收藏的极端者尊重并支持图书馆员的选书工作。以个别伪书为例,其出版方式始终有其露出破绽的一面,图书馆采访员只要多加注意、发现蛛丝马迹的疑点后避免入藏还是能做到的。例如,《没有任何借口》版权页上没有进口版权合同号(图字),也没有英文版权说明;对于《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则可向大洋彼岸的同行咨询内容的真实性。图书馆员还可进一步了解伪书的制作套路,尽量降低伪书入藏图书馆的几率,缩小伪书误藏的管理盲区。笔者对伪书出版、销售、收藏问题的思考仅属抛砖引玉。

[1]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是个国际玩笑[EB/OL] .(2010-01-27)[2010-02-08]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0-01/27/content_727981.htm.

[2] 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EB/OL] .(2009-10-28)[2010-02-28]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0910/668040.html.

[3] 徐州“3.03”案件侦破始末[EB/OL] .(2010-01-27)[2010-02-28] .http://www.xwgd.gov.cn/xggd/jsp/comm/comm_detail.jsp?infoId=48733.

[4] 关于停止销售19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的通知[EB/OL] .(2005-05-13)[2010-02-28] .http://www.zjxwcb.gov.cn/gb/050701/1977.htm.

[5] 姜汝祥:假药危害健康,伪书谋杀思想[EB/OL] .(2005-02-25)[2010-02-28]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2496/42502/3203574.html.

[6] 没有任何借口[EB/OL] .(2009-12-26)[2010-02-28]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50.htm.

[7] 一高校公布图书馆外借热书榜 中外名著无一上榜[EB/OL] .(2010-01-15)[2010-02-08] . http://bjyouth.ynet.com/view.jsp?oid=62752761.

[8] 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J] .图书馆, 2004(2):1-3,15.

[9] IFLA/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EB/OL] .(2010-01-27)[2010-02-28] . http://archive.ifla.org/VII/s8/unesco/eng.htm.

[10] 游园惊梦.图书馆学中立性的反思[EB/OL] .(2008-03-12)[2010-04-28] .http://www.yuchuanzheng.net/archives/1084.html.

[11] 王宏义, 蒋永福.作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知识自由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20-25,67.

[12] 简文辉, 叶锦青.浅谈古籍伪书的编撰意图及其价值挖掘[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3):90-93.

[13]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 .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215.

[14] 程焕文.反弹琵琶——纸张崇拜乃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之核心:上[EB/OL] .(2006-05-18)[2009-03-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00368.htm.

[15] No Place to Hide[EB/OL] . (2007-10-04)[2010-02-08] .http://www.noplacetohide.net/chapter.html.

[16] Czerwiec N M. Book Banning Myths[EB/OL] .(2007-10-04)[2010-02-08] . http://www.illinoisfamily.org/news/contentview.asp?c=33545.

[17] 金 研.全国首例伪书案 宣判8家书商赔偿236元[EB/OL] .(2006-03-06) [2010-02-28]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97284.

[18] “烧书”是拒绝“心灵垃圾”?[EB/OL] .(2010-04-15)[2010-04-29] .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0-04/15/content_931771.htm.

[19] 个人烧书是一种“象征性言论”[EB/OL] .(2010-04-16)[2010-04-29] .http://news.cnxianzai.com/2010/04/263762.html.

[20] 徐友渔“.烧书”更像一个行为艺术[EB/OL] .(2010-04-16)[2010-04-29]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4-16/2229772.shtml.

[21] 烧书不是文人干得出来的事情[EB/OL] .(2010-04-18)[2010-04-29]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040800100ips4.html.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图书馆
馆藏
图书推荐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