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田科技奠基者—记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王德民

2010-07-02王凤岐窦丽娟

中国石油企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庆油田油层大庆

□ 文/本刊记者 王凤岐 特约记者 窦丽娟

责任编辑 白青

一部《奠基者》,让国人再次感到震撼!

一群奠基者,让人们再次为之赞叹!

大庆,一个盛产奇迹的地方;

大庆,一个催生榜样的地方;

大庆,一个成就精神的地方!

大庆丰碑记载着一串串奠基者的名字:王进喜、王德民、王启民……

王进喜是王铁人,王启民是新时期铁人,那么,王德民是何许人?

王德民就是王德民。

他同王铁人都是大庆油田会战时期的“开油元勋”。

王铁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德民为了“高产稳产大油田”拼命也要搞科研。

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石油工业著名专家。

他是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人亲自接见过的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他是2009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惟一获奖者。

他是大庆油田的普通员工;

他是大庆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是大庆油田科技的奠基者!

心依依,怎一个“苦”字了得?

路上是雪,房上是雪,身上也是雪,是记者见到大庆2010年第n场雪后的第一眼印象;

柜里是书,桌上是书,床上也是书,是记者见到王德民办公室的第一眼印象;

高挑的剑眉,高耸的鼻梁,高深的目光,是记者见到王院士的第一眼印象。

三九严寒,冒着几十年罕见的低温,记者来到大庆油田,见到了73岁高龄的王德民院士,老人家用特有的磁性男高音侃侃而谈。

王德民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和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曾留美学医,母亲是中国籍瑞士人。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母亲的宽容大度、简朴善良和父亲的勤于思考、精于钻研,对他产生了基因性影响。

他是个东西方的混血儿。小时候只是外貌引人注目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受到了内在的差别,开始用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眼光观察世界,思索着今后的人生之路。

考大学时王德民的成绩远远超过了著名大学的分数录取线,收到的却是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起初他有点遗憾,继而一想,自己这样的“另类”,石油学院能录取他已经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从此,他把命运和祖国的石油工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60年毕业时,听说在东北发现了个大油田,王德民和同学们高兴极了,他们跑到校园里,在月光下敲着饭盒和脸盆又跳又喊:“发现大油田了!”“中国有大油田了!”当时,同学们都下定了“男的要做杨白劳,女的要做白毛女”的决心。意思是说为了拼命拿下大油田,男的不怕累成老头,女的不怕累白了头发。

王德民憋足了劲儿。

毕业分配时,本来可以留校当老师,他却坚决请求去大庆。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报效祖国就是一句空话。

热血青年,一腔热血。

王德民被分配到基层试井,干起了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的工作。基层虽苦虽累,却能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开发大油田,前提是要有大量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而掌握油田开发的关键资料,就是准确测定油田的压力。要用一定的工艺手段,把特制的仪器下到1000多米深的油水井里测压。这是制定正确开发方案和未来工作部署的依据。

分析解释油层动态变化,过去沿用的是“赫诺法”。实践证明,这种解释方法与大庆的实际情况不符,随着开发的时间越长,误差越大。若不采用新方法来分析解释,就会严重影响油田日后的顺利开发。

没有人把探索更合理的分析解释方法的任务交给王德民,更没有人敢把这样一个寄托油田发展希望的任务交给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见习员。

王德民看准了这块“硬骨头”,暗自下决心非把它“啃”下来不可。

为了系统地掌握国外的各种相关方法,了解基本原理和适应范围,结束了一天繁重体力劳动后,晚上他还要跑遍油田的资料室查阅资料。他的英语很精,为了读懂俄文资料,他抓紧一切可利用时间突击学习俄文:走路时、睡觉前、吃饭后,背单词、说短句、自言自语。

一次晚上9点多钟,看完了借来的资料,本想好好睡一觉,可又舍不得让时间在睡梦中消磨掉。一个人在草原上跑了好远的路,到一个图书室去借资料。已经入睡的管理员吃惊地望着这个不速之客∶这么晚了还来借资料?

管理员为这个“小老九”的精神所感动,打那以后,王德民成了全天候可以随时来借书的“另类”。

读,读,读,书中能治饥肠碌,读,读,读,书中能治腹中饥,读,读,读,书中能有石攻玉。

正值“三年自然灾害”,饥饿难忍,买不起土豆,只好买甜菜疙瘩吃。这玩艺儿个儿大,便宜,炉板上烤烤就能吃,虽不好消化,可吃了肚子胀胀的,便不觉得饿。

1961年除夕,是王德民在大庆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

年三十,吃饺子。食堂把面粉和饺子馅儿,发给每个职工,大家自己包饺子。

就在这一天,刚工作3个月的王德民,潜心研究100多天,终于推导出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

成功了!成功了!静静的宿舍里,没有祝贺的蛋糕,没有掌声和鲜花,有的只是为了节省时间,他擀了两张大饺子皮,包了两个可以列入《吉尼斯大全》的“另类”大饺子。

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松辽法”。接着,他又根据油井的不同情况,搞出了第二、第三、第四种方法。这套方法计算简单易行,精确度高,误差仅为“赫诺法”的五分之一 。

“松辽法”沿用至今。类似的方法国外几年后才有报道。为此王德民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并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

情切切,怎一个“累”字停歇?

他实在太累了!身子骨累,心更累!

就因为他是“另类混血儿”他就要比别人的身累!

就因为他“疑似”外国人,他就要比别人的心累!

面对油田继续保持高产稳产,急需掌握新的开发技术,他急在心里,累在身上;面对不公正的眼球,面对造反派的侮辱,他调侃说:“我这个人永远有用处。运动来了,我出反面教员;运动走了,我出科研成果……”

有一次,一个外国代表团来大庆参观,深怕大庆油田有外国人帮助开发之嫌,单位在通知欢迎人员的名单时,黑板上写了一长串名字,就是没有王德民。他看了直摇头,何必多此一举?只需写上除王德民外,全体职工参加迎接外宾活动岂不简单得多?可是继而一想,这也许是领导怕太伤他的面子,煞费苦心的一种做法,谁让自己“疑似”呢?

凡是来大庆参观的外国专家,没有不表示称赞和羡慕的,因为在任何国家的油田都很难见到这么准确完备的资料。美国至今只能从地下采出33%的油,比大庆低10个百分点。

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宣布从此中国石油基本自给的时候,王德民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什么苦和累、个人委曲全都烟消云散了。他感到幸福和自豪,他毕竟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1973年3月,周总理对大庆提出“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迅速扭转油田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严重局面。

要解决“两降一升”的问题,需要尽快搞出一套分层配水、分层配产的新工艺。过去多次试验过,均未成功。现在来搞,不仅技术难度大,政治上也要冒风险:搞成了,会多一条“白专道路”、“成名成家”的罪状;搞不成,不知又要惹下多少麻烦?

在作业队劳动时的情景,使他坚定了必须搞成新工艺的信心。

扭转“两降一升”, 必须合理调整每个油层的产量。但由于工艺落后,为了抢时间,没有作业机时,工人们就站成一排,用钢丝绳把1000多米、10多吨重的钢管从井底一根一根地拉出来。调整一个层段的产量,就要在一口井上多次起下油管,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他当时就想,如果能有个偏心配产器,那该多好!

王德民带着一个攻关小组,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地攻关研究。这时王德民的关节炎又犯了。一天晚上画图时,腿关节疼得站不起来,怕被别人发现,他只好等别人离开后再回家。他家离研究所只有60米远,竟走了半个小时,累得他满身是汗。就这样,经过一年的苦干,试验过1000多次的偏心配产、配水器终于研制成功,它比国外同类产品轻二分之一,短三分之一,能与其他测试仪器配套使用。这套配水工艺应用后,配水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油田含水率上升率也由3%降到2%,这对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这套工艺已在全国油田推广使用,这项发明获国家发明创造二等奖。

1970年以后,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有的采油工艺不适应于中含水期。王德民和科技人员深入实际,多次试验研究,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与其他工艺配合,从技术上保证了油田在中含水期持续地、大幅度地增产。其中,分层压裂推广使用后每年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大庆的油层特别多,薄厚悬殊。一口井,少则80多个油层,多则140多个油层,0.2米至0.5米的薄油层占大庆油田的四分之一,在石油开采史上没有开采的先例。因为在1000多米的地下发现并开发0.2米厚的油层,深度误差不得大于万分之二,这样的误差相当于用手枪射击百米以外的靶子,每颗子弹偏离靶心不得大于两厘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王德民提出的“限流压裂法”,一次可压开20至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压开过70多个薄油层(国外一次仅能压开3至4个油层),这样每打1000口调整井,新增可采储量5000万吨,相当于大庆每年的原油产量。这一科研成果在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推广后,与其他工艺配套,使大庆的石油储量增加了7亿吨,等于又找出了一个大型新油田。

1980年,大庆进入了高含水期。为了油田持续稳产,他和大家又提出用多层压裂开采表外储层并组织了大规模加密调整井工艺技术措施的实施。这些工艺已成为油田稳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路漫漫,怎一个“老”字卸甲?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广大科技人员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由此,王德民的人生也掀开了新的篇章。

鉴于王德民在石油科技事业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

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省部级奖13个。并获国家新型发明专利8个,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3篇。

他被提升为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副局长等职务,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石油工业部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四、五、六届代表。

1987年,在风景如画的北戴河,他和另外6位科学家一起,受到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立中国工程院后,他又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路漫漫其修远兮,院士将上下而求索。

接踵而来的各项荣誉,并没有改变王德民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习惯和作风,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大庆石油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时,他就开始思索:这样高的产量能够延续多久?用什么方法可以进一步延续?

1983年,专家们经论证认为,在原有井网基础上逐步缩小井距,加密调整井可增加6至8亿吨可采储量,预测5000万吨的年产量可持续到1995年左右;此后若外围油田勘探没有重大发现,老油田可采储量接替不足,保持稳产的惟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

针对这样的前景,王德民结合大庆油田的地质特点,确立以“化学驱油”为主攻方向进行科研攻关。在聚合物驱油的基础理论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聚合物非牛顿流体的粘弹性,特别是弹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通过宏观和微观测试,奠定了聚合物驱油的理论基础后,他又优选出适合于大庆的聚合物,并解决了聚合物非牛顿流体的管道输送及矿场高压注入等一系列工艺难题。

1999年,大庆投入聚合物驱油开发的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公里,创经济效益达100多亿人民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聚合物驱油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技术的基础上,王德民又发展了“复合驱油法”,对大庆以及类似条件油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预计全面推广后,可使大庆的可采储量再增加8亿吨油左右。

2008年,大庆提出创建“百年油田”,年油气当量4000万吨要稳定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这对大庆油田科技人员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还有一大堆的新课题在前面等着,毕竟已是70多岁的人了,王德民患有甲亢病、格雷斯症、关节炎、眼肌麻痹等病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自理能力。

但他不能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

他总觉得没有完成的比完成的事情更加重要,前面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若就此撒手不干了,实在是自私得说不过去。他目前主持着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9个局级科研课题,并担任8名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还要出席众多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70多岁的王德民每天正点上下班,脚步不停,风雨不误。

王德民从小喜欢读英雄人物传记,岳飞的“精忠报国”,屈原的“尽忠爱国”,爱国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有了名气后,国外的亲属婉言邀请,外国公司高薪聘请。面对国内外优厚的条件,王德民从不为所动:“世界上有哪个地方能有条件让我组织几万技术人员向大自然进军?有哪个老板能给我这么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干?”

为了给后人把路铺得尽可能便捷和平坦,他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翻译了多篇国外的相关文章,还把8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油井产状和油藏动态分析》译成英文。国外的业界人士认为,他翻译的这本书是他们见到的技术论著中翻译水平最高的一本。

2009年11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颁奖典礼正在隆重举行。何梁何利基金主要用于奖励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自该基金成立以来,只有钱学森等27名中国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王德民既是2009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惟一获奖者,也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摘得此项桂冠的第一人。

在颁奖典礼上,王德民表示:“我将和我的同仁们一起,在大庆油田的沃土上,全身心致力于自主创新,不断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积极投身创建百年油田实践,努力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

72岁的王德民,说话掷地有声。

2010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作会上,每个与会代表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盘《奠基者》光碟。

其中之意,是追忆?是激励?不言而喻。

王德民院士从来不敢看电视剧,一是因为累眼睛,二是因为没有时间。可是电视剧《奠基者》他却是全剧从头看到尾。

其中之情,是追忆,更是激励!

当王德民院士看到本篇报道的题目时,急得直摆手说:“我可不是奠基者!”“我不敢当啊!”我们说:“每一位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奠基者,您当然不是‘另类’!”

猜你喜欢

大庆油田油层大庆
广告索引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艰难创业 气壮山河——纪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
大庆油田不返排压裂液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李娜作品